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实现过程与模式初探_均衡生产论文

均衡人口城市化实现过程及其模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人口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的城市化理论,大多是关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发展道路及其政策的研究。城市化机制回答的是城市化的原因;而城市化发展规律的理论,一般是对城市化的历史及其经验数据的总结,未能从城市化实现的本质过程及其量化模型研究中给予理论上的解释。正如山田浩之所指出的“谈论‘城市政策’……也还要弄明白城市化的过程和机制。不明白这些问题,是不会找出城市政策和城市经营的正确方向。”本篇对这一实现过程进行初步探讨。

城市化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机制与过程的分析,要把城市化实现的本质过程与经济增长、技术变动、收入分配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变量联系起来,进行逻辑分析,建立起模型,通过模型中各种参数的变动来研究其对城市化的影响,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正如一个大夫首先必须了解正常人的生理结构及其生命运动一样,本篇要研究的是一种完全理想的均衡城市化。所谓均衡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于国民经济来讲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它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定的城市人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必须达到一定的GNP 水平;将一定的GNP在不同技术部门间如何分配, 才能使城市化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它既是城市化质量的保证,也是下期经济增长达到最大化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模型的假设:

⒈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先不考虑进出口。

⒉农业只生产粮食。

⒊全国人口不变,城市人口增长完全是机械增长。

⒋是自由经济,没有政府的干预。

一、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及其可能性指标

城市化的前提是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它满足了城市人口所需的商品粮,另一方面可游离出来农业劳动力以满足城市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城市化可能性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比如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能达到的最大的城市人口比重,用F[,P]表示。

假定在t[,0]年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低而不能提供任何商品粮,这样,农业人口比重为100%,城市人口为零。

在t[,1]年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人均能够提供的商品粮为Q[,1];农业提供的商品粮总量为X[,1],城市人口人均消费量为Q′[,2],设全国人口为F*,则其所能供养的城市人口:F[,1]=X[,1]/Q[,2],F[,1]*Q[,2]=W-F[,1].Q[,1]

若以F[,n]表示在t[,n]年时农业提供的商品粮所能供养的城市人口,则:f[,n]/p[,n]=q[,n]/(q[,n]+q[,1],这样,城市化可能性指标f[,1]为:f[,p]=q[,n]/(q[,n]+q[,2])

按照如上的逻辑推论,如果某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为F, 其可能的均衡值为f[,p]。如果有f[,p],就会造成粮食的需求大于供给,从而引起粮价上涨,以致某些城市人口工资额难以维持其生计,只得返乡务农,反之,粮价下跌则有农民弃农进城,因此f[,p]可视为该期的均衡点。

以上分析只是说明了农业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是城市化的可能性,它并没有提供出城市化的全部实现条件,而后者是指:农业的生产条件;城市中的就业条件及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等,这些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技术发展水平(如它能改变能源结构;提高交通能力;改变资本劳动比例及人均可提供的商品粮)和国民经济实力及其分配。这种实力一方面是将技术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手段;另一方面这种实力及分配(在一定技术下),既决定了均衡城市化过程,同时决定了其水平。下面,具体结合技术条件和GNP 进一步研究这种均衡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及其模型。

二、均衡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及其模型指标

基础投资N所能提供的就业人口F[,n]则同理推出:

在如上分析中,α,q,β,d,g表明的是一种技术关系;M、N和D既与GNP有关,也与其分配密切相关。下面,通过M、N和D 考察F[,n]与GNP的复合函数关系,建立其整个理想的均衡城市化模型体系。

在前述的假设中,只排除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但并不排除政府的服务职能。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城市基础投资N完全是政府的行为,且来源于税收;城市产业投资M是由私人投资来完成;M、N和D(仍是私人投资)都是GNP的一部分。为此,必须计论一下GNP的构成及其分配。

GNP是由农业生产总值GNP[,1]和城市生产总值GNP[,2]构成的。令:Y'=GNP[,1]/GNP;

则:GNP[,1]=Y'·GNP;

GNP[,2]=GNP(1-Y')

GNP[,2]是由两部分投资的结果:一是城市产业投资M;二是城市基础投资N。因为,尽管政府的基础投资具有服务的性质,但其中大部是企业化经营,也带来利润,如水、电能源等行业,所以,可用其一种平均水平或总体水平表示。设:

MP:城市产业投资M的生产总值。

MP:城市基础投资N的生产总值。

同样,AI[,2]也不全部投入城市产业的再生产其中一部分也可能转投于农业部门。

NP完全是政府的投资效果,所以它可划分为两部分:政府收入I[,3]和工资总额pg[,3]。

根据如上的假设推论,假定测出某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F'<F[,B],一方面,使粮食的供给大于需求,造成粮价下跌,使部分农民弃农进城;另一方面,在城市中,相对于资本的需求,劳动的供给就会短缺,使劳动价格上升,从而恰好满足了弃农进城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就业;反之F'>F[,B],此过程亦反,至均衡止。假定由于某种原因,比如人们的心理偏好,政府的政策等原因保持了F'>F[,B],称这一时期为过度型城市化。反之,为滞后型城市化,这将对下一期的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并会影响到下一期的城市化的均衡水平。

从前述的分析和模型中可以看出,在某一时期内,各种技术参数(如q[,n],β[,n],α[,n],g[,n],q[,n]等)及其关系是确定的,通过这些技术参数及相互关系,分配只影响该期城市化是否均衡,并且有唯一的均衡城市化与之对应,而决定该期均衡城市化水平的是GNP',这样就解释了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正相关性。

在城市化水平很低时,GNP'中大部是由农业提供的。城市产业资本积累少,不仅影响其技术进步,而且影响其产出率,同时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化,首先是城市产业现代化的结果,因此,农业投入、产出变化率就小,这样使GNP'变化率也就小,因此,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速度就慢。在城市化、GNP'达到一定水平时,即城市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提高其技术进步率和投入、产出率,这时GNP '中大部分是由城市提供的,这种城市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现代化,提高了农业投入、产出效果,因而整个经济增长迅速,所以城市化发展速度就快。在上述过程中,支配劳动力和资本转移的是城市资本和农业资本利润及其工资差异。当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时并存、城乡差异缩小,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就会使城市化发展速度减慢,这就是欧美经济学家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然而,对均衡城市化实现过程的研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某一规律现象的解释,均衡城市化表明的是:一定的城市化水平必须与一定的GNP相适应,且在一定的GNP下,存在着这样一种分配关系:使GNP 通过各种技术关系,使其在农业的投入所提供的商品粮恰能满足这种分配在城市中的投入所提供的就业人口且使这些城市人口在城市中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设施。由于这种分配是通过技术系数而进行的,因而在城市中、农村中会达到各自的充分就业。然而,这只是一种完全理想的理论研究,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国际间的经济往来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等都会对该模型的各种参数产生影响,进而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和预测,从而拟定城市化发展战略,提高城市化质量,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上模型的逻辑分析中,城市化的实现过程集中体现在GNP 及其分配和技术关系上,这就把整个复杂的城市化过程都归结为国民经济运动和技术变动上,便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对其他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例如,就城市的产业结构,其变动对城市产业的平均技术系数q的影响, 从而分析对城市化的影响,并将其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再如,可以从α和β系数的变动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城市基础设施的定量问题。另外,可对模型中参数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动的研究为城市化的宏观调控及其目标和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由此可见,对均衡城市化实现过程及其模型的初步探讨涉及到很多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由此展开对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城市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且从这些一般的理论研究,到应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城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

标签:;  ;  ;  

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实现过程与模式初探_均衡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