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论文

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论文

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文/淄博市教育局

近年来,淄博市运用大数据理论,积极探索具有淄博特色的“互联网+教(教学)、学(学习)、测(作业、考试检测)、评(大数据评价)、管(基于教学测评基础上的大数据管理)”家校共育新机制。这既是区域,也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新探索,也是在互联网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治理体系、新的运行机制的有益尝试。经过多年的积累沉淀、总结反思,目前我市已搭建起了“互联网+教学测评管家校共育新机制”的基本架构,奠定了两个基础:一是市、区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教与学过程的全记录,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高效的管理;二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了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应用。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历时10年,目前全市96%以上的中小学建成数字化校园,为新机制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基于上文中分析得出的“课时衔接不畅”的结论,笔者建议在原教材“练习”的上方加入如下“探究”及配套文本.

“互联网+教”:构建网络教研新模式,推进智慧资源共建共享,教师共成长

教学的前提是备课、教研。为推进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2008年开始,我市全面启动网络教研,建立了市(普通高中为主)、区县(学前、小学、初中为主)、学校三级网络教研新模式,构建了广大教师协同研修、异地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了资源共建、智慧共享、同伴互助、教学相长的愿景。我们建立完善了网络教研管理机制,确定了网络教研流程,确保网络教研规范化、高质量运行。目前,我市网络教研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每学年提供150余场网络教研活动,近500名教研员或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观摩人数达十余万人。普通高中网络教研实现了知识体系全覆盖。

“互联网+学”:构建具有淄博特色的全域性自带设备学习新模式

2005年以来,我市在中小学陆续推广英语学习、几何画板、思维导图、仿真实验、数字美术、数字音乐、数字书法、创客教育等学科教学应用项目。这些项目融技术于课程和学习,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由教师主导的“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字化、个性化的“学”。在这过程中,自带设备学习(BYOD)是教育信息化最艰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最后一公里”。2006年,我市开始探索实践自带设备学习。我们坚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研究建立了学生自带设备的组织、采购、管理、使用流程,持续推进。目前,全市已有200余所学校、1000余个班级、50000余名学生自带设备学习,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城市和乡村不同地域,实现了教学流程再造,成功变革了教学模式,有效推进了基于自带设备的自主合作探究数字化个性化高效学习。

“互联网+测”:加强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

学生学习负担重,特别是作业负担重是教育长期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教学变革的关键问题。在学生层面,一是作业负担重,且机械重复性作业多;二是作业没有分层,学生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三是作业过程中无法得到即时帮助;四是作业检测结果无法统计汇总分析,用于对学生效果的精准评价。在教师层面,一是作业设计、批改负担重;二是作业完成情况不能及时精准量化统计,掌握学情;三是作业批改不能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区域层面,城乡作业质量差距大;学习结果不能按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统计分析、监控指导。

针对上述问题,2016年,我市探索开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小学优化作业设计与管理,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作业管理,优化作业设计实施意见》,目标是控制作业数量,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师生课业负担,实现作业大数据分析,可视化精准指导,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教研员牵头组建骨干团队,设计建成了覆盖小学语文、数学,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分区县、分学科、分单元、分课时、分层次的优质作业资源库,借助网络移动终端实现作业审核、推送、提交、批改的网络化和学生作业的大数据分析,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批改作业、在线数据分析、统计作业质量,精准把握学情,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成效。仅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优化作业项目就有3686名教师布置3.7万次线上作业,总题量近40万道,7.8万名学生提交作业数92万次。优化作业设计项目促进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提高了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实现了作业的科学性、多样性、发展性。

基于上述分析,尝试对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的改革,旨在探索一种以探究实际食源性疾病案例、学习食品污染物、解析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分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多样性学习方式(如网络学习、小组研讨等)的综合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提高其自身分析及解决实际中所存在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评”:开展全市中小学全员化教育满意度测评

2018年,全市家长、学生参评57万多人次,参评率达应参评人数的99.87%。为深化结果运用,市、区县教育部门及学校对测评结果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呈现,分析到每一个区县、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科、每一名教师,形成中小学分析报告574份,梳理出学生、家长和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各类问题5200余个,然后以问题为导向制定整改方案,并要求限时整改,实现了对区县和学校教育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

教育满意度测评还有效保障了学生、家长、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有效推进了家校沟通交流,努力凝聚共识,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推动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转变管理思想、管理思路、管理方法,关注学生、关注家长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自我完善,激发了办人民群众放心满意教育的积极性。

运用大数据理论,按照样本=总体,构建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可视化呈现分析结果,实行教育管理、教学过程及结果的大数据评价。按照信息化、全员化、可视化、准确化原则,我市自2014年开始,借助网络平台面向全市普通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组织开展了教育满意度测评。义务教育段测评问卷分为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类。普通高中段测评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三类。学生和家长问卷测评内容涉及学校管理、师德师风建设、校园安全、班级管理、教师评价、课业负担、后勤服务等层面。教师问卷涉及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思想、内部考核评价机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当玉米田地的植株开始变黄,籽粒变硬时,并且有色泽的时候,即可开始进行收获,有很多农户大多习惯延期收获,以利于籽粒的干燥。玉米的生育期一般较长,适当的晚收,会使籽粒干燥充分反而更有利于玉米的储藏。

“互联网+管”:运用大数据分析推进管理变革

我市系统构建了教、学、测、评、管各类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来实现对区域基础教育的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发展的科学评价和精准指导,促进家校共育系统化、常态化,促进淄博教育和谐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目前,我市已初步构建起了学籍大数据、队伍大数据、调研大数据、活动大数据、评教大数据、课堂大数据、阅读大数据、作业大数据、质量大数据等。在教学测评管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与家庭携手,家校共育。

按照整体规划、培训先行、专家引领、教企结合、项目推动、典型带动、活动拉动的推进策略,我们大力加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学校干部的信息化学习力、信息化规划力、信息化应用力、信息化教学力、信息化决策力、信息化推进力;通过组织多层次多类型不同范围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教学从深度融合向创新应用转变。干部、教师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为“互联网+”教学测评管家校共育新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技术推动变革,技术实现变革,技术引领变革。信息化正一步步将教育改革创新引向深入,最终将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为此,我们将继续不懈努力。

标签:;  ;  ;  ;  ;  ;  

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