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通仙乡中心学校 大英 629300)
【内容提要】语文教育源于生活,并最终将回归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文化素养教育。作为教育者,要将生活作为语文课倾心追求的目标,适时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语文课堂更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服务。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生活化课堂 教学策略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主要是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建逼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仿佛处在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运用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身为一线语文教师,不仅要革新教育观念,更多的是要思考语文人才的培养,思考如何优化语文课堂资源,提升课堂效率。“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课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得上更高级的要求,比如说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素质教育是融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语文尽管可以比较多地承载素质教育的功能,但它最核心的部分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我们不能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生长环境、学习生活、成长经历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其实,生活的过程就是人文知识学习的过程,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作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是语文课极好的学习素材,学生易在其内容产生共鸣,使原先“纯而又纯”的课本教学“鲜活”起来。让生活中的事例来充实教材内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精心捕捉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件件实事、每一个细节,适度丰富课堂教材,使教学更具生活化、时代性,更有利学生的内化。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脱离学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朱自清《背影》一文曾感染了无数读者,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将父亲放在那个祸不单行的背景之下,为下文写父亲肥胖的身子爬过车站的月台买橘子的背影作了很好的铺垫,才使得父亲的背影起到了令读者终生难忘的艺术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以此为启迪,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生活的点滴,捕捉周围感人的生活片断,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将细节描写自觉地运用于平时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写作水平。
二、创建生活情境,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合理的情境,能够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学情境的创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而然得到提升。所以,在语文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凭借情境的创建,再现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得到逼真的生活体验,能够在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杜甫诗词《秋风为茅屋所破歌》的教学时,在讲解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再现这段故事情境。表演者可以将自己装扮成白发苍苍的老年杜甫,衣衫褴褛地在破旧的茅屋外站着,拄着拐杖,万般无奈并且十分难过地看着呼啸的秋风将茅屋的茅草不断卷飞,心中的悲伤难以抑制,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对残酷的秋风表现出既憎恨又无奈的情感。在学生对该段故事进行表演时,会对故事主人公的心理进行揣摩,对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进行体会。在这个情境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官吏想说什么。此时,学生将会基于主人公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是站在同情老人的立场,此时,教师也无需做更多的讲解,学生已经可以自主体会。学生在理解与感悟该片段的过程中,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深入地了解,对幸福生活的珍惜与追求得到强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的创建,将课文中苍白的文字以图像、视频以及音乐的形式呈现,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语文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补充生活热点,充实教学内容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使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得以保持,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生活的热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热点。例如在讲解《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内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进行思考与感悟,感悟邓稼先对祖国所作出的贡献,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其他爱国的人物及事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展开教学的延伸:“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为祖国氢弹的研制做出卓越贡献,在氢弹研制期间,废寝忘食,始终忙碌战斗的前线;好心人“炎黄”张纪清,这位老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采用“炎黄”的名义,先后向多家希望小学、敬老院等捐献善款,而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成为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等等。通过这些生活热点的补充,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热点具有更多的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有效促进了学生心灵的思考与感悟。因此,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生活的补充,使语文课堂的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总之,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人们可以凭借生活的感悟使自身的知识更加丰富,而语文学习正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与感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促使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可以将生活因素对教学内容进行填充,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因此,中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学生的成长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作者:蒋文全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过程中论文; 情境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生活化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