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思考_贫困人口论文

关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思考_贫困人口论文

关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人口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努力解决贫困问题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成份、经济利益、就业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如何使这一群体摆脱困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城市人口生活状况的基本估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加上资源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大多数城镇居民的生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从收入分布的情况来看,大致呈橄榄形,即收入很高和收入很低的人群在城市人口中都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收入介入二者之间,属于中等水平。社会上中等收入的群体所占比重越大,社会的稳定程度越高。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随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式的分配方式逐渐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所取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近些年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使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开,加之一些垄断行业不合理分配造成的高收入和一些人或多或少的“灰色收入”,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高收入人群。与此同时,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却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少,从而处于相对贫困状态。一些城市由于主导产业为煤炭、森工、军工、有色金属等弱势产业,加之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又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形成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区。这部分人不仅是收入很低,而且生活的安全感比过去大为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其中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单一的人对前途缺乏信心。应当指出,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大多属于相对贫困状态,真正处于赤贫状态的人为数较少。

二、我国收入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变化趋势

当前,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差距。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并且差距还在扩大。据统计,上个世纪80年代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36:1,到了90年代末,达到了2.79:1。二是地区差距。地区差距在我国也相当明显。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东南沿海的收入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如果以西部地区收入为1,那么东、中、西部收入大致为3:2:1。三是行业差距。近年来,一些带有某种垄断性质的行业,收入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而一些弱势行业的收入显著偏低。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讲的就是同样的人进入不同行业,其收入的确存在着很大差别。四是群体差距。据测算,我国已有百分富翁300余万人。而2000万左右的城市贫困人口,月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我国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50.24%,而最贫穷的20%的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27%。现在的高收入人群主要有个体企业主、私营企业家、外资企业的雇员、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等。低收入人群大体有:下岗职工;破产企业职工;经济效益差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企业职工;离退休较早收入低的职工;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和到了劳动年龄却无业可就的人;老弱病残又无依无靠的人;一时遭遇灾祸的人;收入很低又有大中专学生就学的家庭;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等。由此可见,低收入人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群体,导致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要加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综合治理。我国的基尼系数由80年代初的0.28增大到90年代末的0.39,已经接近安全警戒线。由于我国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大多数人的生活尚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一般来说,收入越低,人们对收入水平的差距就越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就越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注意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

从全世界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左右,而贫困国家却在300美元以下(我国为8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相差100倍,这样的巨大反差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全球的60亿人口中,有10亿人营养过剩;有10亿人食不果腹。如果按照联合国确定的人均每天1美元以下为赤贫、2美元以下为贫困的话,则世界上分别有12亿人和24亿人。因而反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是人类社会面对的重大课题,与贫困做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我国来说,目前城市贫困标准还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标准会逐步提高。标准提高以后,某些人由于种种原因收入没有增加或提高很慢,也会成为新的贫困人口。由此可见,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问题,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绝非易事,而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巨任务,需要从上到下做出锲而不舍的努力。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就业不足,其实质就是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供大于求的情况相当严重。首先,在我国12亿6千万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大约为7亿,其中4亿多在农村,2亿多在城镇。农村现有19亿多亩耕地,林、牧、养殖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大约需要2亿劳动力。乡镇企业吸纳了大约1亿劳动力。尚有富裕劳动力1.5亿左右,因此,大量涌入城市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而城市本身的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富裕劳动力大约为1/3。随着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扩大和城镇户口的放开,农村还将释放出一部分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城镇的就业压力。其次,还要注意到我国每年加入劳动者行列的人口约为2000万,扣除死亡和退休人口后,每年仅城镇就将平均净增劳动力800余万人。第三,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促进技术进步,必然会产生新失业和下岗人员。由此可见,劳动力保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实现充分就业的难度很大。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尽量减少失业人口,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基础。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壮大经济实力,是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五”期间,全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致可增加1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保持经济增长的较高速度,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前提。当前就业岗位的不足,既有社会总体就业岗位少的客观原因,也有劳动者素质不高、技能过于单一、适应能力差的主观因素。为此,需要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解决。

要加大投资总量,增加就业机会。就业岗位是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和经济的发展而增加的。加大投资,当然不能走政府包揽的老路。首先要动员民间资金进行投资创业。纵观我国10多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那里的投资大多来源于民间。民间资本动员起来以后,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除了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之外,还吸纳了不少外地的劳动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此,要摒弃国家包揽就业的思路,通过多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和中小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其次,要积极引进外资。加入WTO以后,由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劳动力成本较低,对国际资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我们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增加就业机会。第三,要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十五”期间,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要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既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参与国际竞争的强项,也符合我国民间投资者的一般现状和大多数劳动力的实际水平。国外一些政治和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也就是说,很多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在中国制造和加工。这是我们发展和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的良好机遇。

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职工下岗后重新就业困难,出现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观念不适应和缺乏再就业的技能。为此,要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消除他们的依赖思想,转变择业观念,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要完善劳动力配置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优化配置。改革人力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人才社会中介组织,健全就业服务信息网络。

要积极开拓国外劳务市场。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口数量下降,劳动条件较差的工种更感到劳动力缺乏。我们可以抓住这个时机,在下岗职工中挑选适宜人员,进行专业及语言培训,组织劳务输出,从事修路、采矿、伐木、护理、厨师、海员以及家政服务等工作。

在大力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了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把社会保障对象分门别类地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确保社会稳定,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具体来说,老弱病残又无依无靠的人员属于社会救济对象,应由民政部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一时遭遇灾祸的人,可以通过福利或慈善机构给予救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逐步发展和完善各类社会保险制度。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速度快的特点,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任务十分繁重。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就是健全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一系列保险制度,让离退休人员放心,使在职职工安心。在制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时,合理确定推进的力度,实行下岗职工总量控制,使之与社会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同时要严格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三条保障线”,使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此外还应规范学校收费标准,限制过高收费,健全助学贷款以及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使城市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得起学。对好逸恶的人员要加强教育,使其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技之长,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而言之,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开辟多种渠道,逐步加以解决。其中,关键是要做到“三个结论”:第一,要与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相结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使劳动力的供给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第二,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多种形式的就业与再就业。第三,要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使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可靠保证。只要我们时刻把城市贫困群体的冷暖放在心上,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就一定能够做到经济发展、社会祥和、国泰民安。

标签:;  ;  ;  ;  ;  

关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思考_贫困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