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摘要: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教师评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知网关于教师评价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了教师评价的内涵、评价内容、评价类型、评价问题及根源等,归纳了该问题的研究特点,以期把握教师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更好的促进教师评价的研究。
关键词:评价 教师评价 文献综述
评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总是不自觉的参与评价活动或处在被评价的位置上。评价也体现在教育系统中。高校教师评价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教师评价对教师个人成长与发展,对学校教师的管理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对教师的评价一直都受到不同社会主体的重视,高校教师评价研究活动也得到不断的深入。为了总结我国高等教师评价的研究状况和主要观点,基于中国知网,以“高等教师评价”为检索词,搜索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分析和综述研究,以有利于学者更好的进行高校教师评价研究。
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快进步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教育学价值与意义。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2012年,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可见,在新时期,如何构建新型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并以此为驱动力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提高和成长,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与使命。为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我们以教师评价标准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尝试确立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的立体化评价标准,以切实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在新时期,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增强教师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我们需牢固确立促进发展的教师评价理念,着眼教师评价体系的有机性打造,形成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多主体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申诉程序。
一、教师评价的内涵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评价的内涵的理解不同,这也就造成了教师评价含义的不统一。
有学者认为,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效能[1]。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评价是指根据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过程及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的活动[2]。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教师评价是依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对教师个人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3]。
总体而言,关于教师评价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师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并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教师活动的主要方面,素质、工作表现以及绩效都是进行考察的重点,但是这些基本方面如何再继续进行细致的划分,学者们往往莫衷一是,而且随着对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势必会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评价的内涵也会随之丰富。
二、教师评价类型研究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有学者将教师评价分类为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也可以称为“绩效管理型教师评价”“责任模式”。但是,这种评价与奖惩、晋升等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家是的恐慌心里,容易引起教师的焦虑甚至恐慌。发展性教师评价也称为“专业发展模式”。发展性评价理念由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推行,在20世纪末传入我国。从字面上理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这是有关评价目的的重要转变,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与组织关系的理论都可以作为它的理论基础。评价目的不再是奖励或惩罚,而是帮助与支持。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顾名思义,自我评价即教师本人为评价主体,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对自身素质、工作过程及效果等工作表现进行价值判断。他人评价是由教师本人意外的他人做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教育评价理论、方法和技术,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过程及效果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
三、教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的研究
从关于教师评价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对教师评价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提炼总结,侧重于从教师评价的意义、问题入手,探讨教师评价的策略、指标体系的构建、技术方法的运用等等,并且从已有文献来看,教师评价的内容基本相同,大多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评价教师,也有部分从基本素质、工作表现、工作绩效三个方面来评价,但在具体内涵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
关于教师评价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有这样一些:课堂观察、课堂绩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成长档案袋评价、学生或家长评价、同行评议或协助、教师自评、纸笔测验、问卷与面谈、后设评价。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中应处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评与他评的关系。
四、教师评价的问题研究
(一)教师评价所存在的问题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针对教师评价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但是总结起来主要为以下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评价观念缺乏对高校教师的人性关怀。评价观念的偏差首先反映在对于教师价值的认识上,评价中过于强化教师的工具价值而漠视教师的主体价值。其次,观念的偏差表现在对高校教师评价功能的认识上,将高校教师评价仅视为对教师的管理环节和手段。
2.评价内容狭窄和评价方式单一。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应全面反映对高校教师素质的要求。而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技能与效果为评价主要内容;科研评价也普遍用科研成果的数量与级别,特别是以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和承担课题情况为衡量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往往只反映教师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显性结果,而没有考虑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术研究过程中长期付出的心血和努力,也忽视了影响教学的复杂背景因素,更少涉及教师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的诸多内容。
3.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客观性欠佳。教师评价是由评价者对教师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价者的价值观念、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职业道德等因素都影响着评价的过程与结果。而在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中,评价者主要由高校的直接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等组成。评价者缺乏评价所需的专门素质和获取的评价信息不全面性对形成准确、客观的评价结论造成了障碍。
4.评价反馈环节的薄弱,致使教师话语权的缺失。在我国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中评价反馈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具体表现为被评教师往往对评价结果茫然不知,或者只知道评价的最后等级或成绩却并不明确这种结果的真实含义,也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所在。
(二)教师评价问题的根源研究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评价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原因分析,根据不同的学者的原因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高校整体办学水平评估的导向。由于高校是一个复杂系统,量化的数据、指标只能反映出高校的人、财、物等硬因素,很难全面反映高校的核心内容如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办学特色、校风以及学校的凝聚力等软因素,而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是由软、硬两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软因素具有关键意义。因此高校评估过分依赖数字、指标并高估其价值,极易约束和扭曲高校办学的本质,同时会诱导高校去追逐物质化、可量化的教育目标,去追求统一的办学模式,逐渐丢失其最具价值的个性、特色或内涵等精神层面的追求,无法彰显其创造性。
2.评价中存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我国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目前高校的重要表现形式为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目的上的名利主
义价值取向。而重科研、轻教学就是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的典型现象。
3.高校科层制管理体制的弊端。高校教师评价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受到科层制弊端的影响,如评价中评价者与教师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评价反馈信息渠道的狭窄与不畅通,评价中对教师主体性和精神需要的漠视等。
五、教师评价机制构建
教师评价是一个极具专业性、复杂性、专门性的实践领域。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量化轻质性、重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的倾向,导致评价效果不甚理想,没有真正有效地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建立结果与过程并重、量化与质性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我们以教师评价标准项目库建设为基础,尝试确立课程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的立体化评价标准,以切实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六、研究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总体上看,我国教师评价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理论研究居多,实证研究较少。从文献资料统计来看,对教师评价的研究仍以理论层面的探讨为主,许多研究成果着重于从理论上分析教师评价的问题、原因等,相比之下,实证应用研究缺乏,缺少实践的验证。有必要加强实证调查研究,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从实践成眠更好的促进教师评价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宏观研究居多,中观、微观研究较少。大多数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教师评价这个整体上来分析问题、论述说明的,很少涉及从不同职位、不同教学方向来论述教师评价,大都是集中在宏观层面。教师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因而也应从更加微观层面来具体的分析,才能更好的解决教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景英.教育评价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刘菲菲.改革教师评价的维度与方式[J].湖南教育,2005,(4).
[5]王斌林.教师评价方法及其适用主体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5,(1).
[6]熊岚.人本取向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01):48-53.
[7]芦咏莉、申继亮.教师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高桂娟.教师评价研究述评——兼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的迫切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6(01):51-53.
[9]宫珂.高校教师内部评价政策研究的元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7(03):37-46.
[10]黎志华.教师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李冲,王前.高校教师评价中的问题及对策:隐性知识管理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08):87-91.
[12]张其志.高校教师评价的若干矛盾问题[J].教育评论,2014(01):51-53.
论文作者:王从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 高校论文; 价值论文; 评价者论文; 学者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