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及其环境条件--兼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_能力培养论文

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及其环境条件--兼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_能力培养论文

技术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培养及其环境条件——兼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论文,基地建设论文,实训论文,素质论文,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从教育部正式提出这个要求之后已经逐步成为我国高职系统多数人的共识。我们认为:“技术应用性人才”不如说“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便突出人才类型和教育类型的特点;而“技术应用型人才”又不如说“技术型人才”,因为“在当今世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工、营销和维修”(1)。也扩展到广阔的服务领域。现代技术的含义除物质性的技术外,还包括非物质性的技术。

对于“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特征,虽然有关的研究和个人见解常可见诸报刊,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具有权威性的表述。我们在199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经有一段相关的论述,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较宽,其深度相对较浅;2.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3.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他们的重要素质之一;4.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2)。

面对21世纪初期的新形势,我们在对一、二、三产业的部分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研讨后发现,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技术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变化,目前,在上述四个方面特征的基础上,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新的发展:

1.他们的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宽,譬如要参与部分产品的设计工作,要从事部分“智能性操作岗位”的工作等等;

2.要求他们具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

3.要求他们懂得更多的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具备更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值得强调的是,未来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日趋复合”与“日趋分化”这两种趋势同时存在,不能重视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此要求我们在对未来人才进行预测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冷静、客观地作具体分析,既要注意知识能力的综合,又要重视人才群体类型的区别。

培养不同的人才类型需要通过不同的课程体系来实现,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来指导,需要不同的条件来保障。正如中国工程院“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项目组”于1998年形成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报告》指出:“我国的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没有形成不同特点的系列。轻视技术与工艺,是造成我国产品质量不高、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建议逐步地把工程和技术分为两大系列。在教育方面,应按不同系列的要求及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在人才使用与管理方面,要完善各自的职称系列配套”。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准确的论断。可惜四年过去了,“工程教育与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依然存在,他们的建议不仅没能落实,甚至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最近,我们向教育部高教司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题为《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专门论述高等技术教育方面的问题。

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重视综合职业素质,强调“以能力为本”。

在很长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基本上是以科学理论体系为本的。九十年代初,我国引进了“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即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同时引进了"DECUM"(Developing Curriculum)课程开发模式。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反求相应的课程,所以与就业的要求容易取得一致,有利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开发。

"CBE"的核心思想是“突出或强调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可以有多种课程模式,北美国家的课程开发模式并不只DECUM一种而是多种,所以CBE如其说是一种课程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不同于以科学理论体系为本位的课程开发思路。DECUM方法的引进有助于我们对CBE教学思想的理解和实施,但CBE在我国的引用和推行其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借鉴了DECUM课程开发方法,而在于它的思想对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强烈冲击,进而推动我国职教工作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围绕“增强能力”这个主题进行课题改革,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改革成果。

自从我国强调素质教育以来,对CBE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有的学者提出要“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另有学者提出“人格本位”,我们大家都经常强调“以人为本”。质疑的焦点在于反对把能力作为教育的本位,实际上当初把CBE翻译为“能力本位”确实不够贴切,其本意无非是要在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中“突出或强调能力的培养”,如果改提为“以能力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目标”,也许会减少一些歧异。但这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时在“能力”、“素质”、“人格”等概念之间出现了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似乎强调了能力就排斥了素质,否定了“人文”和“人格”。实际上强调“能力培养”不仅不限制而且有利于健康人格的陶冶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因为强调能力培养是对“以知识积蓄量为唯一标准”的逆反,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需要有手脑并重的综合能力,更不能仅以知识量为准;既要重视认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态度”和非专业能力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做人”的教育。所以“以能力为本”的“能力”是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的整合,也是与一定的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相联系的一种广义的概念。"Competency"作为“能力”解释的时候,本来就含有胜任某项工作要求和合乎某种资格标准的意思,其含义是比较宽泛的。“职业素质”是多因素构成的综合概念,其中各素质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无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都需要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再经历生产、生活实践的实际体验,在训练中形成能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强调能力的培养会更有利于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力”既是“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某些“素质”的外在表现,两者相辅相成,之间相互依存而不存在对立关系。就技术型人才的具体人员而言,能力强而素质低和能力弱而素质高都同样是不可思议的。

把能力与素质对立起来是一种误解,产生这种误解的根源往往是对“能力”的理解过于狭窄,把“能力”仅仅看成是某项或某几项具体的岗位技能。然而,不把“能力”狭义地理解为“技能”,却丝毫也不能因此而忽视“技能”在技术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性,具体的“技能”是广义“能力”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英国教学理论家罗米索斯基(A.J.Romisowski)将技能从另一种角度,再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再生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具有重复性质,当在各种情景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体现的是一种固定程序或运行方式,如做加减法,打字、跑步、钻孔、刨平面等。“创造性技能”的特征是在技能活动中,要制订一定计划并运用某种理论或策略做出决定,在执行任务过程时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如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营销、艺术创作、球类比赛等。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往往部份是智力性的,部份是动作性的;或者,部份是再生性的,部份是创造性的。

再生性动作技能在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服务业中具有并将长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中部分再生性动作技能被机械手、自动传送带等自动机械所替代,它的价值在下降。然而,电子计算机等高技术设备的出现,从总体上并没有替代人类的创造性智力技能,而始终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创造性智力技能的价值在不断提高。在技术型人才的能力结构中,除必要的再生性动作技能之外,创造性智力技能应占有较大比重。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技术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现代高科技引发的劳动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使相当一部分原来属于高层人才掌握的决策和管理能力正在下放到中间人才乃至基层生产操作人才层面,要求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判断和应变能力,且不说在高层次人才中也有相当数量属技术型人才,所以把技术型人才理解为“只需执行、不需创新”是不全面的。

当前高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如何突出能力培养,如何使技能升华为技巧。这就不能不讲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自然是师资,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也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应该成为评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不能只看基地的数量和设备价值的总量,还要结合各院校的专业类型考察各基地的建设水平。软环境情况和有关功能的发挥程度。

所谓“良好”的实训基地,我想应该具备如下各项功能:

1.重复学习和训练的功能

人们对一项技能或能力的掌握,需要时间,总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次反复的训练,在反复的训练中不断提高熟练程度,乃至实现从一般技能的“技巧”的转化,即所谓“熟能生巧”。所以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一定要有重复训练的功能。

此外,不同的人掌握同一项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是不尽相同的,需要反复训练的次数也是不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面向每一位学习者,应该把“学会”作为学业评估的“基准”(但决不限制更快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目标,即“上下封顶”),应该允许不同的学习者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训练次数掌握同一学习的内容。因此要求实训基地的管理在时间上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开放,给不同的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

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现场,反复训练的功能有的具备,有的不具备,有的甚至一次性操作都没有可能,例如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发电系统、化工生产系统,其内部运行过程既缺乏可视性又不允许随意操作。这就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状态下完成。

2.多因素设置功能

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都是错综复杂的,都有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而各种影响因素出现的频率很不一致,特别是遭遇各种故障和事故的机会往往比较难得,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而排除故障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要求某些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设施,要具有设置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影响结果及其处理方法的功能。有关的仿真、模拟设备在这一方面具有特殊优越的功效,它们不仅对年轻学生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即使对在职人员的例行培训常常也是不可缺少的设备。例如发电、输电系统技术管理人员每年一次的例行培训就很需要这样的设备。

3.真实而综合的职业环境功能

严格意义上的“素质”是内化了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素质和能力都不能单靠传授或演示所能获得,都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要有相关“软环境”的熏陶,例如现代企业特别强调的敬业精神、合作能力、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自控能力、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不是“我知道了”或者说“我懂了”就能表示真正具有的,它们必须在生产和服务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磨练才能获得。这种职业环境包括工作现场的任务要求、供需关系、规程管理、质量控制、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市场规则、成本效益、设备维护、劳动安全、上下关系、人际交往、小组合作等等。如果没有这种真实的、综合的职业现场,就很难完成“养成”和“内化”的过程。

4.跟踪技术前沿的功能

我们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未来需要,所以我们的实训基地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而且应该与时俱进。这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普遍突出的弱点,也是最难按高标准做到的,因为它涉及投资。现实的解决办法是通过校企合作。如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的实训中心就是通过同中外大型企业的合作中获得了有关设备的充实和更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通过与民航企业的合作解决了大量十分昂贵的设备。但是也需要学校舍得为实训基地建设花钱,例如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导航设备实验室”,给我很深刻的印象是他们不仅有过时淘汰的设备,有民航系统当前普遍使用的设备,而且还有我国民航系统目前尚未装备而有可能即将装备的设备。该校领导说:“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我们钱多,我校的经费同样紧张,但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掌握的技术要适应未来的需要,而且他们一旦掌握未来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技术,那么毕业之后就能较早地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有利于他们的个人发展。所以,要使实训基地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要求学校领导不仅对实践教学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具有足够的眼光,具有抢占技术高地的意识,还要有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5.产学研结合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3)。这种结合需要高职院校所有部门的共同努力,而实训基地是实现这种结合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应该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功能。有条件的校内实训基地,应尽可能承担生产任务和一定的科研项目,有的要争取建设成为某一方面新技术开发的孵化器,积极主动地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活动,同时尽可能吸收有关教师和学生参加其中,以实现“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则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生产、服务过程,尽可能让他们以生产者和服务者的真实身份从事实训、实习活动,尽可能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的研究开发工作。

就每一个实训基地而言,必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特色,但一所学校某一专业大类的所有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应该力求比较齐全。很显然,上述五方面的功能只有校内基地不够,单靠校外基地也不行,需要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互补。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

总之,高质量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具有不同于科学型、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条件,具有上述各种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而建设有水平的实训基地,不仅要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规律有较充分的认识,而且要有足够的投入和科学的管理。仅从这一方面而论,决不能把高职教育看成是一种低水平的教育,也不能笼统地看成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

标签:;  ;  ;  ;  

技术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及其环境条件--兼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_能力培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