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它是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生品德认识起导向作用。那么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呢?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教育 情感习惯
一、所谓“硬环境”,指的是静态的学习生活环境
1.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科学真理;情感是学生认同传统道德的媒介,学生只有对校园文化在感情上认同,产生共鸣,才可能主动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认识。刺激到学生的感官,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消除懒惰、冷淡、忌妒等心理障碍,解除精神上的压抑和消极状态,并与自己的行为做比较,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2.静态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信息,使学生在自尊中,无意中受到教育。正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作出意志努力才能获得有关的系统知识,校园文化则通过利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机制来摄取有关的教育经验,在校园中,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在这些信息的作用下,人脑的潜能会不断被开发出来。紧跟时代步伐,宣传社会新闻,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关心国家大事。让学生们的心与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的机会,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展示自我才能的心理需求,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上进心和自豪感。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与正规课程不同,不是直接分明地向学生施教,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默默中把有关道德的、审美的、政治的、文化知识的、性别角色的等,经过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传授给学生,寓教于无声无息中,论道而不说教,没有明显地强制性,教育的痕迹被淡化,这样的学习是自觉自愿的,是容易接受的。
二、所谓“软环境”就是指人际关系、风气等
1.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首先把静态的校园文化变为动态的校园文化。在集会上让学生说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给自己的启示或感想,谈谈看了队报后的想法。让静态的画像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时时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时时进行说服教育,还可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渗透“耐挫折”教育,教育学生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大胆进取的品格,相信自己有无穷的潜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活动中融入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组评,使学生自我检查,改变不良习惯。这样,从课上到课下,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把静态的校园文化转化为动态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首先,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难驾驭的。教师,要热爱孩子,做到爱生如爱子,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孩子,当代著名教育家、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可以像家长与孩子一样一起玩游戏,这样,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可敬又亲,才会向老师吐露心声,老师也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广泛的师生交往,师生间建立一起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从情感上对教育者产生信赖,就能主动接受教育。其次,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去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3.发挥榜样模范作用。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的“向师性”是尽人皆知的,教师的言行、仪表和作风,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在价值观、人生观等较为丰富的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中,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行“不言之教”。其次,注意在学生中挖掘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优秀事例和人物,去感染、教育学生。这种教育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4.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和优良传统。校风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要想达到理想的校风。必须先抓班风。可通过“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双管齐下,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班风。教师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指导制定出班级管理的规划和制度,凡老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变外部要求为自我约束。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哪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表扬,都不希望在班级日志上看到自己不光彩的记录。为此,每位学生都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良好的班风,就不难形成良好的校风,为了形成更好的校风,应当在校园中建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舆论、风气,在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
总之,作为学校,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影响,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铺平道路,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生活背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
论文作者:周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学生论文; 校园文化论文; 自己的论文; 校风论文; 静态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3年11月总第1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