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
刘 宁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重庆合川 401524)
摘 要: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其核心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庆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对重庆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情况进行研究,为当前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指出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庆市也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于2017年7月编制了公共文化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重庆市相较于其他几个直辖市,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因此,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在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过程中,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本文试图通过对重庆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情况进行研究,为当前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扬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传统城镇化简单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显然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协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城乡的统筹发展,其核心在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公共服务的水平,坚持“以人为中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之一,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主要是公共部门,其职能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文化的需要和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及文化生活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则是指由政府主办、社会力量参与的非盈利性的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和提供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的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的总称。
1.3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不应只关注于城市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还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可以理解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政府为主的各类组织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城市和农村公共文化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保障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都平等地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协调发展。
2 重庆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2.1 加强制度设计,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7年7月,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重庆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建设实施方案》、《重庆市推进贫困地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这一系列的政策方案为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在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更加重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更重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
2.2 重视硬件建设,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重庆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较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服务手段、人才队伍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重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2016年以来,重庆市政府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全国援建、市级部门捐建、区县实行项目制承建等形式,建成了一万多个农家书屋,并逐步实现数字化覆盖,与区级图书馆建立对接,实现了与区级图书馆通借通还,至2018年底,重庆建成数字农家书屋580个,并建成44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新改扩建区县图书馆20个、文化馆21个,其中一级馆率分别达到81.39%和75.6%,居西部第一;提档升级775个乡镇、204个街道、6840个村、256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万人拥有“三馆一站”的面积达到617.8平方米,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
近几年,重庆市政府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善。首先,确保配足区县及村(社区)的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重点落实了每个村购买不少于1个文化公益岗位的要求。其次,重视人才服务管理。已开展三期文化馆、图书馆从业人员技能大赛,培训乡镇(街道)文化专干骨干100名,提升了行业人员专业水平。再次,改变公共文化专业人才招录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设定不同的招录条件。成功引进杂技、舞蹈等专业人才30人。招募了240名文化工作者开展基层服务,上挂培养了110名区县文化骨干。
2.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素质
“历史味”是借鉴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一词。语文教学中要有“语文味”,同样历史教学中也应该有“历史味”,突出学科应该有的独特内容和独特韵味。尤其是在课改的过程中,我们高中历史教学更应该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我们特有的学科内容把握历史学习的本质,构建历史教学独特的教学过程。“历史味”便是保持我们历史学科的自身特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的本质。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历史味”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3 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其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支出。尽管近年来,中央财政和重庆市财政已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整体投入仍显不足。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另一面要不断完善服务的内容,相对于政府有限的财力而言,财政保障还是有缺口的。尤其是处于重庆边缘的贫困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政府财力不足,这也是重庆整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水平还不够高
可见,传统优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应该是改变“高度资源消耗——产品——大量排放废弃”线性发展方式,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以技术创新推动形成“资源消费—产品—排放与废弃—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绿色化发展,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3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各地的文化设施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布局的,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市的新区在文化设施方面未同步规划建设,有许多大型的小区还没有或缺少配套文化设施,存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空白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公众需求还没有实现无缝对接,如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有的基层政府在实施时往往选择“送电影”这样成本较低、操作较简单的文化活动方式,而诸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供用工和农产品需求信息、送文化体育器材、开展文化辅导等受农民欢迎的活动却实施得较少;还有部分在城乡新改扩建的文化设施,由于管理不善、交通不便以及服务单一等原因,有闲置浪费的现象。部分区县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由于受到农村空虚化的影响,作用发挥受限。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有的农家书屋无人问津。
4 完善重庆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4.1 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
重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特征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不能只搞简单的均等化发展,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到贫困农村地区,支持贫困地区挖掘、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加大优秀文化资源的供给。其次,应该根据城镇、农村人口变化等情况,合理地配置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对区县的文化馆、图书馆进行总分馆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总馆与分馆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应建立起常态化的流动文化服务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生活困难群众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剧了传统乡土社会文化的“空心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逐渐没落,更多的中青年农民以城里人为其价值观和行为的参照群体。一些基层政府在农村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均等化,其结果往往导致城市文化向农村地区的单向传递,没有充分挖掘农村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其实现文化自信,更没有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4.2 进一步完善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双向交流机制
重庆市在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了较多措施,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如针对18个深度贫困的乡镇,实施了建设标准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或室内固定放映厅,送设施设备、送文艺演出、送电影放映、送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送图书、送培训的“三建六送行动”,促进了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但仅有这种单向的流动还不足以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发展。因此,还要积极发现和寻找农村的优秀文化资源,培养当地文化人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人才和农村文化团体到城市进行公益性或营利性演出,鼓励农村文化走向城市。政府实施这些措施之后在促进城乡文化的双向交流的同时,更有助于文化脱贫,增强农村地区的文化自觉,支持其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市场化的机制扩大乡村文化的辐射范围。
4.豁免情形明文之必要。行政院提出之纠缠行为防制法中由于适用之范围较小外,故无特别将豁免情形明文。但本文认为,如遇有侦查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等公权力措施时,仍应列为豁免条款,较为明确①例如为调查毒品来源,确实需要一阵子的反复跟踪、监视嫌疑人,非常容易即该当“以人员、车辆、工具、设备、电子通讯或其他方法,监视、观察、跟踪或知悉他人行踪或活动”此款纠缠行为。。
4.3 鼓励和引导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建设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之外,还需要借助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其他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进一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还应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实现文化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同时,积极探索公益性和市场性相互促进的新途径,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促进企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利共赢。
从本质上来讲,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叠加一个信息化的网络,实现电网本体和信息深度融合,实时掌握发电侧和用电侧的信息,实现电力电量实时平衡。
参考文献
[1]张靖伟.重庆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33-135.
[2]张继涛.公共文化服务:从城乡均等化到城乡一体[N].中国教育报,2016(4)14.
[3]张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22-24.
[4]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E/B].重庆人大网,(http://www.ccpc.cq.cn/home/index/more/id/210462.html),2017-12-14.
基金项目: 重庆市人文科技学院校级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研究——来自重庆的例证(15CRKXJ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 宁(1982-),女,四川宜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与社会学。收稿日期:2019年1月20日。
标签:新型城镇化论文; 重庆市论文;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文; 一体化论文;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