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论农业人才资源的开发_农民论文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论农业人才资源的开发_农民论文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论农业人才资源开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出路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有这样一句看似寻常而又耐人寻味的名言:“只有一个地球。”的确,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而土地便是这种资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中国农业的发展路在何方?最根本的途径只能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人才资源的开发。

[关键词]人才资源、国民素质、农村科普网络、农业投入、农业科技人才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纵观全球,农业问题依然是世界各国不敢掉以轻心的大事。我国农业基础还较脆弱,而面临着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双重压力却越来越大。如何跳出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加快农业人才资源开发,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一些重要农产品的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不少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主要靠的还是增加投入,走外延型发展的路子,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生产成本高,农业经济的总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提高不快。为了支撑90年代后半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顺利跨入21世纪,中国农业需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中国的农业人才队伍更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遇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国人口年均净增1300多万,而耕地面积年均净减500多万亩的逆向发展态势,为12亿人衣食服务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的历史责任更重大了。现实的人口、资源、食品和环境压力,促使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出路,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最根本的途径只能是依靠人才,依靠科技进步。近10多年来,在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农业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累计科研成果达25000多项,不少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一部分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的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我国土地的产出率比1952年提高了2倍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多,农业增产中科技作用达到30%。但与发达国家农业增长因素中科技贡献率为60—80%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根据我国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目标,到本世纪末,要把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农业人才队伍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

世界农业发展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对人才和科技的依赖程度已越来越高。19世纪中叶,德国科学家李比希创立了“植物矿质学说”,为农业施用化学肥料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1850—1950年100年间世界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的主要因素。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奠定的植物杂交优势理论,导致农作物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使美国从30年代开始广泛种植杂交玉米,50年代育成杂交高粱。70年代杂交水稻的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研究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目前已在全国累计种植19亿亩,增产2000多亿公斤粮食。80年代后,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农业技术得到迅速革新,技术密集已不再限于工业生产,越来越多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现代技术成果,使农产品也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全世界农产品增长的约83%要靠科技,只有17%左右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事实表明,人才与科技作为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生产力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已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开发

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面临如此机遇的中国,既要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重视人的发展,特别是国民素质的提高。无论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或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其核心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中国目前人口总数中的80%是农民,因此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最大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也是农民。一旦占人口总数80%的农民从传统的小农意识中解放出来,树立起现代科技观念,其产生的精神力量将是无法估量的,而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旦变成现实的物质力量,势必极大地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重视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开发。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无职称、低学历,而有远大志向,并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和努力奋斗,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乡土人才为数不少,许多人已成为农村科技进步的领头人,这部分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注重把由依靠劳力为主过渡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轨道上来。经济发达国家历来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日本几乎每个县都有县立农业大学,学制一般两年,学业优秀者可继续留校深造。

根据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培训网络,应该成为我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农村技术教育是继我国实行承包责任制解决农民和土地结合问题之后,解决农民与技术结合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级农村技术培训工作也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据最近几年的统计,广东农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每年都在100万人以上。从国家的角度,中央农业广播大学、中国科协农业函授大学的相继开办,更使全国1亿多人次的农民和基层干部接受了层次较高的教育和培训。在各类技术教育培训活动卓有成效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广东农村已有4万多人被评为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农村科普网络是我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目前广东已有95%的乡镇建立了科普协会,60%的村建立了科普分会。全省农村中汇集了各类能工巧匠的农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已发展到2894个,建立各类科普示范基地2729个,有科技示范户10万户。近两年来,通过全省科普网络共推广先进技术项目1155项,1994年实施“星火”计划146项。这些科技活动不仅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推动着农村科技事业的发展,而且使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促进了农村的人才资源开发,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出一大批乡土人才。同时也创造出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各地自发而成的农村规模经营专业户队伍的蓬勃发展,丰富了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内容。目前,这支规模经营专业户队伍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有利的政策环境背景下日益发展壮大。例如广东的珠海市现已有规模经营专业户共11289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8.5%,但其耕种经营的土地面积却占当地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由于这些新生的乡土人才重视引入先进的科技方法,注意集约化经营,以及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性向技术含量高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其经济效益一般比农村从事同产业劳力的年收入高出一倍以上,多的可达4—5倍。

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是以较少的农业劳动力创造出较多的农产品,反映这一内容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据资料,按现价统计的美国人均GNP由400—500美元增加到800—1000美元大致是在本世纪20—30年代,在此期间美国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日本人均GNP由400—500美元增加到800—1000美元大致在本世纪50—60年代中期,此期间日本的农劳比重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这不仅反映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也意味着农业生产者必须具有相对更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这是我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必须关注的问题。

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在要求农民具有更高素质的同时,也要求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更优的组织形式和组合结构。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传统上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以及城乡产业布局,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剩余劳力的转移十分不利。近年来不少地区随着农村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已从空间和时间上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加速了城乡之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循环,促进了农村科技、教育和人才队伍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不但加快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不断地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新成果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从而使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并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受产业发展关联效应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中国农村工业化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其逢勃向上的强劲势头不但极大地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着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处于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乡镇企业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到全国社会总产值的36%,更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1%。乡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7%。根据国家制定的总体发展规划目标,到2000年乡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要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河山”。在快速发展的农村工业化诱导下,我国各地农业与科技结合的热情有增无减,农民科技意识日益增强。乡镇企业创造的可观效益为农户提供了重要收入来源,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获得有力的经济支撑。全国乡镇企业财务决算结果显示,从乡镇企业工资总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的1989年起至今6年时间里,全国农民从乡镇企业得到的工资收入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近10年间,全国农民纯收入的新增部分来自乡镇企业的就占了65%。农户收入的增加,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有了重要的物质保证。农民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和机会为自身和下一代的智力开发进行投资,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外出参观交流和学习,购买有关资料和信息等软件,添置通讯装置和电脑设备等硬件,所有这些都对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增加投入,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农业尚属于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工业经济高度增长的背景下,如果产业政策不向农业倾斜,增加农业投资比重,将难以保证工农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总量虽逐年增长,但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却逐年下降,1991—1994年依次递减为9.11%,8.75%,8.52%,6.0%。1993年我国基础产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35.6%,而农业只占2.2%。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部门相对来说是国民经济中最费钱的一个部门。在美国,农业的投入产出比为5.5∶1,而钢铁工业为0.5∶1。美国从50—70年代,农业成本提高了约2倍,同期美国从农业外部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主要是长期低息贷款)几乎增加了10倍。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本来就艰苦,加上农业投入不足,以及农业投入主体“非农化”倾向日趋严重,使得农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由于农业总投入孱弱,直接导致农业科研投入更是杯水车薪。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仅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0.2%,离国家提出的到2000年要实现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离发达国家目前2.5%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经费短缺及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得不到很好改善,导致不少农业科技人员相继转行,而且全国各地多年来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技术服务网络以及农业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我国1500余所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科技人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流失。中科院某农业研究所近10年间改行调离该所的有89人,占在职职工的50%。另据农业部对山西、内蒙古等七省区的调查,1994年有200个县级农技推广机构撤消或改为公司,960个县级和2万多个乡级农技机构被“断奶”,9000多个乡被中断农科事业费。农业人才的流失和农技机构的萎缩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障碍,而且影响到我国农业和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由1979年的2.5扩大至1993年的3.78。1994年我国农业与工业发展的速度比例差距达1∶5.1,但是按照国际一般经验,一个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应该大致保持1∶2的比例关系才是合适的。

我国政府历来主张农业投入应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农业投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1993年广东经济较发达的中部地区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粤北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入的比例为10.58∶1,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为4.74∶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1.74∶1。由于存在着这些明显差异,使得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和科技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经济落后地区人才紧缺的不利局面,避免形成恶性循环,除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外,地方政府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要立足本地,注意从农民中发现人才,有计划地组织他们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把扶持和造就一大批乡土人才与培养有文凭有职称的农业人才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留住现有人才和吸引外来人才,设法优先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各种福利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保证他们的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的水平,对于有突出贡献者应给予较高报酬,通过多种途径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农业涉及到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等自然学科,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激光技术以及遥测遥感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使农业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依靠人才,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九五”中国农业将进入以科技为主导的攻坚阶段,要取得攻坚的胜利最关键最有效的策略在于加快农业人才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农业科研,着力解决农业规模经济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使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目前的较低水平提高到50%以上,加快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标签:;  ;  ;  ;  ;  ;  ;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论农业人才资源的开发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