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的调查分析论文_李卉1,王若晖2,刘芳1

1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哈尔滨 150076;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哈尔滨 150040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其中心脑血管病死亡率为271.8/10万。2016年?黑龙江省卫生计生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目前,黑龙江人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三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占比总计81.80%。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比80%-85%,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脑血管病患者近年来人数日益增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而且呈年轻化趋势。虽然现代医学可以采用溶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术等方法,但是医疗费用高,不适合庞大的发病人群。中医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些倾向。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群进行体质辨识,归纳总结脑血管病体质后,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1]。进而做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择时防发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复发率、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慢性病人的寿命。

1.1 研究对象选择 2015年 8 月 1 日~2016年 8月 1 日期间来我院脑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纳入标准[2]: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梗死患者。有效调查对象为 130 例;排除病情危重者、拒绝填写体质调查问卷者、不能配合完成中医四诊检查者和患有精神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采用DS01-D系列脉象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和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1类BF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体质检测,并建立数据库。中医体质判定。中医体质诊断标准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3],采用标准中医体质量表,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检测包括 9 种体质分类,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主要体质类型判定以判定结果为 “是 ”且分值最高者主要体质类型判定以判定结果为 “是 ”且分值最高者为标准。经差异逻辑法查错,处理缺失值及差异值。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用构成比描述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构成比的比较采用拟合优度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依从性较好,问卷质量较高,有效率为 100%。本次研究的 130例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小 46岁,最大 81岁,平均(58.6)岁。男 72例,占 55.4%,女 58例,占 44.6%,男女比例大约为 1.24。无配偶者 17 例,占13.07%,有配偶者113 例,占 86.92%。采用单个样本构成比的 χ2 检验(拟合优度检验),130例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见表 1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它与疾病的发生、转归、预防、治疗等密切相关。在非病态状态下和患病状态下均存在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4]。本调查结果显示,130例中医体质辨识的脑血管病人人群中,平和质占0.77%,其他为偏颇体质占99.23%。偏颇体质中血瘀质人数最多40例,占偏颇体质的30.77%,其次依次为痰湿质38例,占29.23%。、气虚质20例(15.38%)、阳虚质11例(8.46%)、阴虚质8例(6.15%)、湿热质6例(4.62%)、气郁质4例(3.08%)、特禀质2例(1.54%),平和质1例(0.77%)

3讨论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总括起来不外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发损害和正气抗损害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斗争过程。正邪相博是疾病从发生、演化到结局的病变过程中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病理变化。体质作为个体在生命中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必然也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要素。体质的差异性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以及感邪后发病与否和发病的倾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属“中风”、“眩晕”等范畴。早在 《黄帝内经》就已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个人体质有关。

瘀血体质是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是一种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以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明清医家方贤、徐大椿等均有阐述,他们认为“老年人如”积秽沟渠“年代久远泥沙淤积”必多壅塞“,近代学者也有此观点李玉清[5]认为血瘀体质多见于老年人”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故“老人气血多滞”;朱秉匡[6]等通过1075例6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发现异常体质占97.02%,其中瘀滞体质为45.3%。有地滋[7]认为血瘀体质易患高血压、脑血栓、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痛风、肝炎等疾病。

痰湿质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痰湿凝聚表现的以粘滞重浊为主的体质状态,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为主要特征,以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为形体特征,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有研究表明[8],痰湿体质缺血性脑病患者脑动脉狭窄较非痰湿体质者发生率高,痰湿体质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于川[9]等人研究认为痰湿体质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内伤积损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的最常见体制类型。

气虚气滞致痰湿血瘀,痰湿血瘀又可加重气虚气滞,是影响中风病病情发展、产生后遗症的根源。而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兼气虚”证在缺血性中风病人群中占了约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比例,而对于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则国内的研究显示倾向于气虚导致脉络脉瘀阻而引起该病,并且被接受为是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主要病机之一[10]。张扬[11]等研究提示气虚证出现的频率对中风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影响。

综合本次研究及他人以往研究得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为主要中医病理体质。因此,充分运用中医学体质学的学术思想,辨识并结合个体体质辨识,制定个性化的体质调理方案,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对于已经患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康复机体、预防再次发病或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于未患病但存在易患病体质的人群,积极改善体质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苗娟,严正松,陈燕.中医体质辨识500例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学报,2009,5(2):45-47.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4]]陈润东,杨志敏,林嬿钊,等.中医体质分型6525例调查分析[J]. 南京中医院大学学报,2009,25(2):106.

[5]李玉清。论瘀血体质的状态及形成因素[J]。江西中医药,2003,34(4):10-11

[6]朱秉匡,周国雄,赵长樱,等1075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1988,3(5);57.

[7]有地滋。一贯堂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8(4):22-24

[8]邱笑琼,杨军,陆川,等.痰湿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造影分析.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9-12

[9]于川,申斌,徐寅平.痰湿体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探讨.光明中医2015,30(3):455-456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55 - 56

[11]张扬,高颖,马斌,等.缺血性中风气虚证出现频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初探.天津中医药2012,29(2);124-127

论文作者:李卉1,王若晖2,刘芳1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  ;  ;  ;  ;  ;  ;  ;  

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人群中医体质的调查分析论文_李卉1,王若晖2,刘芳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