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从化希贤小学 510900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堂文本资源和课外文本资源组成。课堂文本资源是有限的,要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教材文本显然远远不够,教师必须注意整合课外文本资源,适时扩充课外读物,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
一、营造气氛,触动无限的阅读期待
擅长于教育的教师都很善于使用语言激趣激励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教师要先于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产生想先睹为快的阅读欲望,甚至不舍得放下。
1.语言激趣。同样,在课内,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奇葩,后人对很多古诗都有鉴赏和评价,教师要在备课中注意收集和整理这些评价,以此调动学生无限的学习热情,进入“乐学”的“欲罢不能”之境。
2.音乐煽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它是用具体的音响表现出的听觉形象,从而使人们通过听觉,对阅读起到一个熏陶、优化的作用。
3.评比激励。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可以开展 “读书之星”评比活动。根据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一名“阅读之冠”,10名“读书之星”予以表彰。如我们班就在课室后设置一个“我读书,我快乐”的展示台,上面贴好了每一位同学的照片,如果每一位同学读完了一本书,就可以到老师处领一个贴纸贴在自己的那一行上,并写上书名,看完了一本书老师就打电话给家长建议家长买一份小礼物奖励孩子,读完两本就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奖励。学生每天围在展示台上比读书数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在比的同时,生生之间也无形中相互推介了好书,并互相传阅,这真是“一箭双雕”啊!
二、内外兼容,在相得益彰中积累运用
“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理解、吸收、运用,从而增强学生语言的积累。
如《穷人》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段内心独白把桑娜担心、自责、坚定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多么细腻!丈夫每天起早摸黑地出海打鱼,也未能解决家里的温饱,可桑娜还抱回寡妇西蒙留下的两个孤儿,丈夫怎么承受这样大的负担呢?这样的心理描写是具体而可感的,如何让学生去品读中领悟、积累呢?在引导学生诵读、品悟以后,我又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母亲》和王愿坚的《粮食的故事》当中的片段。
学生读了课内外几段经典的心理描写的段落,对于描写人物的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了形象的积累,于是我引导他们选择情景写一写:A.昨天你忘了写作业,老师叫你到办公室,此刻你正走在从教室到办公室的路上……B.你代表班级参加四人跑步接力赛,当你站在起跑线上时……
学生早已经存有这样的生活体验,现在又有了这种心理描写的积累,他们下笔成文就不会只写成“我心里害怕极了”这样的只言片语了。
三、课后搭台,巩固课外阅读与单元主题整合
现在我们使用课本编排很有特色,它在每个单元都会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编排,给教师和学生许多学习的空间。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时,仅凭这几篇课文就可以全面了解鲁迅先生了吗?我想不是的,课本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要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鲁迅的生活,更感性地认识鲁迅,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赏读鲁迅诗歌,了解后人对鲁迅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和把握鲁迅其人,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制作电子板报或手抄报《走近鲁迅》。
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大量地阅读所需要的书籍。由于小组每个成员的特长各不相同,有的擅长文字描述,有的热衷于图片设计,大家写的写,画的画,乐在其中。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板报出来了。看着孩子们这些活动成果,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喜悦,我更深地体会到在阅读中收获的快乐。
论文作者:邱梦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鲁迅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课内论文; 文本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5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