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论文_温美容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论文_温美容

身份证号码:441424198507076322

摘要:生态修复是近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但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尚不统一。为了探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理论,加速生态修复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讨论了生态修复的定义、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关系,提出了实施生态修复的思路。

关键词:生态修复;定义;实施;水土保持

水是生命之源,是支撑地球社会系统发展不可代替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水对一切生命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枯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土是万物之本,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水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水土流失造成大量肥沃土壤的流失,使土地退化,水资源亏缺,导致十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就成了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退化与水土流失

森林植被由于有较复杂的根系和地表凋落物覆盖,其对侵蚀的控制是很有效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植被消失,裸露的地面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反过来更加剧了生态系统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反复地侵蚀引起退化生态系统土地贫瘠,水源枯竭,土体结构破坏,压埋田地,切割、蚕食土地,淤积水库渠道,破坏水利设施,抬高河床,降低通航能力,从而严重地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质量,危害极大。

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应强调保护、恢复、重建和维持相结合。保护即首先要停止人为的负面干扰和破坏,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和有效利用,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恢复即通过人工干预建立一个原始的、过去曾经有过的生态系统,这是国际生态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当然,要想确切地掌握某地原始存在的生态系统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建立一个与原始生态系统一样的群落了。然而,应该把恢复定位在修复被破坏的或功能受阻的生态功能和特征上,即不一定要恢复到原始状态,也不可能恢复到原始状态,只要恢复到某一个比较稳定的中间状态即可以迅速、持久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对于退化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尤其是自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或林下土壤条件已经发生根本变化的地区,应采取重建的途径。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

过度放牧、乱伐乱弃及无规划开发建设等违法行为十分严重,诸多活动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河库淤积、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等危害,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应加强全国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性的认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加强执法力度,整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加强后期的习,做到知识进取与执法为人一体化。

2.2科技支撑不够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个新生事物,以往研究较少,大量的科学问题也都没得到解决,如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修复机理及技术研究、人为干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研究及生态系统响应、分区修复模式及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效益分析、全球变化与生态修复的关系等。同时,也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监测工作不规范,无法为科研提供第一手和长系列的可靠观测数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服务体系也没建立,无法为业务部门的工作提供相应的技术保障,各地的修复工作基本处于摸索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

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过度土地开发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开挖及其他建设活动,势必会引起地表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中的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的生长。同时若对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应临时防护等措施,势必会导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过程中带走大量养分,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绿化效果。如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则会使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土壤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侵蚀劣地。据调查,江西赣县崩岗侵蚀区年均流失量在82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层1cm左右。崩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层裸露地表,地薄缺肥,温高缺水,土壤肥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且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经过强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0.3%左右,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3.1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生态修复措施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生态修复专题研究,其中机理研究是生态修复研究的核心。生态修复的机理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生态系统压力形成与解除的措施、生态系统压力解除后的恢复机制、生态环境可修复程度以及自身演化规律。为最终阐明生态修复的原理,创建我国生态修复的科学体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另外,还要对相关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加以研究,如“3S”技术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等。

3.2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

生态修复的成果主要是生态效益,需要国家投入一定的资金,但长期依靠国家投资可能性不大,也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要在政策上引导个人及公司法人等积极参与到生态修复的工作中来。如明确承包人在生态修复区的责权利、明晰产权、保证政策长期不变等,使之在规定的年限内可以获得一定的效益,并得到政府的补贴,从而激发其参与热情。

3.3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组织,水保部门牵头,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首先必须停止对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和破坏,疏解生态系统承受的超负荷压力。行为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们的行为是互相影响的,人们普遍存在“良心效应”。当外部性产生者给他人的福利带来不利影响,而且未给予补偿时,良心效应将会降低外部性产生者自身的整体福利水平。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好坏,与该地区社会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强弱、好坏有很大关系;因此,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方法、作用和成效,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和全民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强化生态道德、生态意识和“良心效应”,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使保护生态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和普遍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发挥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这一工程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并非在所有的地区都适宜,必须因地制宜。我们要把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水,作为生态恢复的主导因子。要把年降水量、土壤类型、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状况等因子作为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潜力的依据。不同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潜力不同,在我国南方,由于水热条件较好,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复杂,植被恢复很快。在我国北方,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这里的水热条件差,植物种类较少,植被较难恢复。当年降水量和干燥度达到大多数植物难以生长的数值时,即为生态恢复的极限,也就是说,依靠自然的力量已经难以恢复,必须依靠人工措施来恢复或重建。

结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部分地区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及新办法在各地正在逐步展开。实施中需坚持做到:一是管重于治,监督管护力度需加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二是封重于补;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补种栽植为辅的原则,降低人畜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三是实重于形,各主管部门应付出实际行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创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发展,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来,自觉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何炳辉,廖纯艳,张小林等.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R],2000.

[3]邱欣珍,朱晓辉,黎学英.赣县崩岗侵蚀现状及防治对策[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2006.

论文作者:温美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关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论文_温美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