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新课程标准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我看新课程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看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位资深的中文系教授询问我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看法,我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理念新,有重大突破。”这位教授开玩笑地说:“大概与你原本对语文学科的看法做法很接近或很相似的缘故吧!”我惶恐了,个人的认识与实践充其量只是一瓢水,与语文教育海洋怎能攀比?我对新课程标准的赞同只是自己粗略学习的直觉,虽未深入研究,已觉受益匪浅。教授嘱我谈点看法,我只得应命简述一二。

《语文课程标准》反映了教育本质的呼唤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洞穴中的囚徒”这个著名的隐喻,说出了教育的真正含义,那就是把人,把人的灵魂、精神引向真理世界。“真正的教育”是引导灵魂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这种灵魂的牵引,实际上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而知识、技能是帮助灵魂攀升的阶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研究教育无不聚集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养上。教育,说到底,就是培养人。任何学科教育的第一要义应牢牢把握这个根本。然而,较长时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不周全,急功近利思想的浸染,潮水般标准化练习的吞噬,“重术轻人”等等,左右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人”是虚的,淡化的,“术”是实的,须强化来应考的。面对这种现状,《语文课程标准》切中时弊,鲜明地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从前言到实施建议,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为学生的发展着想,让学生和教师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学语文、教语文,有自主发展、积极创造的空间。人从技术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要培养的人不是凌空的,概念化的,泛泛而谈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反映时代的迫切要求,富有时代特征的。它开宗明义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观念、学习方式、评价目的与方法等一系列改革,正是围绕这一点进行的。比如,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等,均为了给学生打下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在学校只可能学习和掌握有限的知识,而新知识如潮涌,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探究,与人合作,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一辈子受用不尽。人的语文能力是构成人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不可小视。学生与母语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的积淀,民俗的生成,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良好的教育能开发宝藏,使潜能变为现实。如果我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重术轻人,或者仍然把学生视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那就与时代的要求不合拍了。

《语文课程标准》遵循了母语教育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科性质的探讨与研究是十分严肃的事,它关系到学科建设的全局,影响教育质量能否提高。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这绝非空穴来风,主观臆断,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以往走过来的路,考察国内外母语课程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面对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经过世纪末的痛苦反思,而获得的真切认识。千年的积淀,百年的辛苦探索,由于语文教育内外多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我们的认识不是左右摇摆,就是割裂分离。追求真理,接近真理,应是语文教师的共同心愿。而今,“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科学的阐述引领语文教育走出困境,指导语文教育深化改革,在母语教育轨道上健康地前进。这种认识,这种阐述,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重砌炉灶,而是在前人不断探索、作出历史贡献的基础上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语文教育人文性、实践性很强,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多重功能的作用。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必要的语文知识须掌握,但要强主干、删繁枝、去烦琐、除重复。学习的内容应眉清目新;藤攀枝蔓,胡子拉碴一大片,学生就会被缠绕其中,难以脱身,学习的主动权不知不觉就受到抑制。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多阅读多写作,重视积累、感悟,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写口语交际活动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体味,揣摩,把握,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这显然尊重并把握了母语教育的规律,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材本身是多义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因而,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显然,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是多功能的,有知识技能的,有思维情感的,有态度价值观的。有的显性,显而易见;有的隐性,润物无声。既要重视它的实用功能,又要重视它的发展功能;既要重视它的审美功能,又要重视它的教育功能。这多重功能不是人为地外加,而是语文本身固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教育必然发挥多功能的作用。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理解不尽相同,是多元的,有独特体验的。在咀嚼、品味、推敲语言文字的同时,人文因素会潜移默化地浸染思想、情操,给学生以感染熏陶,为此,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应注意。新课程标准正是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说,从教育理念到操作层面均有很大的突破,有时代气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令人耳目一新。

新语文课程标准充满了改革精神,创新意识,而这种改革又不是枝枝节节的,而是系统的,整体考虑的。站在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总体改革的高度,审视新语文课程标准,就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终身教育思想、大众教育思想、学习化社会思想、主体教育的观点、建构主义的理论、多元智能的理论等教育新理念闪发的光彩,感受到语文教育中时代活水流淌,生机蓬勃。

标签:;  ;  

我认为新课程标准_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