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

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

吕萍[1]2004年在《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脑科学对人脑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育——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活动,与人脑息息相关,却对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较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今天,非常有必要关注和应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依据。脑科学对学习的脑区域、脑机制、学习原则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为重新定位教学、重新思考教学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鉴于此,脑科学也对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建议和要求。 本文以脑科学对学习的研究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亦即从脑科学的视角审视教学。本文分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要地介绍了脑科学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介绍脑科学对学习的研究;第叁部分,论证了脑科学步入我国教学领域的必要性,理由一方面是脑科学对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和对教学实践的佐证和反思;另一方面是从脑科学视角审视教学,赋予教学以新的意义和内涵;第四部分,尝试性地论述了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实践,即建立在脑科学基础上的教学实践。通过这四个部分的论述,目的是通过把脑科学对人学习方面的研究引入教学,使教学建立在脑科学基础之上,构建符合人脑活动规律和学习原则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形成以脑科学为基础的教学。

高盼盼[2]2015年在《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学习评价革新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教育神经科学之于教育,正如生物学之于医学,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对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重要影响,实践证明将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本研究拟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来审视当前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存在的矛盾与不足,为解决当前小学体育学习评价革新提供建议。研究结果:第一章,介绍教育评价、教学评价以及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基本概念,为全文研究提供背景知识;第二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和探索了进行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学习评价革新的叁个方面的依据:(1)教育神经科学的启示, (2)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发展需求,(3)对体育教师与专家的调查研究结果。第叁章,基于以上依据,提出了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学习评价的革新建议:小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丰富多样;评价策略主要有即时性评价、全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主体参与评价、频繁的矫正性反馈、具体性评价等;评价目标关注现实,真实客观,反馈及时;评价方法有书面评估、制作录像、会议讨论等;评价主体寻求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主体更加灵活等。本研究结果将丰富已有的体育学习评价理论,为小学体育教师科学开展体育学习评价提供一定的操作和实践依据,进而推进小学体育学习科学化的进程。

王成刚[3]2005年在《脑科学视野中的儿童早期教育》文中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在世界各国教育研究中都处于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儿童教育的日渐重视,这种热衷于儿童研究的趋势又有新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作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基础,以及应用具有科学性、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早期教育活动。在此背景下,这种需求一方面促进了一些前沿性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为有些与儿童有关的研究融入儿童教育领域提供了推动力。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人脑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特别是脑科学关于儿童早期认知发展、儿童早期语言学习、儿童早期阅读机制、儿童早期数学学习和情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拓展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视野、提升儿童早期教育活动的成效提供了指导信息,也为审视儿童早期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简述脑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脑科学研究的沿革、手段、层面和内涵;第二部分,从学习的脑区域、学习的突触机制、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脑学习的原则几个角度介绍了脑科学关于学习的研究;第叁部分,从儿童早期学习的机制、学习的时机和学习的环境叁个方面介绍了脑科学关于儿童早期学习机理的研究;第四部分,从开展教育活动、提升教育者的脑科学素养、保护和开发儿童脑潜能等角度,论述脑科学研究对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价值。

唐马[4]2017年在《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神经科学是近年来诞生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对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教育实践活动正在验证教育神经科学理论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产生的引导作用。教育神经科学理论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践存在着一些偏颇,运用适于教育神经科学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改善他们的课堂情绪以及提高他们的历史记忆能力;同时,提高历史教师的教育神经科学素养将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章主要介绍教育神经科学和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概念,为整篇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首先阐述了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历程,介绍了教育神经科学的特点和主要依托的设备手段,论述了教育神经科学对教育的启示和影响;其次介绍了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涵义、特点以及制定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所需的要素等。第二章主要从教育神经科学的视角运用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历史教师的教育神经科学素养。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初中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历史教师的教育神经科学素养不够,容易形成“神经神话”,这些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学习和探索。第叁章根据课堂历史学习动机的培养、历史课堂情绪的调控、课堂历史记忆的强化以及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这四个方面的教育神经科学原理来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并在最后设计了一篇基于教育神经科学视野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最后,依据教学实践以及目前的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对当下的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做了一些总结。

梁丽丽[5]2007年在《脑科学》文中指出脑科学领域的研究在上个世纪末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为人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定位教育提供了可能,将脑科学与教育科学二者进行沟通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脑科学在音乐方面的检测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给音乐教育带来诸多启示,为重新定位和思考音乐教育的价值和开展音乐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进一步引发人们对音乐教育新的认识和探讨。让脑科学成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基础之一,是新时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脑科学与教育领域的沟通成果,以及脑科学关于音乐的相关研究发现为理论依据,从脑科学的视角审视音乐教育,希望在脑科学和音乐教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脑科学成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基础之一,从而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论述课题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音乐教育研究需要脑科学的理论支持。概要的介绍脑科学研究概况及与教育的沟通现状,并分析脑科学涉足音乐教育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叁部分:脑科学视野中音乐教育研究的意涵。这一章对脑科学与音乐教育跨学科研究进行反思,明确脑科学视野中音乐教育研究的两层含义,即研究音乐教育如何有效开发大脑潜能,如何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音乐学习。第四部分:脑科学成果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科学运用音乐进行教学;二是音乐教学理念和策略的更新。

崔景贵[6]2003年在《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文中认为本文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主线,借鉴“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从分析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选取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对心理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理性批判,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观照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提出并论述了整合论心理教育观点,倡导开放互动、多元共生的心理教育发展路向,主张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研究心理教育,建构适合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模式。 第一部分:走近心理教育。对心理教育的概念、学科、存在问题及研究等本体问题作了探讨。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心理教育是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超科学的科学。要正视心理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研究要倡导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第二部分: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从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来探讨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心理教育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着各自的范畴和可能走向。每一个学科视野关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属性,建构人的不同模型与形象。每一个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有其独特的认识,但只是提供对心理教育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第叁部分: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分化与整合是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元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心理教育学科将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需要不断超越与创新。 本文主张,要建构心理教育的元研究意识,要关注和研究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教育的本质、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心理教育的判断标准、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等。本文对心理教育的一些新课题,如网络心理教育、全脑型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文化性格,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本文认为,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解读心理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心理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视域,要对心理教育形成更理性的认识,需要实现学科间的“视域融合”;开放互动姿态、多元共生意识与学科整合视野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严峰[7]2006年在《基于脑的教育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环境对脑发育的影响和探究式教学对学生智力、多元智能与右脑开发的影响,探讨教育与脑科学之间的关系,为素质教育提供脑生物学方面的依据,本文在综述脑科学发展历程、脑科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历程、脑科学对教育的启示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实验,研究了探究式教学对学生智力、多元智能及右脑开发的影响;设计利用不同培养环境,研究了环境对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发育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探究式教学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2.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3.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的部分多元智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得到了提高);4.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同时也发现中学生左右脑功能发展水平接近,不存在现行教育对学生左脑功能过度开发的倾向;5.环境对小鼠学习记忆和脑发育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培养环境与小鼠学习记忆行为和其脑内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6.环境显着影响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探究性环境组和丰富环境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单调环境组(P<0.01和P<0.05);7.探究性环境组和丰富环境组小鼠皮层运动感觉区和海马CA3区的突触数密度、突触小泡密度和突触前体内的线粒体密度都有显着性增大,突触界面曲率加大,间隙宽度变小,突触后致密物质变厚。此外,穿孔性突触、棘器和叁种弯曲型突触的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以推测探究式教学对于促进儿童脑的发育亦具有很好作用,但实验室的人造环境不同于人类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从小鼠需要复杂环境的研究数据来推论儿童的需求,需要神经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进一步支持;突触超微结构变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适宜的学习环境,开展主题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构建图式的能力,同时要为师范生开设与教育有关的神经科学课程,注重提高教师的脑科学素养,开展教育神经科学研究。

路书红[8]2009年在《教学理论建设的方法论比较》文中认为我国引进、学习、借鉴国外教学理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即使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外教学理论全面深入的学习,也已走过30年的历程。无可否认,我们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我国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流派,指导和引领我国的教学实践,也在教学理论发展的国际舞台上缺乏应有的影响力。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需要国外各种先进教学理论的滋养,它不是建立在拒斥国外教学理论上面,而恰恰需要建立在彻底把握国外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当我们受到国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吸引,投身于国外教学理论的引进、学习之时,常常以为只要亦步亦趋地将国外教学理论中富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引入我国,就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发挥神奇的效力,改善我们的实践,提高我们的理论建设水平。结果,收获的却是失望和沮丧。应该如何学习借鉴各国教学理论?到底怎样才能构建起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理论?这一理论难题一直萦绕于每一位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心头,成为理论工作者心中的难言之痛,也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入考察分析我们的学习借鉴之路。个体认识自身,往往需要借助与他者的比较。在寻找自己与其他个体的相同或差异过程中,个体才能更清楚、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个性。不同民族和国家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产生于不同文化之中,它们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具体内容和思想内蕴的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具体表现出方法论的不同。与教学理论中的具体观点和内容相比,方法论更具相通性,也更具有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价值。在教学理论建设中,受不同方法论的诱使和驱遣,不同的研究者就会选择不同的研究工具、程序、手段,或者突出强调和利用某种研究工具、程序和手段,或者突出强调和利用某种研究工具和方法的特定方面,甚至努力去发现、创造适合自己研究方向和新工具、程序和方法,借以形成特定的教学理论。但是,每一种方法论在面对特定教学现象和问题时有其各自优势,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规定了适用的范围和边界。因此,当我们以广阔的国际视野为背景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教学理论时,首先就应该关注不同民族和国家教学理论建设中典型的方法论特征及其成败得失,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色,更深层地反思我国教学理论建设,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教学理论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理论具有意识形态性,或者说它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但教学理论具有意识形态性并不等于教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化。教学理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自身发展和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竭力避免政治意识形态对教学理论建设的僭越和统摄,避免因国家“主义”式的方法论的独尊、政令政策解读式的研究取向和政治化的剪裁标准而带来的教学理论“养料”的贫乏,使教学理论走向单一化。教学理论的科学化是教学实践活动寻求科学化、技术化带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试图对教学作出科学说明和科学指导的一种理想。教学理论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基础,需要相应的基础学科或相关经验学科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指导,为其提供具体的可资借鉴或可以融合、同化的新思想、新观念,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立场或研究的视角,给研究者以必要的思想启迪。但是,为教学理论寻求科学基础并不是要教学理论完全科学化,尤其是以成熟的自然科学的范式、方法等规约教学理论的发展,追求教学论的自然科学化。否则,在带来教学理论科学性提升的同时,也容易使教学理论技术化,忽略教学理论本身应该蕴含的人文性和价值追求,丧失了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引导功能。教学理论是借助于语言所表达的人们关于教学现象及其问题的基本认识,是由概念、范畴、命题所组成的逻辑体系。清晰的概念和理论内部蕴含逻辑的自洽性是保证一种教学理论科学性的重要条件。但现实教学理论中大量模糊不清的概念、命题等使教学理论存在诸多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争论。因此,研究者就需要通过寻求所使用术语的操作性定义,试图发现和澄清隐藏在相互争执的观念背后的根本预设,将逻辑引入语言,以现代逻辑许可的方式表述概念、命题,使教学理论的语言体现逻辑的构造。通过持续的概念清思、逻辑分析、理论批判,使教学理论概念边界得到相对明确,命题更加清晰,论证更加具有说服力,但同时也要避免由于过度关注分析而带来的教学理论形式与内容的分离及理论的支离破碎。体系是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教学研究的目标之一,但是追求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并不能陷于仅仅对体系的追求,发展为教学理论建设中的“体系化”追求。教学理论的“体系化”追求是指教学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中由更多地关注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定性,更多地关注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关注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容性而带来的一种为了体系而体系,把追求体系当成理论建设中的唯一或全部目的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必然忽视对现实教学实践和问题的关注,导致教学理论的宏大叙事,难以理解,丧失了教学理论构建的自身目的。从方法论角度对前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或其理论建设特定时期特征的比较,使我们对各国教学理论建设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利弊得失获得了明确的认识。对不同教学理论建设的比较和分析应是客观的、中立的,但比较的基本立场必须是中国的,所有结论也必须要进入我国当下的教学理论研究现实中,为中国教学理论建设而服务的。以此为指导,在回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学理论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对刊发在《教育研究》等8种教育类核心期刊的所有教学理论研究论文的统计发现,我国教学理论建设中存在教学理论研究热点更迭频繁、研究方式单一、理论交流单边化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流派的形成及教学理论实践功能的发挥。我国教学理论建设必须直面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植根于中国文化和知识论传统,广泛汲取不同民族和国家教学理论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取长补短。这就需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在研究过程中追求教学理论的自主性,倡导方法多元,提高理论论证逻辑的严密性,促进我国教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杨晓奇[9]2014年在《教学资源及其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资源作为支撑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条件,逐渐成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走进了教学论研究者的学术视野。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而参与其中且能被优化的所有教学要素的总和。教学资源是教学的构成性资源与影响性资源的协同共生;是教学中预设性资源与生成性资源的和谐统一;是单一型资源与混合型资源的迭加交叉;是教学活动中人本资源与“物性”资源的有效结合;是学段性资源与学科性资源的相互统一。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协同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可开发性等特征。对于教学资源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和标准,教学资源的差异性和联系性分别构成了对教学资源进行向下分类和向上分类的基础。基于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分类标准的考虑,本研究在综合权衡教学资源的动与静相结合、开发与未开发相结合、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等叁个主要维度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型分类的标准,将教学资源分为静显性教学资源、潜隐性教学资源和生成性教学资源叁大主要类型,依此对教学资源开展了相关研究。教学资源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综合考虑主要有静显性教学资源、潜隐性教学资源和生成性教学资源叁大主要类型。教学系统中的静显性教学资源主要涉及教学的时空资源、教学文本资源和教学中的人本资源;潜隐性教学资源主要涉及师生的智能资源、教学中的人际情感资源和“民间”的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资源主要涉及教学中的“情境”资源、教学中的“事件”资源和教学中的“错误”资源。教学资源的这些存在形态对于提升教学资源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资源的价值之于教师,有助于涵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有助于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有助于彰显教师的教学个性;有助于觉醒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对于学生,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育学生深度学习的学习品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实质上是指各种教学资源如何在教学系统的整体架构下各自发挥作用和价值,形成教学合力、实现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系统论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性理论依据;协同学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的基本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生态学思想为教学资源运行的基本状态勾勒出了和谐愿景;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教学资源运行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场域。教学资源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资源的保障性机制、动力性机制和调节性机制。不同学科视域中的资源配置对于教学资源配置均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遵循优效、公平及均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中,支持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主客观要素均能成为教学资源的来源,其中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中是最具能动的主体,采用“学校”和“教师”组成的混合型资源配置方式是较为合理的路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效益与教学品质的提升密切关联。为了了解教学资源优化的现状与表现,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按照目的性抽样的原则,选取了甘肃省庆阳市396名中小学教师实施了问卷调查,并深入到庆阳市叁所小学对7名个案教师实施了访谈和课堂观察。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教学资源优化的现状集中地表现为:对于教学资源的认识与理解较为含混;过度依赖“物性”的教学资源;视教科书为最核心的教学文本资源;忽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运用的简单化倾向较为明显;教学资源优化的意识及能力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同时发现,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途径依此是:教师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再实践;教师学习;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以及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经过归纳总结发现教师对于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方式分别是:筛选、调配、转化以及整合。同时,在外部影响因素方面,教育资源的基本配置间接地影响教学资源的优化;课程资源较为直接地影响着教学资源的优化;在内部影响因素方面,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是影响教学资源优化的先导性因素,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力是影响教学资源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教学资源优化中的问题,本研究提出教学资源优化的主要策略。首先应积极培植教师的教学资源的意识;其次要努力强化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力建设;再次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普查与摸底工作;最后要减少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资源荒废问题,并在教学资源持续优化的基础上,使得课堂教学变革遵循一种循序渐进、持续推动的渐变逻辑,从而形成不断深化的课堂变革路径。

刘春雷[10]2013年在《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萌发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西方企业大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尤其在信息化与全球化两大潮流的合力推动下,其功能、结构、特点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作为根植于企业生产实践但却相对独立于传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具特色的企业大学,在其逐渐发展、完善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探索出各自的成功之道。然而,不同的企业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在的行业各异,所在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土壤各不相同,因此具体企业大学的成功之道显然难以推广和效仿;同时,企业大学是基于母体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应运而生的,具有实践先于研究的特点,由此导致了对企业大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如火如荼的企业大学实践。近年来,国外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遗憾的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领域,至今对企业大学知之甚少。这不仅影响到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和研究不能及时吸取企业大学的许多独特经验和有价值的理念,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程度,尤其是与现代企业和企业制度的联系与合作。本论文是从高等教育视角开展的企业大学研究。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叁方面的工作。第一,深入研究了企业大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企业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律与趋势以及企业大学产生发展的内外驱动因素。基于实践调研并结合典型案例,全面分析现代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从企业大学的内外关系、运营模式、产品认证到服务范围、存在形式、所属组织的规模属性,较全面地分析归纳了现代企业大学的共性特征,分析阐述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并分析探讨了企业大学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第二,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开展了企业大学与相关高教机构、企业大学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论文着重比较分析了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行业性大学及商学院、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公司等高教机构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深入剖析了企业大学的组织性质和组织运行逻辑。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大学与高等教育、大学、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与界定。论文认为,企业大学主要从事在职成人继续教育,其高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其产生发展源自母体企业对知识要素及专业化知识生产服务的内在需求。企业大学由母体企业出资创办并运营管理,是隶属于母体企业并服务于母体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核心业务的新型专业化多功能的知识生产服务组织。企业大学提供的知识生产服务是以生产实践逻辑为基础,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学科专业逻辑,同时又是与母体企业的生产实践相融合,是其它高教机构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大学以求善求用的知识观为指导;以发展企业学习能力、增长企业智慧为使命;以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服务为支撑:以全员全面全程学习为基础;以服务发展战略为核心;以改善工作绩效为导向;以最优化最大化知识效能为宗旨;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第叁,从高等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着眼,探讨了企业大学的价值及其对高等教育多元化创新发展的启示。论文概括了企业大学对现代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叁点重要启示:其一,企业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了高等教育的边界;其二,企业大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效能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由此促进了大学体制、机制的创新;其叁,企业大学将信息时代的企业家精神注入高等教育的文化理念之中。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研究企业大学的发展规律、共性特征、组织性质及组织运行逻辑,能对企业大学实践予以科学指导,遵循企业大学的客观规律来设计、创办、运营、管理、建设、发展企业大学,预测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科学评价企业大学并引导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从高等教育视角深入开展企业大学研究,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的时代需要。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创业型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企业大学的崛起和迅猛发展,表明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知识经济?如何在科技创新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知识要素的开发、生产上发挥关键作用?借鉴企业大学的经营之道、成功之道,遵循人力资本开发和知识创新的客观规律,加强与企业创新实践的联系,参与建立企业大学联盟、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大学应用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D]. 吕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2].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小学体育学习评价革新思考[D]. 高盼盼. 扬州大学. 2015

[3]. 脑科学视野中的儿童早期教育[D]. 王成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05

[4]. 教育神经科学视野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D]. 唐马. 扬州大学. 2017

[5]. 脑科学[D]. 梁丽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6].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 崔景贵.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7]. 基于脑的教育实践研究[D]. 严峰.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8]. 教学理论建设的方法论比较[D]. 路书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9]. 教学资源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 杨晓奇.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10].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企业大学研究[D]. 刘春雷. 南京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脑科学视野中的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