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现状及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迈入21世纪,中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在加速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村急需人才、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懂技术、精业务、会管理、善操作、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人才,以适应现代农村、农业发展需要,这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
农村文化较为落后,交通、通讯、信息、技术等相对滞后,农民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物质追求、精神动力、生活习惯、劳作方式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农村成人教育既有成人教育的普遍规律,又有其自身的许多特征。具体地说,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总体上教育对象量大面广,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形势严峻,教育任务艰巨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全国有80739万人居住在乡村,占总人口的63.91%。全国有42989万人只接受过初中教育,45191万人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文盲8507万人。这些人口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这支庞大的队伍又是农村中从业人员的主体。很显然,这一低文化层次群体和当今社会的需求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极不相称。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速度还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教育形势严峻,教育任务艰巨。
2.客观上教育对象住所分散,工学矛盾突出,集中定期施教困难
农村居民分散杂居的特点,加上交通、通讯不畅等诸多因素,给集中培训教学带来了困难;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仍然依靠人力投入为主,农业劳动占据着农民大量的时间,成人学习和农事活动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靠天吃饭”的农业季节性很强,定期施教在农忙时期成为不可能。以上这些都导致了无纪律约束的成人教育报名时人数尚多,集中学习时却寥寥无几的不良现状。
3.主观上教育对象心理守旧,求学态度被动,进取好学精神缺乏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以及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农民许多旧观念依然存在,就是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户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在僵化、守旧、落后思想占主导的前提下,对学习自然持可有可无的心态。此外,农民投资农业教育观念淡薄,学习要花钱、会误工等思想也影响了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周围一些成功的范例也曾刺激过部分农民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坚持不下去。怕下真功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头来半途而废、退学停学现象严重。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教育者汗流夹背、听课者却稀稀拉拉,教育者大声疾呼、受教育者却昏昏欲睡等现象普遍存在。
4.教育内容落后单一,很难激发农村成人学习的热情
目前的农村成人教育内容多以传统型农业技术为主,尽管也陆续增加了“两高一优”栽培新技术、市场营销等新内容,但传统种植养殖仍是重头戏,多年来教学内容没有大的突破,缺乏新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学习的多为农民中较优秀的成员,陈旧的教学内容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早已不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很难和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现代化相适应,很难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客观要求相适应。这些情况导致许多教育对象萌生学与不学区别不大、学多学少效果一样的错误认识。
5.教学形式单调乏味,很难达到农村成人教育的预期目标
一间房子、几排台子、一块黑板、几条凳子、一个教师,仍是目前许多欠发达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学条件简陋,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司空见惯。沉闷的课堂总给人以灰蒙蒙的感觉,使人想到的只有久经风雨的老农形象,而很难与知识经济时代充满朝气的农业带头人、农民企业家相联系。教学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6.教育重心偏离农村,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束缚着农村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
广阔农村居住着74.6%的人口,他们需要用知识来武装头脑,用科技来创造未来。然而在农村工作的知识分子不足其总数的20%。高等院校、中专学校、职大、夜大等都集中于城市,农村成人教育显得势单力薄,教学设施陈旧破落,更是不足为奇。如此现状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劲。
二、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向
根据国家“十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要求,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除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之外,主要任务将由成人教育承担。因此,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向,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增加投入,扩大教育阵地
农村成人教育不仅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民族振兴的大事,还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主要阵地,正处在大市场、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到2010年要努力把青壮年文盲率由目前的6.72%降到1%;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等将不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应以此为契机,实施区域化与专业化相结合,走农业产生化经营之路,不断拓宽教育阵地,力争在第十个五年计划内,实现所有乡镇建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并在各行政村建立稳定的学习点(班),形成县、乡、村三级多功能教育培训网络。
2.克服困难,转换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农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抓紧培养一大批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推广人才、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和医疗卫生人才”。为此,我们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努力创造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局面。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学立教,按需施教,广泛开展周期短、见效快的实用技术、“绿色证书”等培训,为广大农民创造接受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更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抗风险能力。引入“开放型教学模式”,兼顾素质教育,面向社会各个层面,容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教育各要素密切配合,从师资队伍到教材教案,处处体现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相沟通。采用实地调查、现场面授、问答授课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3.积极动员,增进思想认识
农村社会进步与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农村人口素质全面提高,不仅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更要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不仅要帮助农民提高吸收和运用科技的能力以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帮助农民改变那些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思想和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富裕的新风尚。为此,农村成人教育要广泛宣传,发动群众学科学、爱科学,开设有益的、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课,将琴、棋、书、画、舞蹈、诗歌、戏剧、环境美化、优生优育等教给农民,使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格修养不断完善。从而大幅度推进中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增强农民与歪理邪说作斗争的能力。
4.产教结合,实施资源共享
通过项目组织、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走农业生产和农村成人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之路。尽快实现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流动疏导。农村成人教育与农业、科技部门增强协作,各自取长补短,相互密切配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人力、技术、资金、物质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获取更佳的整体效益。逐步形成“公司+学校+农户”式的成人教育结构,将学校、学员、农户、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开办一专业,培养一批人才,开发一个产品,振兴一方经济。
5.加速竞争,引入创新机制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也必然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专业化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这是大势所趋。随着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中国加入WTO的临近,竞争将在各个领域展开,农村成人教育也不例外。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出击——引入创新机制,逐步建立以农业技术、知识传授和应用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整体创新模式”,不仅是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主导形式,也是决定农村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