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整组教学的课型确定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以下简称“单元教学”),前人早有说法,《课程标准》也有规定,教师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照样不管你教科书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编,我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一项内容一项内容地教。教科书编者的意图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了两张皮。很少有教师对单元教学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维护,忽视单元教学成了教学的惯性行为。为何会出现这种有据不依、有规不循、有意识无行动的尴尬局面呢?关键是教师对语文教学这一本质特性认识不透彻,导致教学行为不能持之以恒的原因所造成的。
单元教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美新教育运动,提出学习内容和活动应该是完整的,把教材分割成一课课教,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合作精神培养。20世纪初,单元教学传入我国。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分组教学”教学法指出:须选文令学生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讲文时不以钟点为单位,而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霍懋征老师凭借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指出:“所谓合理地组织课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的和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相同之处的教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教学单元。在单元教学中,有的精讲,有的略讲,有的留给学生自己阅读。”此外,华中师大附小的“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河北廊坊教研室的“单元导读课——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和习作课——单元总结课”、杭州富阳市永兴实验学校的“单元导读——聚点探究——整体提升”等实验成果,为教师深入认识和践行单元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成功的实践基础。
一、单元教学的特点和三种基本课型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在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及课外资源等基础上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活动的一种教学思想。其特点和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以一组教材为基本教学单位
我国是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以课文为主体的语文教材。一般的语文教学以“篇”和“项”为基本的教学单位,很少考虑课文与课文,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获知识往往是零散的;单元教学倡导的是以“组”为基本的教学单位,综合考虑一组教材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教学,便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和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2.有效整合单元中的教学资源
一般的语文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依次开展各项内容的教学,按部就班地使用语文教材;现行的一组语文教材中,不仅有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还有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教学资源,倡导的是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和组合单元中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整组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
一般的语文教学是以“篇”为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进行语文能力的单项训练;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以专题组单元的,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倡导以“组”为单位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单元教学有了这些特点和要求,传统的以“篇”“项”为基本单位的课堂教学类型(简称课型)将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使之符合单元教学的规律,满足其要求,完善所需的课型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按照教科书的编排依次开展教学,重视的是“部分”而忽略了两头的“整体”,且两头的“整体”是此整体非彼整体也。因此,为了满足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完成其任务,需要设置三种基本课型。即,单元导读课、主题学习课和回顾拓展课(暂名)。单元导读课,主要是为了了解教材内容,明确学习目的,了解学生基础,做好学习准备;主题学习课,主要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培养语言素养,体会思想感情,即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回顾拓展课,主要为了交流学习所得,总结学习规律,适当拓展延伸知识面,整体提升语言能力。在增设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课这两种基本课型的同时,还应该对传统概念上的“主题学习课”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使三种课型联系更为密切,发挥整体功能。
二、三种基本课型如何有效地实施
如何上好三种基本课型是一个比较复杂、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有一个逐步认识与推进的过程。
1.用好单元导语,上好单元导读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每组教材之前都有导语,提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到了高年级还揭示学习的目标,提示学习的方法。单元导语是一组教材教学的航标。单元导读课依据导语可以安排两项学习内容,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一是回顾三年级《妈妈的账单》,从课文目录中选读一篇喜欢的文章,说说主要内容;二是默读导语,说说和三年级学习有什么不同?讨论可以做哪些学习准备。单元导读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浏览整组教材,为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学习做好规划,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看不完整组教材怎么办?让学生选读,激发阅读期待。时间短,四十分钟的语文课怎么安排?导读后可以进入课文初读感知,也可以和上一个单元的回顾拓展结合……
2.用好单元课文,上好主题学习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既安排精读课文,又安排略读课文。课文元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教师要寻找课文与口语交际、习作之间的联系,从语言文字学习、语文能力发展、人文精神提升等角度提炼学习主题,分层推进学习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宽广,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主题学习课的教学要在单元导读课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提升点展开教学,不能零起点。思考在以“篇”为单位的教学中随时渗透以“组”为单位教学的意识和要求。要注意一组教材是个整体,一篇课文是大整体之下的小整体,不能因为强调单元整组教学,而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
3.用好交流平台,上好回顾拓展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安排了“我的发现”或“交流平台”栏目,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发现语文规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中的交流平台。在本组课文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可以指导学生读一读课文中有关的语句,体会好在哪里。同学之间还可以交流从课外书中找到的类似的语句。回顾拓展课的主要目标,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如思想情感或语言表达;二是交流习作中类似的语句,促进语言和情感共生。一组课文学习之后,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回顾拓展课要尽量紧扣单元学习目标进行总结提升,可以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讲评、单元检测等内容展开。
三种基本课型是针对“单元教学”的要求和规律而设置的。但三种基本课型的要求不是并行的,所花时间也是有较大区别的。一是主题学习课始终处于三种基本课型的核心地位,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培养语言素养、体会思想感情等是其根本任务。单元导读课和回顾拓展课与主题学习课是“一体两翼”的关系,缺少两翼语文教学实现不了腾飞。因此,无论在时间上、精力上、重视程度上都需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否则会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毛病。在实施“单元教学”之初,重视与强化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课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达不到“单元教学”改革的目的,学生就形成不了意识和习惯。一旦已走上正轨就必须摆正它们各自的位置,不能本末倒置。二是主题学习课处在增强学生语文素养内涵的中心位置,是达成现时目标的主体内容,而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课处在形成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位置,考虑更多的是中长远目标。主题学习课与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之间在功能上的区别,导致教学流程推进速度的差异。如,主题学习课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目标、主任务和主攻方向。而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课可以这样安排:一年级下册到三年级下册重在教师主导下学生导读、回顾拓展意识的强化与思维习惯的养育;四年级上册到五年级上册重点是学生主体导读、回顾拓展的方法掌握与习惯养成;五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重在导读、回顾拓展方法与习惯的强化与提升。因此,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课必须遵循“引领强化——自主养育——灵动运用”的推进规律。也就是说,起步阶段,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正儿八经上好,时间花得相对多,课堂要求完整;进入熟悉阶段,教师应该针对两种课型的要求重在提问和检查,时间、内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而定;进入成熟阶段只需对一些疑难问题、容易出差错的问题和内容给予学生提醒与指导,让他们课外自主完成。所以,单元导读课、回顾拓展课的走向一是由课内走向课外、走向自主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二是由教师主导走向学生主体,由引领走向自主,由常规走向灵动。
标签:单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