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化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评分标准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5年起,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将发展等级分从10分升为20分,基础等级分从50分降为40分。这一升一降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一种显著的“矫枉”作用,使作文教学重新回到了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的轨道上来,其对作文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观上:从文道分离的应试教育走向文道统一的素质教育
过去发展分为10分,而要获得这10分,必须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写作素养,这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教师多方面的指导,即要走文道统一的素质教育之路,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简单地舍弃了这个要具备较高写作素养的10分,把目光投向要具备基本写作素养的基础等级分。但一些教师又不是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写作素养,而是寻找一些“捷径”,如模式化写作,不追求思想的深刻、不追求真挚的感情、不追求精彩的语言,只求通过外在的形式和一些套作、仿作来骗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是一种文道分离的应试教育观,造成了学生思想的肤浅、感情的虚假、语言的干瘪,造成了大量的学生作文缺少生活、缺少积累、缺少真善美,学生的作文充斥着假大空的内容。到最后学生连最基本的写作素养也没有形成。
现在,将发展等级分升为20分,不少教师认识到要使学生作文在高考中获胜,必须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走文道统一的素质教育之路。首先是回归文学的源和泉,即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本身,要求学生阅读名著名作。从而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生活、积累感情、积累语言、积累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夯实写作基础。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道统一的素质教育观。这种作文教学观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有利于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持续发展。
二、在教学策略上:从模式化转向规范化、个性化
评分标准改革之前,教师作文指导的主攻方向是基础等级部分,争取让学生获得基础等级50分中40分以上的分数,因此不少教师认为模式化作文虽然不能使学生得到较高的分数,但也不会得低分,并美其名曰“求稳”。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作文模式化、八股味。伪生活、伪感情、伪思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这种作文指导策略,贻害无穷,压制了不少有才气的学生,也阻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发展。
现在随着基础等级分的下降,迫使大多数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调整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要使学生作文得到较高的分数,必须在作文规范化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写作个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体有路”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大体有路”就是各种文体有一些基本的写法,有一些规范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思想、人生阅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逐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也就是走向“文无定法”的境界。
三、在读书积累上:从读优秀作文走向读名著名作
过去作文的发展分只有10分,要形成精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谈何容易,因此不少学生和老师都认为,没有必要为这10分花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优秀作文其语言、形式、内容模仿较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明显地提高作文水平,因此读一些优秀作文,模仿其语言、内容和形式,可以保证学生得到40分左右。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读优秀作文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选择。
但是学生长期读优秀作文,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为其语言的水准、思想的深度、生活的广度、感情的丰富程度无法与名著名作相提并论。正如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学生长期读优秀作文,最多只能是取法乎中,而且只读优秀作文会遮蔽学生的文学视野,使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读优秀作文很难把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现在作文的发展等级分为20分,如果失去,作文的得分会较低,因此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要获得这20分。要获得这20分,学生必须在丰富的语言、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等方面有厚实的积累,一般人认为这些文学素养的获得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名著名作,这是优秀作文难以提供的。所以,现在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读名著名作,从中汲取营养,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据调查,学生读名著的时间从原来每天的6分钟提高到现在的每天15分钟,读优秀作文从原来的每天10分钟降低到现在的每天4分钟。这种变化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在课程目标上:从单一的书面表达目标走向写作、口语交际统一的“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
过去教师常常把目光集中在评分标准的基础等级部分,导致不少教师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套路上,他们归纳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模式,平时的教学就是传授这些基本的写作套路、写作模式,为学生获得一些基础等级分做准备。所以说作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仅仅是单一的书面表达。
随着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认识到要获得较理想的作文分数,仅仅把书面表达作为单一的课程目标,限制了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和写作技能的持续发展。必须将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统一在“表达与交流”这一大的课程目标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写作教学。
因为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有共同的要求,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表达和交流”中的第1条目标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是强调通过多角度观察,把握事物特征,积累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思考,产生交流的愿望。这是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条件。第2条目标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这是高中生心理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负责的态度、真实的情感其本质就是科学精神。这是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共同的情感要求。
所以将二者统一于“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目标中,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素养,促进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的共赢。
当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化引起了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其中变化较明显的是以上四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变化对中学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