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几种论文,培养模式论文,我国论文,竞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是竞技体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培养竞技体育人才都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体制和方式,各具特点。我国多年来采取青少年业余训练与专业运动队相结合的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训练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改进和完善。本文将就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对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几种不同模式
纵观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金字塔式”、“塔楼式”、“迁移式”等几种。项目不同,可能采取的培养模式不同,或者相同的项目在不同的地区可能采取不同的模式,这是由体制、经济、文化、历史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客观现实情况。
1.1 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竞技体育的蓬勃开展始自于上世纪50年代,其竞赛、训练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是仿效苏联,这种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我国的青少年三级训练网就是这种体系的沿续。我国青少年三级训练网是一种金字塔式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它的最底层是普通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等业余训练层,中间层次是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和专项业余体校、竞技体校,最高层次是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和国家队。我国大多数项目的人才培养都是以这种金字塔式模式为主,如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柔道、足球、篮球、排球、棋类等很多项目都是从基层业余体校就开始有众多的青少年参加训练,形成了庞大的后备力量,为这些项目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塔楼式培养模式是很多项目的实际选择
塔楼式模式是很多项目培养人才的方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到了一些专家的推崇。塔楼式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不需要很大的后备力量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最高层次的培养目标由基层直接做起,基层训练队伍与最高层训练队伍人员相差不多。我国很多省、市在一些项目中也采用了这种模式,如跳水、体操、竞技武术、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
1.3 迁移式培养模式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结合
在我国目前的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中还有一种模式是非常常见的,以前有专家将这种模式归类于塔楼式模式,但是由于这种模式并不是从基层青少年培养专项人才,而是大量地从其他项目的青少年运动员当中选拔人才,因此可以称为迁移式培养模式。
2 对竞技体育人才不同培养模式的剖析
2.1 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1.1 金字塔式培养模式是发掘高水平人才最主要的途径
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大量的参加训练活动的青少年中选择有天赋的运动员,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和足球、网球、体操等特别需要天赋的项目。众所周知,田径、游泳等项目是以体能为基础的项目,它的目标是冲击人体的体能极限。在无数运动员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之下,这些项目的纪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种水平不是一般人仅仅经过努力训练就可以达到的,能够达到巅峰的只是少数天才运动员。同样,在世界各地深受人们喜爱和广泛开展的足球、网球等项目也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必须具有特殊的天赋才能脱颖而出。在足球最高水平的巴西,优秀足球运动员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他们的青少年训练,每个教练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他所负责训练的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孩子中寻找有天赋的人才,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每个人的具体训练上。这与中国教练员试图从自己所带的青少年中培养出世界水平运动员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寻找天才和训练出天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也必然带来不同的结果。
寻找天才运动员只能通过大规模的选材去实现,这需要青少年在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对所从事运动的兴趣,表现出机体对该项运动的适应程度,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理解力和创造性,即表现出对该项运动的特殊才能,这就是天赋。而教练员的任务就是在训练中敏锐地观察所有参加训练的青少年,从中发现具有这种特殊才能的孩子。这个过程在田径、游泳、足球、网球、举重等项目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这些项目的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是不可缺少的。
2.1.2 金字塔式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首先,金字塔培养模式存在成才率低的问题,这是由于金字塔培养模式自身结构所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运动员退役后国家不再包分配工作,这对金字塔培养模式的低成才率带来的问题有很大的冲击。有资料统计,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0%,二线队伍向一线队伍的输送率仅为1.96%[2] 。以浙江省为例,2001年浙江三线运动员为16664人,而一线仅为466人,这就是说三线队伍的16664人中将可能有16198人可能被淘汰,占总数的97.20%。如此多的运动员面临二次就业,而相应的社会吸纳机制并不完善,这不但给体育管理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参加专业训练的积极性。
其次,社会的变化也给金字塔式培养模式的运动员来源带来不利的影响。如经济快速发展,各种工作机遇大为增加;当运动员不再是农村青少年进入城市的最直接的途径;社会和家长对青少年的期望值增高,上大学成为广大青少年的主要目标;大学招生扩大,上大学的几率大为增加等。这些变化的因素都促使青少年在进入业余训练体系前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有调查资料显示,游泳运动员的最佳选材年龄在10~12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他们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家长和孩子不得不在文化学习和继续训练二者之间做出选择。很多业余体校的教练都反映,运动员在这个时期的流失率较高,尤其是13岁以上的运动员(小学升初中的年龄)继续参加业余训练的少之又少,这个年龄运动员的“断层”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业余体校的教练都为此痛心不已[4] 。
金字塔式培养模式还存在其他问题,但是主要是上述这两个,即金字塔的出口和基座,出口不畅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甚至使大部分的青少年运动员和家长不愿意走入专业训练的阵地,基座不稳将使金字塔体系成为无源之水,而难以生存。目前这两个问题切实地摆在竞技体育管理者的面前,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2.2 对塔楼式培养模式的审视
2.2.1 塔楼式培养模式的适用范围
塔楼式培养模式是一种基础训练队伍和最高水平队伍人数相差不多的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在高级教练员指导下直接从少年儿童培养高级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特别适合于一些运动员成才早、训练条件不易普及、技术性技巧性要求高的项目,特别典型的项目有跳水、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在这些项目中,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在14~16岁,而训练从5~6岁就开始了,由于运动员年龄小,出成绩早,根本没有改正不正规技术的时间,因此必须从小接受正规的训练,正确掌握高难度的技术和技巧。
第二种类型是对运动员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如篮球、排球等。篮球、排球等项目发展到今天,世界水平和国内最高水平的比赛已经成为特殊身高人群的竞技,由于身高因素的限制,这些项目的最高水平与普及程度之间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已经没有意义。特别是在我国,人们平均身高低于欧美国家,1.90米以上的男子和1.80米以上的女子在人群中的比例很少,而国内高水平篮、排球运动员的身高基本都高于这个指标,因此按照这样的标准进行选材,这些项目的三线队伍的层次应该是呈塔楼式的。
第三种类型项目的共同特点是在我国开展不够广泛,群众基础较差,建立金字塔式培养体系有一定的困难,国家和各省市为了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上取得成绩组织了训练队伍,队伍的层次在一、二、三线的人数上相差不是很大。划入这类项目的有摔跤(古典、自由)、拳击、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
2.2.2 塔楼式培养模式的优缺点
塔楼式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首先,基层训练队伍和最高水平队伍的人数相差不多,因此节约了大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费;其次,高水平教练直接插手基层的选材和训练,可以提高选材的质量和技术训练的规范性,减少高级训练阶段的难度;第三,塔楼式培养模式可以较好地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由于三线队伍人数相差不多,选材范围集中,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容易保持连续性,这对于成才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塔楼式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并不能完全取代金字塔培养模式。主要由于这种模式突出了最基层的选材的重要作用,最基层选材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最高水平的结果,因此对选材的准确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而现实情况是,即便是最高明的教练员也不能保证选材百分之百的可靠性,因此塔楼式培养模式一旦在选材上有失误,将直接影响最后的培养结果。
目前,有些学者提出,广泛的青少年训练网与高水平的训练并无关系,应该以“摩天大楼”式培养模式取代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在此我们想指出的是,金字塔式培养模式对于选拔有天赋的高水平运动员是绝对必要的,我国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无不依靠各省市的庞大基层训练网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才能在世界赛场上长盛不衰。在田径、游泳等挑战体能极限的基础大项目和足球、网球等世界广泛开展并具有极高水平的项目中,选拔天才运动员是成功的第一必要条件,而这离不开广泛的基础训练网。我国足球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至今仍然在为冲出亚洲苦苦挣扎,整体水平没有质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指导思想仍然固守在“训练”出高水平的运动员,而不是“发现”有足球天才的青少年而加以培养。有资料显示,德国有足球俱乐部122345个,青少年足球队70000支;意大利有足球俱乐部300168个,青少年足球队28000支;巴西有足球俱乐部300631个,阿根廷有足球俱乐部17474个,青少年足球队1200支。而在2002年的统计资料中,中国足球人才中,职业、半职业运动员1037人,青少年足球后备运动员2733人[5] 。如此巨大的差距难道不是中国足球长期落后于世界强队的基本原因吗?企图依靠少数人刻苦训练培养出世界水平足球运动员的努力我们已经尝试多次,从李应发培养的辽小虎到赴巴西深造的健力宝队,都是这种思路的实践,但是结果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的水平,充其量不过是在国内赛场上能够略胜一筹,远没有达到提升中国足球水平的地步,这充分证明“摩天大楼”式培养模式在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是没有生命力的。
2.3 迁移式培养模式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多个项目都采用迁移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事这些项目的运动员主要来自其他项目,原因是这些项目在我国开展不够广泛,群众基础较差,建立金字塔式培养体系有一定的困难。有专家将这类项目划归塔楼式培养模式,我们将其单独列出,其原因在于这些项目与塔楼式培养模式还有区别,塔楼式培养模式还是具有三线队伍的,而迁移式培养模式基本没有青少年三线队伍。如棒球、垒球队伍的运动员基本都是从青少年田径运动员中进行选拔的;手球运动员则来自篮球、田径等项目;曲棍球运动员大部分也是从田径运动员中选拔的;水球运动员则从游泳运动员中挑选。这些项目虽然自己没有完善的三级训练体系,但是它借助了田径、游泳、篮球等基础大项的训练网络为自己培养后备力量,也是一种比较实际的选择。近几年我国女垒、女曲在国际大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说明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运动队伍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对这种培养模式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 对新时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 从宏观角度认识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
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变革和完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同样也要围绕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样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其中包括,要使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与青少年教育体系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国家青少年教育体系之中;运动员的选拔、培养和分配要与大、中、小学的升学、社会就业相结合,纳入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各种专业队、职业俱乐部的发展要走市场化的道路,按照经济规律进行发展、融入到社会整体发展中去。这些宏观政策将保证新时期竞技体育事业能够与国家的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实现自身的顺利发展。
3.2 不断探索和完善当前并行的几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几种不同形式的培养模式既有对计划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培养模式的继承,也有新时期的发展和改进,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产物,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中逐渐形成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企图创建一种全新的模式取而代之是不现实的,当前的任务就是不断探索和完善当前并行的几种培养模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接受新的考验,在新形势下表现出其合理性和存在的问题,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培养模式将逐渐退出竞技体育舞台,而新的培养模式将出现并获得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
3.3 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竞技体育培养人才的核心问题
在讨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论著中,很多专家和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和研究,包括培养体制、资源配置、资金、普及、社会保障、体教结合等[2][4][6][7],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中必须解决的。笔者认为我们在关注上述问题的解决时,应该更集中注意教育问题,这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首先,竞技体育人才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才有很大的区别,在社会的其他行业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所从事的技术活动都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一般都是终身职业。而绝大部分运动员从青少年时代起就不断面临被淘汰的现实,最长的运动寿命也不过三十几岁,然后必须重新选择今后的职业,而运动员在这期间所学到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对于以后的职业很可能无用武之地,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水平,将无法胜任新的工作。其次,三级训练网中不能进入下一级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转入其他学校学习和寻找工作岗位时都面临同龄青少年的竞争,这就要求这些青少年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学好文化知识,以免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第三,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考虑青少年和家长对训练单位所提供的教育水平的要求,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要求训练单位提供良好的教育,以便运动员在走向社会时能有足够的知识满足社会的要求。如果基层体育训练单位不能提供与同龄人相同水平的教育,将会使众多家长对孩子参加训练望而却步。总之,运动生涯在运动员的一生中只是一个不长的阶段,运动员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要求在其参加运动训练期间受到良好的教育,以便离开运动赛场后能够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搞好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是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竞技体育管理部门必须将其放在发展竞技体育的战略地位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