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数学技术对数学教育的意义_数学论文

新世纪数学技术对数学教育的意义_数学论文

数学技术对于新世纪数学教育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新世纪论文,意义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1999年广州师范学院召开的亚洲第4届数学技术大会ATCM′99,数学技术,一般指实现数学运算、推理、应用的信息技术。目前,在我国使用比较广泛、教学效果较好的有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研制开发的TI-92型的图形计算器等[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以每18个月更新一次的速度迅猛发展,数学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图形计算器、数学软件的功能往往出人意料。图形计算器不仅能计算,解方程,绘图像,求微积分,解矩阵,因式分解,作统计,几乎囊括中学的全部数学知识,还可以联网。数学软件,如由广州师院软件所完成,已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数学实验室——立体几何,可随意推理、验证你给出数学假设的正确性,甚至还可以制作数学CAI课件,编程,实现所需的数学处理。数学技术仿佛给人脑插上了一对数学“翅膀”,数学实践变得方便、快捷。

另一方面,计算机迅速普及的速度出人意料。若以5000万用户为美国普及标准,在美国无线电普及用了近30年,电视用不了13年,有线电视仅用不到10年,Internet不用5年在全球有1亿用户[2]。 计算机的普及使数学技术也走出“金字塔”,不再只是工程师、科学家实验、研究数学的专利。数学技术迅速向数学教育辐射过来,目前在国际上,数学技术引入到数学教育已轰轰烈烈,例如美法数学教师每天/每周使用数学技术的比例为76%,89%,各国纷纷出台课程标准等政策,规范加强数学技术进入数学课程。

1 数学技术进入数学课程是国际趋势

美国面向21世纪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用技术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科技化的社会中应用数学作好准备。”

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建议给学生“提供适当机会来发展应用数学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3]。

法国国家课程署(French National Curriculum Syllabus )自1996年,几何软件已作为中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要求中学高级阶段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

菲律宾高中已使用绘图计算器,并作了数学技术的教师培训。伊拉克国家教育中心也为数学教师开设了图形计算器的课程,新加坡教育委员会,甚至下令所有高中学生须用手提电脑交数学作业。

近几年来,国内各师范大学数学系纷纷成立信息技术中心,北京大学三年级也开设了数学软件课,所有这些现象说明数学技术在新世纪的数学教育中慢慢浮出“冰山的一角”。Johns Bookbinder认为数学技术改变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当前数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革命。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程序委员李秉彝先生预言,21世纪最大的变化是数学技术引入到数学教育,数学技术是21世纪数学教育的里程碑。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数学教育引入数学技术从理论研究、观念认识、资金投入、教师培训、课程整合来讲还都相当落后,“落后就该挨打”,“适者生存”,这关系到新世纪信息社会背景下,中国数学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目前课程标准尚在制订中,我们期待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数学课程标准重新审视数学技术的地位,了解数学技术对新世纪数学教育的意义,加强其渗透与实验。

2 数学技术对新世纪数学教育的意义

NCTM委员会的研究认为:(1 )数学技术可培养学的风格和研究相一致,使知识接受变为知识创造。(2)数学技术可刺激探索的欲望,使学习动机加强并支持概念发展。(3 )数学技术不仅增加学习的工具知识和数学知识,而且使之有趣,使学生更着迷于问题解决,并促进数学知识内部连接,丰富了实验、推理数学的经验,是培养“数感”、“量化”必不可少的工具。美国的研究也证实计算器引入并没有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反倒增进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兴趣。使用数学软件比不用数学软件数学学习更容易理解其意义。

笔者认为数学技术相对传统数学教育,对于21世纪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

2.1 数学技术更强调数学的“工具”理念

1989年NCTM《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估标准》明确“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学习数学的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会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条件之一”,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工具。X 光线的发明人伦琴说过“对于科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即强调了数学的研究方法、数学思想在各研究中的通适性,也就是数学的“工具”理念。

而数学技术是数学学习、研究的工具,是“工具”的“工具”。

(1)“四色定理”在1976年已被2个美国数学家用计算机这一数学技术予以证明,该事实说明数学技术是数学的研究工具,工具的使用使数学研究变得更深远,正如“车”延伸“腿”的功能,“电脑”延伸“人脑”的功能一样,数学技术恰恰延伸数学的应用研究。钱学森多次指出“高科技的本质就是一种数学技术”,也强调了数学技术的“工具”理念[4]。

(2)集数值计算,符号演算,机器证明, 图形演示于一身的数学技术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工具”支持。

例(略)。

2.2 数学技术更强调数学的“实验”理论

数学是思维科学,其实验一般在头脑中进行,而数学技术的“动感显示”,“绘图功能”,使“思维过程”视觉化,加强了数学“思维实验”的“可视强度”,强调了数学“实验”理念。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超越,使数学教学更明白。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其特点是抽象。“思维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使数学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明了。

例如Vincent于1998至1999年间通过对12名7、8 年级学生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后发现,使用“几何画板”,使几何学习变成了几何试验。学生画一张拖动不便的形状需要分析什么性质不变,然后作出图形,学生不得不思考性质和关系,使用它们Vanhile几何思维水平,由水平1向水平2发展,由水平2向水平3发展[5]。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他们的几何观,几何不再是公理、定理,证明的集合而是动态的试验与发现过程。

解析几何最根本的特征是数形结合,绘图功能无疑为这种结合观念助了一臂之力。

2.3 数学技术更强调数学的“应用”理念

“应用广泛性”是数学成为大中小学,各行各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的原因之一,然而“应用能力薄弱”恰恰成了我国数学教育最大的失落[9]。数学技术本身就数学知识的应用,反过来它又促进数学的应用,因为:

(1)数学技术的“验证”功能,将提高数学内部应用的兴趣。

学生解题后通过数学技术进行答案核对,实施反馈,强化了正确的解题策略,提高了应用数学及问题解决的兴趣,而《数学实验室——立体几何》的机器证明系统对任何假设的迅速验证,无疑刺激了学生的这种应用数学,创造数学的兴趣。

(2)数学技术的“编程”功能,将提高应用数学的信心。

失败往往是应用数学的最大阻力,而编程功能给应用数学无失败的数学探索过程,必将大大提高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信心。

例(略)。

(3)数学技术的“计算”功能将有助于提高应用数学能力。

因手工计算所限,学生“做”数学往往“想到”而“做不到”(例如中学解一元三次方程已极为繁杂),传统的数学教材习题、例题、试题的数字大都是“人工改造”的,非“自然的”,往往使数学架于生活实践之处。数学技术把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更多时间用在猜想、实验、推理、建模、应用的数学“思想”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 数学技术对于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意义

数学技术集数学,计算机技术,数学学习工具三者为一身,为数学的教育和传播准备了得天独厚的“土壤”,而且还具与21世纪教育发展相吻合的特征,即:

3.1 终身化

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育,更不是唯一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论、兴趣、信心变得至关重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刚刚启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成为最主要的智育目标[6]。

数学技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有力工具,在其应用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自我学习的理念,培养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其走出校门后,这种学习理念,探索兴趣,应用创造数学的自信心将使其自动坚持自我学习之路,自动探索,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终身受益。

3.2 个性化

数学技术的应用程序包中电子课程和网络的结合,将使数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课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反复尝试实验,按自己的思维探索创造,数学技术将解决班级授课之弊端,真正把因材施教整合到数学学习中。

3.3 全民化

数学技术是社会对数学的需要和信息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使数学走出“金字塔”,使数学“大众化”,数学随数学技术的辐射,将走入办公室、家庭,成为大众数学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数学技术的联网功能,也促进数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7],使数学交流“如虎添翼”,数学语言逐渐变为人们日常有力、简洁的交流语言,数学技术为人人掌握数学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数学技术将使数学将变为真正意义的“大众数学”。

面对世界数学教育的形势,面对信息化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更远的视线、更宽的视野,研究数学教育的未来,预见数学技术对于新世纪数学教育的意义,以更有效的方式统领中国数学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

标签:;  ;  ;  ;  

新世纪数学技术对数学教育的意义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