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

范正军[1]2004年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疗效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约占整个胆道肿瘤的50%~75%,发病率高,处理困难、预后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3例肝门部胆管癌临床资料,以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 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6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治疗的73例病人资料,男50例,女23例,年龄30~69(56±11.5)岁。62例得到完整随访资料,随访率85.0%(62/73)。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切除、内引流、外引流叁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周围血管浸润、肝脏转移、远处转移、组织学类型、术前血清白蛋白等9种因素作为研究变量。生存率的统计采用Kaplan-Meier乘积限法、单因素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单因素检验有显着性意义的因素再用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评估。平均生存时间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α=0.05为检验水准。郑州大学2(X)4届临床硕士研究生班研究生论文(中文摘要)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疗效的因素分析 结果 按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内引流组、外引流组,其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31士42d、205土25d、163士47d,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切除组与内引流组、切除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尸<0.05),内引流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5)。 按组织学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低分化腺癌组、粘液癌组,其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63士32d、248士40d、141士38d、205土81d,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高分化腺癌组与中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癌组与粘液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中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与粘液癌组、低分化腺癌组与粘液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 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351士32d、167士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沪<0.05)。 无周围血管浸润组和有周围血管浸润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43士31d、168士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无远处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02土29d、89士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16土35d、270士3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组、40一60岁组、>0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46士123d、270士32d、288醉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肝脏转移组和有肝脏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84土30d、290巧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3 Og/L组、30一35g/L组、>5g/L组的平均鱼墅竺巡些吵鲤翌竺些迷坐虱生诊文(中文摘要,_—~生塑应肝门部胆管癌外科疗效的因素分析生存时间分别为258士58d、279士49d、311士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户0.05)。 切除组、内引流组、外引流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4.12%、34.48%、30.00%,切除组与内引流组、切除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内引流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血管浸润为影响预后的因素。按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重要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周围血管浸润。 结论 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周围血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预后因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组预后好于内引流组、外引流组,对有切除可能者,应尽量施行切除术;组织学类型中,高分化腺癌者预后好于中、低分化腺癌者和粘液癌者;无周围血管浸润者预后好于有周围血管浸润者;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好于有淋巴结转移者。

吴学军[2]2002年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文中指出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是肝外胆管癌中的主要类型,约占整个胆道肿瘤总数的58%~75%,是一组发病率高,处理困难、预后差的恶性肿瘤。关于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预后因素的文献报道,各家不尽一致,我们拟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1年5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1例肝门部胆管癌资料,进行探讨。 目的:对61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 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86年1月至2001年5月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治疗的61例病人病历资料,均经病理证实。共49例得到完整的随访资料,随访率80.3%(49/61)。郑州大学医学院200二硕土研究生论文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其余12例为截尾数值。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切除、内引流。外引流叁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门静脉浸润、远处转移、BismuthCorlette分型、组织学类型。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血清白蛋白等门 个因素作为研究变量。生存率的统计采用Kaplan-Meter乘积限法、单因素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单因素检验有显着性意义的因素再用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X风险比例模型评估。平均生存时间以均数土标准差* Is)表示。以 Q二0刀5为检验水准。 结果 按手术方式分为切除组、内引流组、外引流组,其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428上45天、203 129大、169士52大,总体差异有显着性仔<0刀5卜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切除组与内引流组。切除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1刀5卜 内引流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J刀5卜 按组织学类型分为高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低分化腺癌组、粘液癌组,其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59士37天、256士46天、144士40天、200士88天,总体差异有显着性卜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高分化腺癌组与中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 2郑州大学医学院200二硕士研究主论文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高分化腺癌组与粘液癌组比较,有显着性意义(<0刀5X 中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中分化腺癌组与粘液癌组、低分化腺癌组与粘液癌组比较,无显着性意义(P>.05)。 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45上36天、196土40天,差异有显着性(<0.05)。 无门静脉浸润组和有门静脉浸润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38士33天、173土44天,差异有显着性(<0.05)。 无远处转移组和有远处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05f 30天、87士 20天,差异有显着性 (<0.05) 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06土37大、260土43天,差异无显着性?列刀5卜 年龄<叩岁组、叩60岁组、>6O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 435土 132 天、266土 37 大、291土 46 大,差异尤显者。肛(P>0.05)。 无肝脏转移组和有肝脏转移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82i32大、289士59大,差异无显着性(P>.05)。 Bismuth(orlette分型中,I型、11型、Ill型、IV型的平均 3 郑州大学医学院2002硕士研究生论文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生存时间分别为404 i 57天、291土46天、245土69天、213上16天,差异无显着性什卜刀5卜 术前总胆红素分组中,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if土50天、253土45天、288土sl大,差异无显着性(叩刀5\ 术前血清白蛋白d0g/L组、30上5g/L组、>35g/L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55上60天、273士54天、306士40天,差异无显着性卜0刀5卜 切除组、内引流组、外引流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7.39o、28.57o,切除组与内引流组、切除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1刀5X 内引流组与外引流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0刀5)。 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有无门静脉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有无远处转移未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有无门静脉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显着性意义(1刀5),为影响预后的因素。按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重要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有无门静脉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 4郑州大学医学院2002硕士研究生论文 影响肝门部胆营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 结论 1.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有无门静脉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须后因素。 1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预后好于内引流、外引流,对有切除可能者,应尽量施行切除术:组织学类型中,高分化腺癌者预后好于中、低分化腺癌者和粘液癌者;?

肖青川, 胡红强, 李佳俊, 李俊, 时吉庆[3]2017年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状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3月收治的7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术后1、3、5年生存状况,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COX回归分析。结果:7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手术切除41例,手术引流38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37%、22.78%、7.59%,其中手术切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73%、36.59%、14.63%,手术引流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6.32%、7.89%、0。不同病理类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外科方案、手术切除方案、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和不同切缘情况患者的5年生存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黏液癌、TNM分期Ⅲ~Ⅳ期、手术引流、姑息性切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外科治疗后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外科治疗的预后不佳,其中黏液癌、TNM分期Ⅲ~Ⅳ期、手术引流、姑息性切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状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许厚平[4]2014年在《术后放疗在肝门部胆管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差,为了改善该疾病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设计了此项研究,回顾分析术后放疗在肝门部胆管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海军总医院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例122例,对资料进行整理,66例因各种原因被排除,符合条件病例56例,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随访方法和标准,对入组病例进行随访,截至到最后一次随访,总共入组了56例,其中放疗组23例,非放疗组33例。实验数据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预后分析使用Kaplane-Meier生存曲线来评估,组间生存曲线的比较使用log-rank法检验,将P值<0.05的变量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进入模型的变量即是影响HC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放疗组与非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14个月(P=0.0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切缘阳性n=15)与非放疗组(切缘阳性n=18)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10.0个月(P<0.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切缘阳性n=15)与非放疗组(切缘阴性n=8)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52.5个月(P<0.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与非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14个月(P=0.043),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切缘阳性n=15)与非放疗组(切缘阳性n=18)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10.0个月(P<0.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疗组(切缘阳性n=15)与非放疗组(切缘阴性n=8)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5.0个月、52.5个月(P<0.001),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受累、切缘状态、TNM分期是影响HC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受累、切缘状态是HC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R0切除仍是治疗HC的主要手段。结论:1、放疗组与非放疗组术后5年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放疗不能改善R0切除患者的总体预后;3、在R1/R2切除患者中,术后放疗能够显着改善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时间,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分析: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受累、切缘状态、TNM分期是影响HC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5、多因素分析:组织学分级、淋巴结受累、切缘状态是HC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R0切除仍是治疗HC的金标准。

苏超[5]2013年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加强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其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搜集本院1993年4月~2012年12月已确诊的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合并症、术前相关实验室指标(最高值)、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并发症等21个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为2.5:1。发病年龄为40~83岁,平均年龄63.05±9.99岁,主要集中在60~65岁年龄段。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巩膜黄染,占88.9%(54/63),其中,无痛性进行性黄疸约占47.6%(30/63)。术前平均总胆红素为309.02±191.77umol/L,平均直接胆红素为187.76±126.27umol/L。按照Bismuth-Corlette分类标准进行分型:Ⅰ型8例(12.7%),Ⅱ型18例(28.6%),Ⅲa型6例(9.5%),Ⅲb型10例(15.9%),Ⅳ型21例(33.3%)。本组63例病例中,39例行切除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22例,总体手术切除率61.9%(39/63),根治性切除率43.6%(17/39)。24例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引流术12例,外引流术9例,单纯剖腹探查术3例。本组病例总体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6.9%、20.4%、12.2%、6.1%,切除组和非切除组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0%、33.3%、20.0%、10.0%和21.1%、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最高胆红素、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手术治疗能够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其中,根治性切除治疗效果最佳,应作为首选。在无法切除的情况下,引流术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2.术前进行合理的评估,有选择地术前减黄,手术过程中适当地扩大切除范围,能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3.术前血清最高胆红素、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能够影响预后,其中,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赵淼, 蔡兵, 顾澄宇[6]2018年在《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策略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并分析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策略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8例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观察并记录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物类型、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口服抗肿瘤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化程度、术后化疗、术后放疗等情况,并探究以上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所有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Kaplan-Meier曲线分析各组患者生存率。结果不同手术方式、分型、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中出血量、分化程度与患者生存时间差异明显(P<0.05);手术方式、分型、血管受侵犯、淋巴结转移、术中出血量、分化程度等与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P<0.05);R0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5.2个月,R1组平均生存时间为27.4个月,R2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引流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4.6个月,保守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2个月,R0切除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R1、R2、引流及保守治疗组(P<0.05),R0切除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R1、R2、引流及保守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分型、血管受侵犯、淋巴结转移、术中出血量、分化程度等与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具有密切相关性,R0切除较R1、R2、引流及保守治疗等治疗方式更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陆凯[7]2007年在《不同部位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胆管癌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预后差,因此,胆管癌仍是当前外科治疗上的难题。本研究通过对不同部位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响预后的因素及相互间关系的分析,为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对我院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443例胆管癌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或影像学检查(ERCP)明确诊断。本组病例于2006年10月采用电话和书信的方式开始随访。生存时间按月计算,以手术日至末次随访所获得的截尾时间为准,死于其他疾病归失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07年2月。选择25个可能对胆管癌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等因素,根据各部位胆管癌临床特点不同,个别指标统计时略有不同。将各因素有关资料进行量化赋值,全部资料经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肝内胆管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24%,20%,中位生存时间为16.9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年龄、血吸虫病史、乙肝病史、血管侵犯等5项与预后显着相关。第二部分肝门部胆管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9%,16%,8%,中位生存时间为11.7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TNM分期、脏器侵犯转移、治疗方式等3项与预后显着相关。第叁部分中、下段胆管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38%,25%,中位生存时间为23.4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慢性病史、肿瘤病理分化2项与预后显着相关。第四部分叁个不同部位胆管癌间联系叁个不同部位胆管癌病理均提示为胆管细胞癌或胆管癌,组织来源趋同。生存时间、年龄大小、肿瘤病理分化等3项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别比例、乙肝病史、血吸虫病史、是否伴有胆管结石、前白蛋白、淋巴结转移、CK18、CK19、CD34、P53等10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TNM分期、年龄、血吸虫病史、乙肝病史、血管侵犯是影响肝内胆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TNM分期较早、年龄相对较小、无血吸虫病、乙肝病史阳性、无血管侵犯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好。2. TNM分期、脏器侵犯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TNM分期较早、无脏器侵犯转移、手术根治切除的患者相对预后较好。3.慢性病史、肿瘤病理分化是中、下段胆管癌的重要预后因素,无慢性病史、肿瘤分化较高的患者分别相对预后较好。4.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中、下段胆管癌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但本质趋同,可能可以作为同一类疾病来认识和研究。

刘高飞[8]2016年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在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外科治疗的108例肝门部部胆管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预后的因素,旨在为外科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因肝门部胆管癌来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108例病人病历资料,分别按照性别、年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值、术前白蛋白值、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血清CA199值、术前血清CEA值、Bismuth-Corlette分型、AJCCTNM分期,改良T分期、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情况、门静脉转移情况将本组病人分组,以上14种分组依据作为本研究可能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变量进行术后生存率和生存期的统计,采用M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进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时序检验得出有无统计学意义。选择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显着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评价。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a=0.05为检验标准。[结果]用M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和Log-rank时序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得出以下结果:1.不同性别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率和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2.不同年龄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率和生存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3.不同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4、不同术前白蛋白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5、不同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6、不同术前血清CA199值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8、不同术前血清CEA值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9、不同组织学类型组患者预后分析:其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10、不同Bismuth-Corlette分型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11、不同AJCCTNM分期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12、不同改良T分期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13、不同手术方式组患者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14、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15、是否有门静脉浸润预后分析:生存期和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后提示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改良T分期、AJCCTNM分期、门静脉浸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对以上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回归系数,得出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因素的影响力作用大小顺序:手术方式>改良T分期>AJCC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门静脉浸润。[结论]1、年龄、性别、术前血清胆红素值、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血清CA199、术前血清CEA值、Bismuth-Corlette分型不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2. AJCCTNM分期、改良T分期、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门静脉浸润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3、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按照影响作用大小排序:手术方式>改良T分期>AJCC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是否有门静脉浸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4、以上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预后影响最明显的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因此,临床上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首选方式是根治性切除,如达不到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生存期也明显优于胆管引流。

易滨[9]2004年在《手术方式与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研究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因素,探讨手术方式与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1997年12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98例肝门部胆管癌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龄27~81岁,平均55.9岁。黄疸(94.5%)、瘙痒(56.6%)和腹痛(33.8%)为主要症状。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14例,Ⅱ型19例,Ⅲa型12例,Ⅲb型15例,Ⅳ型112例,分型不清楚者26例。手术治疗144例,120例(83.3%)获得切除,其中根治性切除59例(41.0%)。胆道探查置管引流23例,肿瘤活检1例。单纯内镜逆行内置管胆道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内镜放置可膨式金属胆道支架(Endoscopic metal biliary endoprosthese,EMBE)21例,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e-biliary drainage,ENBD)31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2例。结果 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生存时间与职业、术前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方式和术后放疗四个因素显着相关,与以下因素关系不显着: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胆石、是否合并肝炎、术前CA19-9水平、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分化程度和是否术后化疗。根治性切除组的术后生存期与其它各组之间都有统计学差异。姑息性切除组与ENBD组之间,以及ERBD或EMBE组与ENBD组间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手术方式是肝门部胆管癌重要的预后因素,根治性切除仍然是患者获得治愈和长期生存的重要措施。对于未行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尚不能认为ERBD或EMBE比开腹手术治疗的疗效差。

张大伟, 李滢, 邢雪, 张东生, 王占春[10]2014年在《4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4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63.6%,3年生存率为18.2%,5年生存率为6.8%。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期和局部浸润与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和局部浸润与转移密切相关,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有望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疗效的因素分析[D]. 范正军. 郑州大学. 2004

[2].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D]. 吴学军. 郑州大学. 2002

[3].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状况研究[J]. 肖青川, 胡红强, 李佳俊, 李俊, 时吉庆.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7

[4]. 术后放疗在肝门部胆管癌预后中的临床价值[D]. 许厚平.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5].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苏超. 泰山医学院. 2013

[6]. 进展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策略选择与预后的关系[J]. 赵淼, 蔡兵, 顾澄宇.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8

[7]. 不同部位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关系分析[D]. 陆凯.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8].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刘高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16

[9]. 手术方式与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关系分析[D]. 易滨. 第二军医大学. 2004

[10]. 47例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张大伟, 李滢, 邢雪, 张东生, 王占春.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4

标签:;  ;  ;  ;  ;  ;  ;  ;  ;  ;  

影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预后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