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需求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新型工业化的国家,又是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及特定的国际环境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促进科技在国民经济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在这样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和分析新型工业化的科技需求。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传导机制是非常复杂的。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发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传导环节的界限更加模糊,传导关系更加复杂。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经济、社会需求拉动的作用,也有科学技术自身推动的作用。因此,探讨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不仅要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强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要强调科学和技术的紧密联系,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从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论角度评估科技需求;既要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也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以发挥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作用,从而使科学和技术发展在近、中、远期都能最大程度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并有效增强知识和技术的战略储备和可持续创新能力。
根据对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传导机制的分析,我们认为国家利益是对科技需求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科技需求在中长期内又受到国家战略选择的影响并遵循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有三个层次: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科技需求,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科技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决定的科技需求。以下就对这三个层次的科技需求分别进行分析。
1 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的科技需求
科技发展应领先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从科技需求评估的前瞻性角度考察,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趋势无疑将左右今后科技需求的相当一部分重要内容。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正在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科技创新不断超越人类的传统认识局限,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宇宙科学、基本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非线性科学成为新的科学前沿。二是各种学科之间加快融合,包括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科技资源、经验性知识的融合,产生了大量新的交叉学科和新的突破,使人类对自然组织更深层次的统一性认识进一步深化。三是新知识将在未来呈现出指数性增长的趋势,技术更新的周期会愈加缩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愈益模糊,科技创新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这一切使得对科学的预见越来越困难。
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先行一步,积极安排未来发展技术战略和重大技术创新活动。发达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前瞻,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当然,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评估,不仅要把重点放在关注美国、欧洲、日本等在做什么,而且应该研究他们取得成功的方式方法。
2 经济发展战略决定的科技需求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经济发展仍处于赶超阶段,世界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和更迭,创造出了新的技术发展机会和技术替代的可能,为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提供了实现技术跨越和强国崛起的重要机会。从历史看,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会带来新的经济、科技和政治中心的崛起。中国20多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快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约束下,评估科技需求必须把握理好战略性科技和非战略性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引进和自主创新、国内发展与科技资源全球配置等一系列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
2.1 统筹战略性和非战略性科技发展
所谓战略性科技通常是指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力的重要技术,是国家长远和根本利益之所在。发展战略性技术是中长期科技需求的核心内容,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
战略技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发展战略技术,争夺战略领域的优势地位,跟踪或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并通过技术领先创造投资和产业发展机会。
二是通过发展战略技术,提升产业素质,从而提升比较优势,这是各国政策的最基本考虑。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可以存在不同的比较利益结构,每一种比较利益结构可能存在不同的比较利益率,其背后是比较国民收入的区别。建立一种高收益的比较利益结构,即寻求高收益的比较优势对一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是进入收益递增经济。近年来传统产业收益迅速下降,而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或者具有明显的高收益或边际收益递增特征。后起国家努力发展战略技术及相关的战略产业,可以跳出传统的工业经济框架,发展新兴的领域,从而进入收益递增经济。而如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只能保证后期国家在陈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在原有的规模收益不变活收益递减的世界中缓慢移动。
四是增进国家竞争力。美、日、欧从国家安全和国内经济实力考虑,都特别重视以高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技术,“特别是在电子、电信、宇航和生物工程方面,美国在其中的大多数中都保持着有力的竞争地位,这种工业中的相对优势不是像资源密集型工业那样由继承得来,而是常常靠政府严重和明显的干预创造的”(迪森,1996)。日本之所以投入巨大的精力争夺半导体工业的领先地位,不仅是为了用半导体本身牟取巨额利润,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半导体工业中占据优势来夺取世界信息技术工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上的根本优势。
五是保持技术威慑力与技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从理论上讲,不完全竞争市场、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利用国际技术外移、技术威慑、国家安全需要等,都是国家在战略技术发展中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其中,技术威慑和技术安全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掌握战略技术制高点,而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特别是国际技术贸易中的谈判地位,往往具有非常直接的作用。而技术安全上的考虑主要是抵制国际上遏制中国的国际势力。中国基本上是被主要发达国家认定为技术封闭的对象,保证国家安全,主要是经济和防务安全的技术支持体系,必须建立在自有技术的基础上。
六是体现大国国家利益。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必须保持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从而维护国家主权和长远利益,应该具有比一般国家更加复杂的技术和经济结构,保持生产和技术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力的技术,特别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及保证国家安全的技术,是中国必须拥有的战略性技术。在这些重要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应对国际经济、技术、政治、甚至军事诸方面的威胁,应对日益激烈的各种政治经济对抗的基础条件。
七是强化国家作用。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时期,也就是进入了一个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阶段。面对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有模式受到挑战。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可以通过传统工业化模式维持经济增长,那么,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刻影响下,在发达国家通过技术领先日以控制更多全球资源,控制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情况下,中国原有的经济技术结构和发展思路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选择重要战略性技术为突破口,积极促进战略技术的发展,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经济结构调整对科技发展的直接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当前应进行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凝炼,要考虑科研发展的时代特征,严格区分战略目标与具体的研究项目。国家战略目标要动员国家力量,保障国家的战略利益与安全。而非战略领域的科研工作要做到基础科研与应用开发并重,并适时进行调整。
国家“十五”科技计划已经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等一些战略技术领域作为重点攻克对象。“863”计划重点在信息、生物与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能源以及资源等6个领域19个主题组织实施,确定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10项作为首批启动的重大项目。2002年,科技部又启动12个重大科技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科技专项。2003年,科技部技术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组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努力,形成了《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3》,报告提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级芯片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医药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蛋白组学、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技术、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未来10年中国科学的发展方向和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这些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实际上都是在进行战略技术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战略高技术群。
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策略上,主张积极发展战略技术并不是在技术、企业规模、资金密集度等方面发起新一轮的赶超,也并不是要在所有高端技术和资本密集部门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而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抓住少数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寻求突破。未来20年,应该把战略技术的选择与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化方式结合起来,把发展目标和现实能力结合起来,选择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一定技术和产业化基础,市场需求前景广阔,对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带动度大,能直接提高国家竞争力,中期内能见效的技术(群)和重大项目,作为国家战略技术来考虑。
因此,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考虑,选择中国中长期内的战略技术应该比现有的科技计划更加集中,真正抓住能够全面带动的少数几个项目,使之真正成为“重中之重”。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中国应当首选的战略技术包括:集成电路、系统软件、数控机床、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体系、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和数字传输、压缩、编解码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药物和疫苗生物技术、中医药技术、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优质高产抗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高性能低成本钢铁材料、材料的制备和检测技术等领域作为国家战略技术,进行重点部署,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2.2 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地表明,其今天的发展优势得益于他们长期以来对基础研究持续稳定的支持。据统计,当代技术成果约有90%源于基础研究的开拓。在美国,企业申请专利的科学基础73%来自政府支持的基础研究。“先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再加强本国基础研究”的思路已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只有深厚、广博的基础研究才能孕育出异军突起的技术创新,中国不可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全面的跨越式的技术进步。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技术也是买不到的。对于国家的战略技术、关键技术的基础研究必须要有一个的大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科技解决重大发展问题的能力。
对科技创造性的应用是科技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关键的实现环节。社会经济各层面,包括产业、政府、家庭、学校等各机构应用科技的能力,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日益重要。劳RAO(2000)在研究美、加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时发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投入,而是对信息技术应用性开发的投入。日本政府在《2001~2030年科技发展展望》中甚至提出“信息技术在10年以后将会逐渐融合在其他技术领域中,也就是说半导体与计算机的技术在充分成熟以后,相关的信息技术将会融入其他的应用技术中。”
对科技的应用研究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发达国家对于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主要是由企业完成的。国家的主要作用多集中在实现部分关键技术的工程化,为特定的产业建立技术基础;对那些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应用技术研究,如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等,则由国家引导、推动应用研究。
2.3 统筹国内科技资源开发和科技资源的国际化配置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海外的经济科技合作与可能带来的海外经济利益日益增多,科技必须在应对这一时代变化的过程中走在最前面,要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科技经济资源。
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根据不同国家之间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工的不同,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全球资源,为中国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所用,是中国科技界将要面对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和全球经济进一步有机结合之际,科学技术必须及时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列,在世界范围内配置科技人才、技术、能源、资源甚至资金以推动中国高技术产业开拓和占据国际市场。这其中包括:在涉及有关部门的重大全球问题,如温室效应、全球变化和太空开发等,中国科技界必须进一步具备全球战略思维,在一些领域逐渐以我为主提出未来世界发展可能遇到的全球性科技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模式;提高在解决未来全球科技问题时中国的主导性和重要性,直接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确保中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能够有足够的优秀人才、能源和资源作支撑,有较好的外部周边生态环境做保障等等。
3 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决定的科技需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十六大报告对中长期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的概括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并从科技水平、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等5个方面,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技需求进一步具体化。
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将是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社会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化最为活跃的阶段,转换得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换不好,则有可能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困境。因此,科技发展必须服务于5个统筹的要求,与经济发展要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科技发展也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服务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效解决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约束,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格局。
3.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才能把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财富。应加快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公民特别是广大农民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能力。应通过科技创业,扩大社会就业途径;通过科学技术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健康水平和依靠科学技术缩小知识鸿沟,维护社会公平。
3.2 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日益严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改造中国以高耗水、高耗能的产业技术基础,大幅度地提高节水效率,解决中国面临的能源短缺与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同时,要为加强海洋和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拓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3.3 提高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供给能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素质,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强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4 保障国家安全
在综合国力相对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应从国防研究与生产体系和技术路径选择两个方面,加快国防的现代化步伐。在重视国防安全的同时,应建立更加完备的技术预警和社会应急机制,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应对各种显在和潜在的公共安全的能力。
在信息领域,SoC技术的突破将带来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其中SoC设计平台与SIP重用技术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能对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OLED技术和数字传输、压缩、编解码技术等将带来音、视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生物领域,药物和疫苗生物技术如果实现突破,可能带来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工业生物技术也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农业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质高产抗逆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的发展将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新材料领域,如果实现新型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技术的突破,将满足建筑、基础设施、汽车、采掘和管道运输、航空航天等众多行业发展的需要,还带来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该技术中国研发基础较好,对改造和提升中国传统产业尤为重要。此外,材料的制备和检测技术对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比较重要。
科技发展始终要为国家利益服务。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追求的主权和利益,反映了这个国家内全体国民及各种利益集团的需求与兴趣。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引起国家需求的变化,进而引起国家利益的变化。在不断变化着的国家利益面前,人们不是完全被动的,完全有可能在充分认识导致国家利益变化的各种因素基础上,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对国家利益施加主动性的影响。
科技发展和国家利益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增长。当今世界态势表明,科技实力是包括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得以形成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国家利益进一步拓展的需要,反过来又对科学技术进步提出了新的、更加明确的需求,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当代中国最根本和最现实的国家利益是: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技术要为这三大历史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仍然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稳定、实现祖国统一等基本的国家安全利益的神圣使命。同时,维护国家安全不仅是国家利益的基本方面,也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和不稳定因素。台湾分裂势力是对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威胁。极少数大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售台先进军事装备,损害了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台湾分离倾向是中国安全最大的内患。中国科技发展,特别是国防科技发展必须为这一战略任务提供科技支持。
在传统安全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的态势下,同时,非传统安全的挑战日趋严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尤其是恐怖主义已对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社会稳定和发展构成更大更现实的威胁。中国科技发展必须具备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能力。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发展必须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提供技术支持。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国家利益将不断拓展。中国国家利益要求将不可避免地延伸至深海洋底、极地和外太空等“高边疆”,延伸到海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海洋权益的得失,则直接影响国家主权利益和生存发展空间,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外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确保外空的和平利用,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是中国的一贯立场和主张。要实现这些目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将是一个负有更大国际责任的国家,是一个将受到国际社会更大关注的国家。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科技发展必须适应中国提高国际地位、发挥世界大国作用的要求。
标签:科技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科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中国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