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易错、易混淆概念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概念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组概念,它们要么在形式上、内涵上,要么在过程上有些相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正确的对其区别把握,往往容易混淆,结果弄得答案面目全非。现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材中涉及的易错、易混概念进行了归纳并加以简要分类说明,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结构类
1.囊胚和胚囊:胚囊是被子植物胚珠的重要部分,位于胚珠中心,呈膨大的囊状结构,内含7个细胞8个核(2极核、1卵细胞、2助细胞、3反足细胞),是由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后,大孢子再进行连续三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囊胚是动物个体发育中,受精卵经过卵裂形成的一个发育阶段。
2.胚孔和珠孔:胚孔是高等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外面生有的小孔,与原肠腔相通。珠孔是被子植物的珠被形成后而围成的小孔,珠孔正对着卵细胞。
3.细胞内液和细胞液:细胞内液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和细胞外液相对应。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如果是植物则是细胞内液体的一部分。
4.内环境和外界环境:内环境是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外界环境是指有机体对应的外界环境。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从外界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5.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与细胞质:真核生物的细胞质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叶绿体基质是细胞器叶绿体的液态基质部分,是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的部位。线粒体基质是细胞器线粒体的液态基质部分,是细胞呼吸作用第二阶段的场所。
6.磷脂双分子层和双层膜:生物膜结构模型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或镶嵌或贯穿或覆盖于磷脂双分子层表面,而双层膜是两层独立的生物膜结构,如叶绿体膜和线粒体膜,双层膜具有四层磷脂分子。
7.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是物理性质的膜,一般无生物活性,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选择透过性膜具有生物活性,允许一部分小分子物质通过,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大分子物质都不能通过。对于水分子而言选择透过性膜可以看作半透膜。
8.原生质层、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全部生命物质,包括细胞的膜、质、核,植物细胞除细胞壁外,均属于原生质。原生质体是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9.染色质、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质是细胞在分裂间期核内的细丝状物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后的柱状或杆状结构。分裂间期复制的染色体与原染色体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同属于一条染色体。
10.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相对应。神经中枢是反射弧的一部分,主要对由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并发出指令,通过传出神经,支配效应器的活动。神经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部分,是突触和胞体汇集的地方,就在横切面的蝶形结构区域。
11.运动神经末梢与效应器: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及所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运动神经末梢属于效应器。
12.突触与突触小体:突触是神经元细胞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跟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形成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的杯状小体。
13.非编码区与非编码序列:原核基因和真核基因都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非编码区都是非编码序列,原核基因的编码区都是编码序列,真核基因的编码区由编码序列(外显子)和非编码序列(内含子)组成。非编码区一定是非编码序列,非编码序列不一定都位于非编码区。
1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水分子和细胞需要的离子、小分子物质能通过细胞膜,其他的则不能,这种选择透过性就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15.植物的营养器官芽与出芽生殖的芽体:芽是植物茎上某些细胞分化产生的,与母体的形态、结构均不同,不能称为“完整的植株”(如土豆的芽眼)。芽体是某些生物(如水螅、酵母菌)在较适宜的环境条件时由母体一定部位生出的“小生物体”,与母体的形态、结构均相同,脱落后可直接成长为新个体。
二、细胞类
1.极体与极核:极核是指植物胚珠内的胚囊中央的两个核,是伴随卵细胞形成的,受精后发育为胚乳。极体是动物体内通过减数分裂伴随卵细胞形成的,最终退化消失。
2.生殖细胞与配子细胞:生殖细胞有有性生殖细胞(如配子)和无性生殖细胞(如孢子生殖中的孢子),真核生物的无性生殖细胞一般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原核生物的无性生殖细胞一般是通过二分裂形成。配子是有性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3.原核生物细胞与真核生物细胞:由原核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如细菌(各种球菌、杆菌、螺旋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蓝藻(如念珠藻、色球藻、螺旋藻)等。由一个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原生生物,如草履虫、眼虫、变形虫、裸藻等。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统称为真核生物,如真菌(如酵母菌、根霉、蘑菇)、藻类(如团藻、衣藻、海带)以及全部高等动植物。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而真核细胞是有核膜的。
4.基细胞与顶细胞:这两个细胞是被子植物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靠近珠孔的是基细胞,将发育成胚柄,离珠孔远的细胞是顶细胞,将发育成胚。
三、物质类
1.生长素、生长激素与秋水仙素:生长素是在植物生长旺盛处产生的,名为吲哚乙酸,具有促进细胞纵向伸长,使植物生长作用的功能。生长激素是由动物垂体产生的蛋白质,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的作用。秋水仙素是一种化学药剂,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能使染色体组加倍形成多倍体,在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中常采用。
2.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血红蛋白是哺乳动物红细胞内的蛋白质,起着运输氧气的作用,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
3.丙酮与丙酮酸: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不同,丙酮的化学式是C[,4]H[,6]O,丙酮酸的化学式是C[,4]H[,4]O[,3],丙酮往往在实验中作为有机溶剂来提取内容物(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丙酮酸是细胞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形成的产物,也是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枢纽物质之一。
4.氨基酸与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自然界中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形成的氨基酸约20种,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约有8种,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
5.抗原与过敏原:抗原是能与机体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抗原性,抗原侵入机体后会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过敏原只会使有过敏反应的人(免疫异常,把正常不识别为抗原的过敏原识别为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且要再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引起过敏反应。抗原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而过敏原第一次接触有过敏反应的人时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部分细胞膜表面。
6.肾上腺素与肾上腺激素: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激素,主要是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而肾上腺激素除了由肾上腺髓质产生的肾上腺素等激素外,还有由肾上腺皮质产生的醛固酮等激素。
四、生理类
1.消化与氧化分解: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完成的将人体不能直接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在酶的催化下水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如淀粉在淀粉酶、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氧化分解是在细胞内将有机物脱氢氧化或者加氧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生物氧化就是指细胞呼吸产生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2.渗透与扩散:渗透作用是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扩散是一种物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物理运动。渗透一定是扩散,但扩散不一定是渗透,渗透相对于扩散有两个要点:(1)跨膜(扩散可以不跨膜);(2)作用物质是溶剂分子(扩散还可以是气体分子)。
3.无土栽培与植物组织培养:无土栽培是一种溶液培养法,代替土壤介质培养,能及时补充植株所需的矿质营养,培养液配制含有植株生长所需的所有矿质元素。植物组织培养是将离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芽进而培养成植株的过程,该过程利用的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培养基中除了必需矿质元素外,还应该由蔗糖提供能量,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组织培养。而无土栽培只是将种子或者幼苗培养成植株,无需另外提供有机物。
4.动物的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动物的体液调节是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如CO[,2]、激素等通过体液的传送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动物的激素调节是动物的内分泌器官,如甲状腺等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调节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是最重要的体液调节。
5.尿糖与糖尿病:一次大量食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或胰岛B细胞受损等都可引起尿糖,而糖尿病则仅仅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缺乏,使得血糖浓度长期偏高而引起的尿糖病症。
6.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仅仅指氧化NH[,3]形成亚硝酸、硝酸,释放能量的过程,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主要是指利用硝化作用释放的能量将CO[,2]和H[,2]O合成有机物的同化作用过程。
7.植物的同化作用与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是最重要的同化作用,但是植物的同化作用不仅仅只是光合作用,还包括其他物质如水、无机盐的同化等。
8.寄生与腐生:寄生是指生活在寄主的体表或者体内,通过活的有机生物体获得物质和能量。腐生是靠分解有机质(如动植物遗体)获得物质和能量。
五、其他基本概念
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基因型频率是指群体中某一个体的任何一个基因型所占的百分率。
2.物种与种群:种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物种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的总和,是能够完成自由的基因交流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
3.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条件如江河、山川的阻挡而造成生物间无法完成交配的情况。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间的个体无法完成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情况。
4.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相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主要是: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由个体水平深入到了分子水平,对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由个体水平发展到了种群水平。
5.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的物种。而生物进化是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过程,生物进化不一定就直接形成新的物种。
6.先天性疾病与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是指生下来就有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等。遗传病是指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是先天性疾病的一种。
7.间作与轮作:间作是一种增加光合作用面积以增大光能利用率的方法,如在玉米地里种植绿豆。轮作是一种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以增大光能利用率的方法,如在一年中原来种植一季改为种植两季。
8.遗传性、应激性与适应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述的是过程。长期应激的结果是生物适应环境。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适应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适应性不是应激性。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9.光合作用强度、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光合作用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制造的有机物量。光能利用率是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与落在土地上的光能总量之比。光合作用效率是叶片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在一定条件下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但反之则不一定。
10.细胞全能性与细胞核全能性: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核全能性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之一,只有当细胞核、细胞质都具有全能性时细胞才具有全能性。如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而动物细胞则只是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11.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细胞通过分裂使数目增多,故细胞分裂是“量变”的过程,刚分裂出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相似。细胞分化是在分裂的基础上同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和顺序性表达的结果。
12.花药离体培养与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是把花粉粒进行组织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而单倍体育种除了要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以外,还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组数加倍得到纯合体。
13.基因重组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重组包括有性生殖过程中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连锁和互换,还包括基因工程的DNA重组。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减数分裂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