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工作室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元发展,是当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来源于生活、阅读、经验、阅历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教师专业发展如何从根本上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夯实专业底气,建构广阔的知识背景,储备长久自我发展的动力,需要有策划、有组织、有引领。“特级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是基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团队,它是行动研究组织,同时也是学习型的合作组织。依托工作室这个有效载体,不失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笔者作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市小学语文教研员,主持了以本人命名的“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室”,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明确目标,制订行动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了工作室的工作计划。立足学科实际,面向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向,即研究“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聚焦小学语文课堂,积极主动开展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加强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解决学科教学难题,发挥先行研究、交流研讨、示范引领的作用,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及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我们采取的主要发展策略有:
(一)教育理论研习
阅读,是工作室的基本研讨形式。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经典著作,采用精读和选读相结合的办法,交流读书体会,形成观点碰撞。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坚持行动研究。
(二)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每一位教师的精神田园。以日常教学为抓手,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进行真实课堂的观察研究和行为跟进。逐步挖掘学员的教学特质,取长补短,形成各自的教学基本策略。引导工作室成员由外而内地建立课堂基本精神,关注语文内部规律,落实课标理念,注重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注重师生课堂对话的精神互动,倡导宽容而严谨、自由而规范、有师生尊严的人文课堂。
(三)专业成长叙事
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注重日常的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研究。将写作当成一种生活常态,关照自我和学生的精神成长,关注教师的内涵发展。在文字表达中,倡导独立见解,张扬个性语言。
(四)文化阅读赏析
关注教师的文化阅读,推荐优秀的文学、历史、哲学等社科读物、童书阅读。关注公民精神和社会责任。将优秀电影赏析作为青年教师文化沙龙的课程之一,与教育理论研习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更休闲放松、更关注文化视野的学习方式。
(五)青年教师讲坛
和而不同,博而不杂。交流成长历程,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开设文化课堂,倡导平等对话。激活每一位成员的独立表达意识,形成主题化、合作化、生活化的教育研究群体,构建具有团队合作感的亲和社区,培养新一代的语文学科带头人。
二、注重学习,力创学习型团队
工作室的成员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拥有旺盛的精力,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发展的空间大,而学习是发展的原动力,吸收各种先进经验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工作室的安排下,各成员积极深入到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规律,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感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研究中感悟精妙的教学技巧,在实战中体会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细节设计中品尝教学艺术的真谛,全面提高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水平。
工作室要求学员们多读书、读好书,并经常关注教育教学动态,撰写个人读书心得,实现学习后行动,行动中反思,着力提高教学素养。学员们努力研究与探讨优秀教师的成长规律,积极参加教育科研,以课堂为载体和平台,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教研方法,努力实现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理论的丰富与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工作室坚持以学员的专业发展为本,始终把培养和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工作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作室学员的专业素养,做到工作室的发展依靠教师、服务教师、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共建网络平台,实现技术支撑学习
建立工作室网页,承担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的重任,还建成了两个网络平台:一是特级教师工作室QQ群;二是工作室腾讯微博群。三个平台互为支持、补充,逐渐被工作室成员及其他志同道合的小学语文教师们所关注、认同和喜欢。这样的网络平台,为工作室后续的分散性、集中性学习及研讨活动提供了网络技术支持。
(二)分享研修心得,以会话促动学习
工作室启动后,学员间思想火花的碰撞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网络平台,一种是集中学习。
第一种途径——网络平台。工作室的学员来自嘉兴大市范围内的五县二区,且都身处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平日学校繁琐工作羁绊了大家外出学习的脚步。考虑到这一点,工作室着力发挥网络研修平台的作用,畅通网络沟通渠道,以实现学习、工作的完美兼顾。这半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个人学习规划,互为促动。工作室启动伊始,全体学员制订三年个人发展规划,并上传网络平台,供学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
2.教学案例分享,见仁见智。工作室第一次活动便要求学员们阅读同伴撰写的教学案例,并以案例点评的形式将撰写的阅读体会上传QQ群共享,相互欣赏与悦纳。
3.网络研修课标,各抒己见。工作室要求学员们认真学习2011版新课标,对比分析新旧课标的异同,解读新理念,体会新思想,读出自己的新理解,并结合自身日常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我读新课标”体会文章。在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之上,工作室组织全体学员向全省小学语文教师发起了《走进新版语文课标》网络研讨活动。围绕主持人抛出的一个个问题,来自全省各地的小语同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新版课标的各个层面,给参与活动的工作室学员及其他教师以深深的启迪。
第二种途径——集中学习。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讨论了专业学习的内容,如研读王尚文的《语感论》、孙绍振的《如是解读作品》、温儒敏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和风靡美国的《朗读手册》等教育教学名著。也有文化生活类的,如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趣品人生》,柴静的《看见》等。开展文本细读、教学叙事、影视欣赏、月度研课等自主阅读及反思活动,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集中学习与交流活动。这次的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1.叙事——述说成长故事。“交流成长历程,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开设文化课堂,倡导平等对话。”这是工作室推出的教师间叙事对话的平台。几位教师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教育成长故事。从对新课标的解读到自身成长中的教学习得,从班主任工作的反思到专业成长的回顾,学员们用自己的叙述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思考和成长。
2.共读——感受名家智慧。为了让教师们有更足的底气、更扎实的底蕴,工作室向每位教师赠送了月度研读的专著,并由工作室成员为大家做了王尚文等几位教育名家的思想解读及专著的简单介绍。在文本共读与思想交流中,大家更多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迫切需要认识和提高的语文素养。
3.影视——拓展教师视野。共同观影,是工作室研修活动中的最特别的环节,意在引导学员们跳出围城看围城,以一个文化人的视野去审视教学科研、课堂实践。工作室借集中学习的机会,为学员们呈上了一部《看上去很美》,在给予大家光影感受的同时,也带给大家对教育的全新思考。在共同体成员教师《光阴的故事》电影讲座中,教师们思考着童年的存在。那些在战争、家庭、学校的光影流转间,那些在电影画面中被不断演绎、深化、定格的瞬间激起了教师们极大的探究热情与思索。
三、课堂研究,百花齐放
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工作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引导学员研究自己的课堂,学习名家的课堂,展示自己的课堂。教育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因此,工作室要求各成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高度来要求自身,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课堂研究的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为了开拓工作室成员的学科视野,我们联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工作室开展了“跳出学科看课堂”的活动。从语文角度观看数学,也从数学角度观看语文,使学科教学之间相互启迪。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室学员们明确地认识到: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努力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教学思想;二要做好线上的文章,不要只看自己的学段,做好学科的文章,不要只看自己的学科。
第二,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力量的共同生长,开展了“跨团队合作联盟”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结合大市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工作室携手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组或与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携手等,强强联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活动。
在同台献艺的过程中,学员们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理念为指导,正确定位年段目标,在课堂里与学生一起关注表达,落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认识到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才能成功驾驭课堂,才能使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本意。这样的跨团队合作实践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磨砺的统一。
第三,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工作室全体成员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教师们的经验、智慧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讨,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教研水平,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工作室学员不同类型公开课的展示,课后工作室成员的集体研讨,学员们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成为学员展示教学才能、彰显教学魅力的场所。
四、强化反思,实现专业提升
工作室运作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个成员注重对自我及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使他们能独立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发挥手中的专业自主权,实现专业自主提升。因此,要求每个学员学会反思,强化反思,并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一是从勤阅读、勤实践、勤反思、勤研究四个方面着手,做到勤练内功,从而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二是从培养团队意识、共享意识、友情意识发力,形成团队合力;三是从教学能力、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出发,力争业务能力突破。
工作室行动过程中充分借鉴了他人的工作经验,努力创新工作方式,为学员搭建锻炼平台,创造磨砺机会,加强对外交流;同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以教学质量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取向,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价值实现为目标,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为推进全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