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庄县沂河与中部杜威相关问题研究_敦煌研究论文

汉敦煌郡宜禾、中部都尉有关问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敦煌论文,都尉论文,郡宜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依据敦煌、居延所出汉简等文物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踏勘,对《汉书·地理志》所载敦煌郡宜禾、中部二都尉所辖长城塞垣、治域、所属候官及其治所,以及候望燧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证,对前人研究成果,或纠缪,或补充,并有新的收获,堪称总结性的新成果。

一、宜禾都尉诸候官辖域、治所

现已明确,汉敦煌郡四都尉中,宜禾、中部、玉门三都尉自东向西分段统辖郡之北境长城塞垣,阳关都尉统辖该郡龙勒县南境塞垣;宜禾都尉辖域东与酒泉郡西部都尉接界,西止于宜禾候官临介燧,与中部都尉毗邻。据林梅村、李均明的材料,宜禾都尉辖区为今安西西沙窝东北至瓜州故城(清代瓜州城,今瓜州乡)西,安西以西至双塔堡,布隆吉北至疏勒河转弯处①。当之,其东西总长约150公里。

据T6b烽(斯坦因编号,即凌胡燧)所出木简:“宜禾部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之145简,《敦煌汉简释文》之1683简),学界普遍认为宜禾都尉下设五候官,其次序自东向西为:广汉、美稷、昆仑、鱼泽、宜禾。则每一候官平均辖长约30公里的塞垣。

1.广汉候官 1981年敦煌酥油土汉燧出土D38:15简记:“官乃丙子虏可二百余骑燔广汉塞格至其夜过半时虏去□□□□□□□□”(《敦煌汉简释文》1369简)。“塞”即指长城,“广汉塞”即是广汉候官所辖长城塞垣,约东起于今疏勒河转弯处之安西县与玉门市交界的蘑菇滩(三道沟镇北约12公里),西止于九墩(T41f)以西,长约30公里。塞垣沿疏勒河北岸延伸,途经碱沟堰、八墩(T41m)、桥湾魏晋墓群、桥湾古城、桥湾火车站等地。大段破毁严重,仅见断续残基,几乎全系就地砂石垒砌,间有夹压柴草者,外观上呈现为一条起伏延伸的砂石梁。于此段塞墙南侧,即桥湾火车站南1.5公里许,发现汉代城址一座,当地名九墩古城。城垣已很残破,南北50米许,东西约40米,暴露少许汉灰陶片,其规模、形制与敦煌小方盘城(玉门都尉治所)相似。该城应即广汉候官治所。

2.美稷候官 所辖长城塞垣大抵为九墩以西,经高皇庙、双塔水库,至双塔农场段,长约34公里。其间穿越雅丹地貌区,风蚀破坏严重,现存遗迹断续残长约15公里,为残宽6~12米,残高0.8~1.6米的砂石梁,有的顶部残存加压的罗布麻。此区段内未发现汉代古城遗址,候官治所难以确定。但在此段塞垣中部有唐玉门关关城一座,位于双塔村(即清雍正六年建双塔堡)以北3公里,1958年修建双塔水库时关城被没入库中,每年冬季枯水时可部分露出水面。关墙坍塌严重,南北160米,东西155米,基宽3.5~4米,东垣残高0.3~0.4米,其余三垣残高0.5~0.75米,门一,西开。四周环绕护城河,河宽12米,深2米。地表散落碎砖块、石条、素面灰陶片等物。关城四周山顶、路口、河口要隘置烽燧11座,伸向东、西、南、北四面的古道犹存,其位置无疑十分重要。唐玉门关城是否利用汉美稷候官城增修扩筑而成?目前尚难认定,但由其位置的重要来看,或许有此可能。

3.宜禾都尉治、昆仑候官 《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广至,县名,笔者考得其城址即今安西县踏实乡西北之破城子②,昆仑候官所辖塞垣在该县域内。宜禾都尉府设于昆仑候官障中。所辖塞垣约相当于双塔农场西经小宛农场至北干沟段,均位于疏勒河南岸,长约28公里。塞垣因穿越农场垦区,人为破坏严重,大段缺失,较完整的仅断续留存5公里。据《通典》卷174,唐瓜州晋昌县“有昆仑障,汉宜禾所居,故城在县界,后魏明帝正光中置会稽郡于此。”《太平寰宇记》卷153记得更为具体:“宜禾故城,汉宜禾都尉所居,城在(晋昌)县西北界。”《明一统志》卷37亦如是记载。笔者考得唐瓜州晋昌县治即今安西县桥子乡南8.2公里处的锁阳城遗址③,晋昌县西北界,上述昆仑塞所经地域恰可当之。昆仑障无疑在这段塞墙域内。在此段塞垣中部,即小宛农场场部西3公里许,安西县城东18公里(鸟道),农口坝北360米,残存一座古城遗址,今名小宛古城。城垣夯土版筑,略呈方形,南北182米,东西179米。墙基宽10米许,顶宽4.5米。四面各筑马面一座,南开门,有瓮城残迹。城内城周已被辟为耕地。散落遗物为汉至唐代的各种灰陶片、碎砖块等,该城当为汉唐时期城址,应即汉宜禾都尉治所昆仑障,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5年)中所置的会稽郡。城址规模较大,适可作为都尉居所,城垣又有马面,当为北魏置郡时或后代增修。又据《晋书·地理志》,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分敦煌郡东部5县、酒泉郡沙头县,又“别立会稽、新乡,凡八县为晋昌郡”,则该城在西晋时即为会稽县城。笔者还考得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会稽镇亦在此城④。《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将西晋会稽县治定为今玉门市西北玉门镇附近,误。陈国灿《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将会稽镇定为今玉门市赤金城附近⑤,亦误。

4.鱼泽候官 所辖塞垣约相当于北干沟口至四工段,长约28公里,亦因穿越绿洲垦区,大段破坏严重。亦以砂砾构筑,基宽6~8米,顶宽1.8米,残高1.2~1.6米。该候官所治之鱼泽障,王国维根据T28燧所出简“入西蒲封一,吏马行,鱼泽尉印,十三日起诣府,永平十八年正月十四日中时,……”认为,简中“府”者,谓敦煌太守或都尉府,自鱼泽诣敦煌之书,经共T 28烽,而曰入西蒲书,则鱼泽必在T28之东,鱼泽障当在敦煌东北百余里⑥。这一看法是正确的。惜这一带今已无城障遗址可考。如从此段塞垣、烽燧分布状况来看,T38a烽,当地称烟墩,位置居中,未知是否为鱼泽障?

5.宜禾候官 所辖塞垣约相当于四工至西沙窝段,长约30公里。穿越疏勒河南的戈壁荒滩地段,人为破坏较轻,绵延不断,气势壮观。多以砂砾、夯土夹红柳、胡杨等筑成,残高一般0.8~3米。恰在该段塞垣中部,即西沙窝东10余公里,芦草沟北10公里许有一古城遗址,斯坦因编号T379。然而遗憾的是笔者在这一区域尚未找到此城,其详情不明。据见过该城的老乡们说,城垣较大,已很残破,周围散落成片的碎陶片。该城应即宜禾候官驻所。城址正处于芦草沟下游汉唐古绿洲中部,这一古绿洲范围达200余平方公里,昔日渠流萦绕,田连阡陌,唐代以后沦为沙漠⑦。这一古城名为“宜禾”,其地在昔日可谓名符其实。

二、中部都尉候望燧次考

《汉书·地理志》:“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王国维据T28、T27、T22b等烽所出汉简考得,中部都尉下辖步广、平望二候官,而步广候官于王莽时改为万岁候官;平望候官所辖青堆燧即T22b烽,所辖朱爵燧即T19烽,此二燧之间自为平望辖境⑧。

1981年敦煌西湖酥油土汉燧(D38)出土一批木简。D38:12简记:“四月戊午敦煌中部都尉过伦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重案候官亭燧”;D38:13简记:“七月丁未敦煌中部士吏福以私印行都尉事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移檄到”(以上二简见《敦煌汉简释文》之1366、1367简)。据之敦煌县文化馆认为中部都尉自西向东下属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四候官,而无步广候官⑨。然而笔者则认为,步广候官的存在是无疑的,不仅《汉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而且在汉简中亦言之凿凿。《敦煌汉简释文》1272简(采自小月牙湖东墩,即T23g烽):“步广候官破虏燧戍卒宋外”。2220(A)简:“月八日莫宿步广一敕情候望恐”。并有步广烽、亭之设。2195简:“望步广”。1933简:“亭长胜受步广亭长产”。至于上述D38二简未提及步广候官,当因步广候官系中部都尉治所,中部都尉的一些事可直接获知,无须专门写简传达。至于是否王莽时改“步广”为“万岁”,据目前资料尚难证明。因而笔者认为,中部都尉应下设含步广候官在内的五个候官。由上引出自小月牙湖东墩(T23g烽)汉简知,该烽当为步广候官所辖的破虏燧。依此烽位置推之,则步广候官辖域应在中部都尉所辖塞垣的中部。由此该都尉五候官由东向西序次应为:万岁、吞胡、步广、破胡、平望。居中的步广候官为都尉治。

中部都尉统辖区域,东起万岁候官扬威燧,与宜禾都尉宜禾候官临介燧接界,西止于平望候官朱爵燧(T19)。《敦煌汉简释文》2180简:“尽时万岁扬威隧长石受宜禾临介卒赵诗”。2189简:“月十二日庚辰夜大晨一分尽时万岁扬威隧长许玄受宜禾临介徒张均”。2228简:“……永平十八年正月十四日中时,扬威卒□□受临介卒赵仲”。据之知宜禾候官辖最西一燧为临介燧,万岁候官辖最东一燧为扬威燧,二燧临界,其位置约在今西沙窝北端附近。又据2117简(T19烽所出):“平望朱爵隧矢铜百……”,则 T19烽为朱爵燧。该燧与玉门都尉玉门候官之最东端的大方盘城毗邻,则应为平望候官,亦是中部都尉辖最西一烽。中部都尉由扬威燧至朱爵燧直线距离约120公里,考虑到塞垣实际走向的蜿蜒迂曲,其实际长度约140公里,与宜禾都尉所辖塞垣长度近之。每一候官所辖塞垣长度,二都尉亦近之,均约30公里左右。又知玉门都尉玉门候官所辖范围东西长34公里⑩。依此推之,汉长城每一候官管辖塞垣长度大体有一定制,约合今30公里许。

三、中部都尉诸候官辖域、治所

1.万岁候官 约管辖安西县西沙窝以西至西湖南沙窝段塞垣,长约30公里。塞垣基本连贯,保存较好,亦以砂砾、夯土夹红柳、胡杨、芦苇或罗布麻筑成,亦有纯砂砾堆砌者。底宽一般3~5米,残高1~2.5米。南沙窝近侧安西县博物馆编8号烽燧附近存障城一座,黄土夹砂砾版筑,南北70米,东西99米,残高1~1.5米,障之西北角连接长城。此障规模较大,依其位置应为万岁候官治所。

2.吞胡候官、步广候官 二候官约管辖安西、敦煌二县交界处西至哈拉湖东岸段塞垣。东起安西县西湖南沙窝,西经东碱墩(T29)、大碱滩、国营敦煌农场(黄墩子农场)北部、明沙窝、垒墩子、头道沟,折向西北,延至哈拉湖东岸的后井湾、小月牙湖,长约55公里。大碱滩附近墙段遭受强烈风蚀,多已残断不全。穿越黄墩子农场段人为破坏严重,损毁殆尽。垒墩子以西段保护较好,墙体基本连贯,残高1.5~2.5米。位于东碱墩东略偏北2.2公里长城内侧的T28烽,出土汉简70余枚和封泥匣、木印章、铜镞、铜带扣、丝织品残片等物,烽侧还有障城遗迹。所出一简记:“万岁东西部吞胡东部候长燧次走行”(《敦煌汉简释文》2221简),此简或为中部都尉下达万岁、吞胡候官之檄书残简,据之此障有可能为吞胡候官治所。由此简又知万岁候官下设有东、西二部候长,吞胡候官下设东部候长。

位于国营敦煌农场场部东北6公里、党河汇入疏勒河入口处东南13公里的西碱墩,即T24,障城,障墙土砌筑,层间夹压红柳,正文形,每边长32.6米,残高1.5米。障内东南隅有小屋残址两间,亦土砌筑。障西北隅为烽燧,烽残高6.3米,底基6.4米×6.4米,夯土夹压芦苇筑成,共24层。此障正位于步广候官辖域,规模较大,又靠近党河干流(紧贴今党河北干渠东岸),水源供给方便,沿党河河岸大道正南34公里可直达沙州故城(汉敦煌郡、县城),交通便捷,且其东北11公里(疏勒河南岸3公里)和其西北12公里(疏勒河南岸2公里)处又各置有一座城障——今分别名砂石墩、土窑墩,以为其北部屏蔽,因之笔者认为T24障当为步广候官驻所,亦即中部都尉治。砂石墩,即T25,位居长城之外10余公里,据阎文儒1944年的调查,其残高7.6米,底基每边长7.6米,烽顶有小屋残址,四面各长4.5米;烽南有方形城障遗址,城障东垣24.7,南垣25.5,西垣28.4米(11)。土窑墩亦在长城之外10余公里,T25正西17.5公里,斯坦因漏编,残高6米,烽侧见城障遗迹。T25和土窑墩为中部都尉府(T24)伸向长城之外的两座军事堡垒,对于都尉府可有效地起到军防屏蔽作用。又,土窑墩正北略偏西6公里的疏勒河北岸高阜又有汉燧一座,亦斯坦因漏编,今无名,残高5米,为敦煌境内迄今所发现的疏勒河以北仅有的几座汉燧之一,该燧无疑为T24的北部耳目。由此可见,T24居于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作为都尉治所,诚可当之。

上考小月牙湖东墩(T23g),即破虏燧,靠近哈拉湖东岸,可能为步广候官所辖最西一烽。

3.破胡候官 约统辖哈拉湖南岸段塞垣。东起小月牙湖,西经烟筒梁、条湖坡、人头疙瘩、青土崖子、老崖子南、大泉口、马房梁子,至于香炉墩,长约25公里。仅在哈拉湖南岸东段与南泉以北的烟筒梁之间见长约5公里一段残垣,残高0.5~2.5米,其余地段因受盐碱侵蚀(靠近湖岸,地下水位很高)、风蚀和人为破坏,毁损殆尽。候官治所目前尚无直接资料证实,据塞垣、烽燧分布状况推断,T23a烽可能性最大。该烽居此段塞垣中部,又处玉门关至敦煌古道近旁,古道遗迹至今仍存,此一带其它烽燧均偏离古道;该烽北部又有T22d、e、f诸烽屏蔽,南部137米处有T23烽拱卫,因而T23a很有可能为破胡候官治所。

4.平望候官 酥油土D38烽所出D38:39简:“平望青堆隧惊候符左券齿百”;D38:38(A)简:“十二月戊戌朔博望隧卒旦徼迹西与青堆隧卒会界上刻券”;D38:38(B)简:“十二月戊戌朔青堆隧卒旦徼迹东与博望隧卒会界上刻券显明”(以上三简分别为《敦煌汉简释文》之1393、1392(A)、1392(B)简)。据之知平望候官所辖的青堆隧紧邻博望燧,西青堆,东博望,二燧“会界”。王国维考证青堆燧即T22b(D40)烽,准此。则紧邻其东的博望燧应为T22c(D41)烽。该烽紧傍哈拉湖西岸,塞墙直抵湖边,其东最近的烽燧也在7公里之外,据此敦煌县文化馆认为平望候官辖区西起于朱爵燧(T19、D33),或东止于博望燧(12)。笔者同意此看法,则此段塞垣长约25公里。塞垣东起于哈拉湖西岸,西经二里半戈壁北缘、酥油土、黑牙泉、卡子墩、窟窿梁、波罗湖南、条湖南,西止于大方盘城北。仅存塞垣两段:一段自哈拉湖西岸向西南方向延至卡子墩,长约7公里;另一段位于大方盘城东北,长约4公里。波罗湖南岸和条湖南岸未发现长城遗迹,很可能这里原本就未筑塞,而以湖泊为天然屏障。

平望候官治所王国维考证在T22a(D36),即酥油土墩,主要依据该烽所出“入西书二封,一封中部司马诣平望候官……”简;敦煌县文化馆则认为应在D38烽,因该烽所出木简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还有平望候官封检。两说各有一定道理。笔者认为,依据烽燧所出简文来作判断无疑颇为重要,但还应和其它方面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如从平望塞垣、烽燧分布状况、位置来看22a和D38烽均偏居东部,且不在交通大道近侧。而T21烽即今卡子墩则位置显要,既在此段塞垣中部,又在玉门关至敦煌古道近旁。烽台已倾圯,残高3米,烽东连接坞壁,坞壁内有小屋残迹两间,并发现汉简。该烽或有可能是平望候官治所。

朱爵燧(T19)以西段塞垣属玉门都尉管辖,据甘肃省博物馆等《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报告》,玉门都尉府治小方盘城,该都尉下辖玉门、大煎都二候官,其辖区西止于榆树泉盆地吐火洛泉西南的大煎都候官广昌燧(T6d、D1);以显明燧(T8、D16)为界,以东属玉门候官,以西属大煎都候官;玉门候官治所为马圈湾烽(D21),大煎都候官治所为凌胡燧(T6b、D3)(13)。其详情不赘。

注释:

①林梅村、李均明《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②拙著《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及其有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1.4。

③拙著《唐代瓜州治所及其有关城址的调查与考证》,《敦煌研究》1990.3。

④拙著《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新考》,待刊。

⑤文载《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⑥⑧王国维《流沙坠简后序》,《观堂集林》卷17。

⑦拙著《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敦煌研究》1994.3。

⑨(12)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⑩(13)《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报告》,《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阎文儒《河西考古杂记(上)》,《社会科学战线》1986.4。

标签:;  ;  ;  

韩庄县沂河与中部杜威相关问题研究_敦煌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