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唐淑红
(广西灵川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541200)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12月本院行常规治疗期间20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6月本院实施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期间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50%)低于对照组(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4,P=0.000)。结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的应用效果理想,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医院感染;感染控制;微生物检验
Application of microbiological test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ethods: 20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7 during routine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ame way, 200 in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of microbiological test infection control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8.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study group (1.50%)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5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ignificant 2=12.314, P=0.000).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crobiological test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of inpatients is ideal, which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 Key words】: Hospital infection; Infection control; Microbiological test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474-01
医院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医务人员或患者在医院内出现的、存在明显临床症状的感染现象,又被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而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多发人群,会给其带来较大身心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需尽早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诱发因素较多,包括抗生素滥用、介入性操作、放化疗操作等。而中国临床微生物质谱应用专家共识[1]推荐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的应用,认为其可改善医院感染控制效果,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本次研究为证实这一点,选取2017年6月-12月本院行常规感染控制期间200例住院患者、2018年1月-6月本院实施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期间200例住院患者,重点分析其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随机选取2017年6月-12月本院行常规感染控制期间20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6月本院实施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期间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完整,可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组男109例,女91例;年龄6-68岁,平均(38.21±10.88)岁;住院时间4-42d,平均(21.02±3.36)d。对照组男102例,女98例;年龄7-69岁,平均(38.50±10.90)岁;住院时间5-41d,平均(20.95±3.40)d。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未进行微生物检验。即临床医师在观察患者病情、症状、体征等情况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耐受性。
研究组则在治疗期间加用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①细菌检验采用国内迪尔公司生产的DL-96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严格按照仪器及试条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②微生物分析仪检验的同时,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进行确诊,并实施初筛试验,初筛提示为专家系统,确诊试验采用K-B法进行。药物选择头孢噻肟30µg/片,头孢他啶30µg/片,头孢他啶/克拉维酸10µg/片,头孢噻肟/克拉维酸10µg/片。试验期间,对患者加克拉维酸的抑菌环进行监测,若直径增大超过5cm(包括5cm),则提示出现ESBLs。临床医师按照微生物检验结果,选择恰当药物进行治疗。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耐受性。
1.3 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①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评估两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院感染标准包括:a无潜伏期感染,则为入院48h内出现的感染;有潜伏期感染,则为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出现的感染;b除原有感染外,伴其他部位新发感染;c除原感染所知病原体外,出现新的病原体感染;d医院诊疗措施激活的结核杆菌等潜在性感染。分析医院感染严重程度,包括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年龄等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表示。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直接或间接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50%(3/200),低于对照组的9.50%(1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医院整体形象的关键,其诱因较多,包括医源性操作、抗生素滥用、免疫抑制剂等。尤其是近年来,临床上化学药物、放射仪器、介入治疗等诊疗操作广泛应用,极易引发耐药性,增加医院感染发生风险。一般来说,医院感染发生包含三个因素,即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其中,住院患者为医院感染常见易感人群。故在住院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全面分析其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上有重要意义。而现阶段,随着医学技术、实验室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微生物检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反映细菌感染情况,指导治疗方案制定。而在住院患者疾病治疗期间,于医院感染预防中应用微生物检验,不仅能及时发现感染,还便于尽早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感染,阻断感染传播,保护易感人群,改善患者预后。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200例住院患者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应用微生物检验,并以经验性治疗者作为对照。微生物检验医院感染控制要求临床医师在发现感染源后,及时鉴定病原微生物,并分离鉴定菌株,对耐药细菌进行分型。按照实验结果,对医院感染流行性及范围进行预估。而且,临床医师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医院感染特点,制定针对性感染控制方案,尽早为患者提供有效对症治疗,控制传染源,降低医院感染发生风险。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为传播途径,而微生物检验便于临床医师尽早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现象,保护易感人群,保障其生命健康安全。此外,多数住院患者免疫力较差,对细菌抵抗力下降,极易出现感染现象。治疗期间加强微生物检验,还便于临床医师及时评估患者耐药性,采取积极措施选择恰当方法进行治疗,保证正常菌群功能。而且,微生物检验还能对环境中细菌进行检验,发挥辅助杀灭病菌作用,效果理想。
本次研究调查发现,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1.50%,其中2例为轻度感染,1例为中度感染。而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9.50%,其中11例为轻度感染,7例为中度感染,1例为重度感染。研究组感染率较对照组低,且感染程度较轻。蓝小辉[3]调查分析了60例行常规感染控制、60例行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同样证实微生物检验感染控制组感染率更低,且感染严重程度更轻,与此相符。凸显出医院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应用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降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微生物质谱共识专家组. 中国临床微生物质谱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6(10):2149-2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摘登(1)[J]. 新医学, 2005, 36(8):495-495.
[3]蓝小辉.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1):135.
论文作者:唐淑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医院论文; 微生物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论文; 情况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