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_环境经济论文

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_环境经济论文

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展望21世纪,我们将拥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社会经济管理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管理和管理研究如何迎接挑战和适应未来发展?这是管理领域每一位学者和实践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分析21世纪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入手,探讨新世纪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和对管理的要求,进而思考未来管理研究的思路和对策。

一、21世纪的世界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

太平洋经济圈中的东亚、东南亚部分正在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正在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在亚太经济圈中的地位正飞速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研究未来经济社会的特点和对管理的要求,首先要探讨世界、亚洲大趋势,然后再专门考察中国的状况。

1.世界、亚洲趋势

John Naisbitt和Patricia Aburdene曾指出,在未来社会将出现一系列的转变,即工业向信息业的转变(Industry to Information),单一选择向多种选择的转变(Either/or to Multiple options), 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的转变(National Economy to Global Economy),艺术的复兴,新市场的开放(Opening of some new markets), 全球生活方式与民族主义文化(GlobalLifestylesandCultureNationalism),学校商业化(School as Business), 环太平洋的兴起,妇女取得领导权,生物学世纪(Age of Biology),宗教复活(Re-ligious Revival),个人的成功等现象[1]。John Naisbitt在分析亚洲趋势时指出八大趋势,从国家经济向网络经济(From Nationstats t-o Networks),从传统走向选择(From Traditions to Options ),从出口导向走向消费者驱动(Form Export —led to Consumer Driven)从政府控制走向市场驱动(From Government Control to Market Dr-iven),从农田走向超大城市(From Farms to Supper Cities),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从男子主导向妇女获得经济权力,从西方向东方[2]。

在这些趋势中,可以看出有三大趋势与管理研究密切相关:

①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发展

随着现代交通、通讯、金融业的发展,国际间商务合作迅速由商品贸易发展到海外投资、进而跨国经营。工商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组织生产和销售,由此而产生国际间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加速,各国间比较优势动态化,经济行为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一体化过程中,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经济水平或消费偏好的国家基于地缘关系结成北美、欧洲共同体、亚太三个区域经济组织,成为一体化的阶段性成果。在亚洲,以家庭为核心的家族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跨国公司的组织形态,形成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点。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将使管理由母国取向,即在母国范围内利用资源进行生产和服务,转变为世界或区域取向。经营决策、组织结构、财务、人力、生产作业、品质、技术管理都要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调整。

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不但冲击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式,而且给管理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如同一组织内部的跨制度、跨文化管理,不同制度和文化环境下的合作与协调等,这进而也促进了管理研究的国际化趋向和国际间管理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②信息产业兴起并成为支柱产业

1994、1995年世界电脑产量超过汽车,欧洲发表《信息社会宣言》,美国公开倡导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世界进入信息社会。当国民经济信息化之后,孤立的信息单元将无任何意义;网络化,即通过网络来共享和开发信息资源,将成为主流。当网络成为生产经营和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种工具时,可以预见,将会出现一种人与网络伴生的文化形态,网络做为人的思维和体力的延伸,起到操纵生产进行管理的作用。由于网络中运行的正是信息,因而对信息的开发、占有、控制、使用就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管理的核心,而开发信息,传播信息,销售信息将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如果说工业时代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那么信息时代不但将显现相同的经济规模,而且将削弱时间和空间与经济的相关性。[3]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信息这一支柱产业,而且将对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将分散化,变得更有生机,员工的个人价值将得以更充分的体现,而不再只是金字塔上的一块砖。企业的计划、财务控制、生产流程、营销管理链条将因信息化和网络化而以一种更为灵活和高效的形式出现。新的技术、新的生产组织与经营环境必然带来新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新的管理问题。

③文化碰撞加剧,具有不同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人群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与合作

不同文明之间世界观、价值观、社会的法律、道德、伦理都相去甚远,直接表现为不同文明中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情感好恶的不同。在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势在必然。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同一文明内的撕杀,也看到西方文明对异已文明的杀戮,更看到各文明间的融合与促进。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大趋势的现在和未来,不同文明将会因利益密切关联而趋于相互合作,战场上的较量极有可能变为合作前提下的激烈竞争。

经济超越国界而趋于全球一体化导致全球生产和消费趋同,从而生活方式趋同,而文化成为连结民族情感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样的趋势要求生产经营跨越民族的心理和行为界限,在不同的文明区域内展开运作,同时还要保留核心的本民族文化特色,以适应国内组织生产和促进消费的需要。

文化的趋势要求管理有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既要对本民族言辞文化内涵的认知,还要有对非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力。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利润最大化是推动全球信息网络形成,国际间技术传播和文化融合的最本质的推动力。而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信息用户的近乎无限的需求会极大地刺激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信息的交互往来,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不同的传统文化不再以毁灭另一种文化为光荣,而会因个人的充分解放而繁荣。

2.世界和亚洲大趋势下中国社会的基本状态

21世纪的中国无疑将出现与世界和亚洲趋势的大致相仿的现象,即使在今天,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三资企业、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文化热潮和出国热已颇成规模。但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决定着中国特有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状态,这些基本状态的形成和存在将直接影响中国的管理和管理研究。

如果把中国当作一个巨型系统,那么他首先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且远离平衡状态,那种固步自封、保守僵化、基本不能随时间发展变化的社会结构已为改革开放所打破,这个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机制,整个系统的涨落也是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中国这个系统可以看作一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学的、社会的系统),当系统的某个参量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新状态或许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而现实是中国距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还有一段距离,在政治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宏观经济灵活精细和正确的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企业行为理性化、规范化,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道路上,或许还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到下个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建立。市场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方式,自由和公平的竞争有望真正围绕价格和质量展开,而作为社会因素,国家政府对社会进行一定的干预、协调和控制,以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几对参量的相互作用有关,它们是国有与非国有经济成分,财政与金融政策,政府与企业行为,法制与社会认可,这些参量的非线性协同作用将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运作状态。而这些参量的变化将对微观企业管理和宏观决策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②国有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得到相应的改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建立围绕价格和质量的自由和公平的竞争机制。国家应为这种机制提供制度环境条件。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如果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国有经济的运行环境显然不如非国有经济,如减免税优惠,债务负担,社会负担,政府干预等;但若从国家垄断和保护的角度看,国有经济却“得天独厚”,没有效益也能生存,银行贷款可以只贷不还,国有资产管理不当以至流失却能够免负其责等等。自由竞争的制度条件首要的是界定产权关系。从中国目前现状出发,可以认为国有经济仍将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交通、邮电通讯、金融业等保留绝对优势产权,而在众多的中下游产业和生活服务业中非国有经济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不但产权的比重将会界定,而且由此产生的责、权、利和风险的关系也将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依产权关系而建立的相应的企业组织制度将在法律的约束下逐步形成。宏观经济的制度环境,微观的企业组织制度、产权界定,企业在制度下的运营都将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

③金融体制逐步适应经济的市场化

隐藏在产权问题背后的是金融体制问题。政府的财政功能若过于强大而使金融政策依附于财政,政府的行政政策职能又会垄断对企业的管理,以至于目前出现企业反逼政府投资,政府逼银行给企业贷款,银行发钞票弥补亏空的怪圈。今后的金融政策将趋于独立,政府可以监督金融业但不能操纵金融业。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与商业性银行的产权界定和营运将对宏微观管理产生影响。

④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等各种关系逐步规范化

政府对企业将脱离直接经营权而加强间接控制(利用法律和间接干预等手段)。企业更新组织制度,适应市场环境。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明确各自责权利关系的过程中重新确定各自的行为方式,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起来削弱中央权力,中央宏观调控受阻,政府与企业间关系暧昧等现象需要加以研究,更需要懂得行政和经济知识的管理人才去消除这些现象的根源。

政府、银行、企业间的责、权、利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利分流,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行为等皆需要法律的约束和调整,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制度化的轨道,真正按经济规律发展和完善自身。而做为上层建筑的我国法制建设将随着产权的明晰、责任主体的真正到位、代表不同经济成份的政治力量的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变化而逐步发展,从目前权大于法、情重于法、权钱结合等不利于法制建设的社会积习中逐渐摆脱出来。这种趋势要求管理者从守法、逃避法、违法的种种行为选择中做出积极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选择,而大量的经济立法和公共管理立法也将成为管理教育和研究的内容。

总的看来,在本世纪末和下个世纪,中国社会将在发展中进行重大调整而非边际调整,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团、传统的利益集团、真正代表民众利益的集团将在力求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展开激烈的竞争,将直接决定前文所述的各种参量的此消彼长和协同方式。这样的形势要求中国的管理者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将现代管理创造性地引入中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寻求中国进步的同时,还面临适应乃至领导世界和亚洲大趋势的任务。用一句话来说,在外部的冲击下实现中国社会有条不紊的自主变革,是时代赋予中国管理和管理研究的使命。

二、21世纪管理及管理研究面临的形势

上述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已经或正在或将引发一系列的管理新现象或新问题,这对于管理领域的研究者或实践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管理与管理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形势

①经营从小规模、单一化、地域化到集团化、多元(角)化、国际化

这种变化趋势必然要求在经营和管理策略上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如从一些企业擅长的游击性销售方式向稳定目标市场方向发展、从单一产品的一枝独秀向主业与副业的有机结合方向发展,从地域性比较优势的利用向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寻找与创造方向发展等。能否及时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注意这种经营策略上的转变,也成为企业能否在即将来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的关键因素。

②资本和知识位置的转换

要素市场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巨大变化趋势是资本与知识位置的转换,知识的增值能力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企业中知识的权力结构正在取代资本的权力结构。这种变化对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③企业生产战略的重点从成本到质量再到时间

竞争的国际化、外部需求的个性化、操作的信息化导致了管理系统的创新,逐步从早期的规模模式演化到近几十年的质量模式,并正在慢慢过渡到信息时代的速度模式。组织方式也正在从过去的合作关系走向集成,从多级庞大的结构向灵活机动的虚拟组织过渡。见表1。

表1 生产战略的转变

顾客 对产品的要求 制造企业对策 制造战略重点

买得起价格低

降低成本 成本

原意买质量好

提高质量、广告质量

能买到交易方便多样化、 迅速提供 时间

个性化

顾客 相应制造方式或技术

买得起大量生产

原意买TQC,JIT,AMT,FMS

能买到Lean Production,Agile

Manufacturing,LAF

④组织从“体力型”到“智能型”再到“虚拟化”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国际化、活动方式的信息化、合作过程的集成化,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趋势是过去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的塔底在逐步缩小,而塔的中上部在逐步变大。用西方的话说是企业组织中蓝领阶层随着现代技术(如机器人、CIMS等)的使用而逐步减少,与此同时工作在管理和技术岗位上的白领阶层却在迅速增长。用中国过去常讲的话来说是一线人员在减少,而二线人员在增加。这种变化趋势意味着人才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企业组织逐步向智能化发展,谁占有人才优势,谁就占有市场的竞争优势。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地域上分散的各种组织为满足特殊要求迅速联合起来成为可能,灵活机动的“虚拟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会逐步成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

⑤企业文化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文化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人类的需求和行为也不断转化,传统管理的“经济人”假设在逐步被“社会人”发展之后,人们越来越不得不注意由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的后果,以致于出现了“文化人”的概念,即在管理和管理研究时要从包括文化因素这一更广阔的角度分析和处理人的行为与心理。

⑥企业控制机制从“两权统一”到“两权分离”再到“两权的合作与竞争”

由于人类能力和需求的差异以及企业规模、管理难度的增加,企业管理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统一发展到两权的分离(主要是大企业)。但在新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发现两权分离后在控制上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代理成本问题,国有资产或股东非常分散,公司的委托人弱化问题,不同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如何最有效地控制问题等。于是,在现代和未来社会,两权分离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又成为管理和管理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⑦组织整体从“简单系统化”到“分工协作”再到“复杂系统化”

从系统的观点看企业或其他类型管理对象,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一体化趋势,组织基本上是从过去的简单系统走向分工协作,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组织间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剧,组织环境和内部结构都日趋复杂多变,新的分工协作形式不断涌现,组织系统日趋复杂化(钱学森称之为复杂巨系统)。这种系统将显现出有别于简单系统的许多新的特性,对其研究和管理也是现在和未来必须面对的。

⑧从CEO到CEO+CIO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意指企业的主管)是过去企业发展成败的决定者。已经来临并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无常,现代企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是否具备高水平的CEO, 而且取决于能否及时获取重要的信息和正确地利用信息。因此,企业中逐步需要积极能干的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即信息主管)。许多大企业现在已经把能否充分利用Internet网等先进的信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信息的采集、管理、利用也日益成为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⑨从小环境观念到大环境观念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需求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企业经营模式和服务目标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企业不能仅关心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且要注意政治、社会、文化、民族之间或地区间或国与国之间传统习惯的变化,要树立大环境的观念,要有更宽广的视野。这样才能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发现更多的发展机会。

⑩从严格管理到无为而治

企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一个“能人企业→示范效应(竞争)→孤军独进→规模膨胀→管理滞后→发展受阻”的过程。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若能顺利度过这一关,他们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否则则会迟滞不前,甚至萎缩失败。出路在于从战略高度重视管理以及企业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设,而不再是靠企业家个人创业时的冲锋陷阵的勇猛精神。要利用组织和机制的力量弥补个人控制幅度的不足。一般来讲,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高的领导水平、正确的战略、特或新或高质低价的产品和服务、新的实用的技术、高的生产率和效率。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的管理模式可能要逐步从过去那种严格的控制机制向制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机制、从而使每一个企业部门和职员有余地和动力在企业大战略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和方向转化。转得及时、转得到位,企业便会从受阻状态进入良好的新型运行状态。

2.中国大陆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形势[13]

①市场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

改革伊始,目标模式并非市场经济,只是想利用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弥补计划经济的不足。直到党的十四大才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在这一历史时期,市场是非常不完善不规范的。经济实际上是在市场规律和严重的政府行为干预下运转的,造成的结果是市场竞争虽激烈,但不公平、不规范。许多企业利用这其中的漏洞,通过种种不规范的手段得以迅速发展。然而,经过十多年改革发展,市场已逐步从不规范向比较规范的方向发展,人们也在这种激烈的、不规范的竞争中得到了锻炼和增长了经验。可以肯定地断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规范以及人们市场经验的不断积累,必使市场的漏洞越来越少,竞争日趋公平和更加激烈。若还在管理上抱着原来那种投机、钻空子的幻想,必然被动挨打,甚至遭致失败或被淘汰。即使现在是比较强大的企业,如不注意这种趋势和有意识转变经营策略,照样可能被公平激烈的竞争打败。

②从国有资产流失、产权不明到各类资产有人关心

如果这些企业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危机,或没有在原始资本积累完成之后(哪怕是非正当的积累)迅速转变自己的管理策略,就难以维持原来的发展势头,甚至会在漏洞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公平和激烈的市场中惨遭失败。

③管理从粗放型到科学化

市场从不规范走向逐步规范,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许多方法开始失灵,此时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才能在竞争中取胜。所以,科学化的管理逐步从不重要的后台走向前台。当市场经济非常发达时,任何市场机会都需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取,此时取胜几乎依赖于超人的管理。经过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第二阶段,企业的管理如不及时从粗放型向科学化过渡,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取胜的能力。

④技术从廉价到高价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技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逐步深入人心。但这种认识不仅发生在企业界,同时也发生在科技界。加之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科技界技术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廉价利用科技成果的时代已经过去。好在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要么要价很高,要么科研部门自己开发利用。从而使得认识到技术重要性的企业不仅选到好技术日益困难,而且必须花费日益昂贵的代价才能得到所需的技术。所以,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选择和利用技术合作策略也成为企业发展成败的重要决定因素。

⑤从政企隶属关系到新型政企关系、社区关系、社会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和政府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随着改革,这种隶属关系在不断打破,新型的政企关系在逐步建立。企业在改革后的新型关系系统下,其生存的上帝不再只是政府和股东,而且包括顾客、其赖以生存的社区、社会和自然界。也就是说,在新的形势下,企业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政企关系、社区关系、社会关系和与自然界的关系。有眼光和长期稳定发展动机的企业家,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与政府、社区、社会间的和谐关系,并注意企业资源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如绿色产品的设计等。因为这不仅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从长远的眼光看,还会是企业低成本战略和创新战略实施的主要途径。

⑥国有企业从政府的附属品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中规范运行的独立经济实体

现在占有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上逐步过渡到适应市场机制需要的各类公司制度,产权已明确界定,遗留下来的难题是国有资产或国有股份的代表者如何选择?怎样激励和监督他们以使他们能象看待自己财产那样关心国有或共有资产的运作?地位上来讲国有资产在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仍会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可能低于其它经济成份。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三、新形势对管理人才的要求

本粟明·布鲤穆将人类的能力分为三大范围:(1)认知范围,(2)感情范围,(3)心理动力范围。认知范围包括知识的记忆或认识,理解能力及技术的发展。感情范围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欣赏与适应能力的发展。心理动力范围即操纵或推动技术的范畴。在此,不妨借鉴这种分类,以探讨新世纪对管理人才的要求。

1.对管理人才认知能力的要求

全球化与信息化使知识以空前的速度猛烈增长,管理人才要充分施展才能,必须首先在知识的洪流中建立动态的知识结构,以摄取有关的知识,开拓视野,为整合运用知识、发挥管理作用打下基础。除了管理知识之外,未来的管理者还必须具备技术的、社会的、人文的知识以及动态发展个人知识的能力。

①技术知识

管理活动的主体虽然是人,但管理不得不涉及各种活动赖以进行的设备和技术,亦即管理不能脱离技术而存在,就像医生可以不研究医疗设备而只要利用它们发挥自己的医术一样,管理的进行仍要懂得若干工程技术的原理和实务,这不仅是思维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和进行研究的需要。

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技术知识,应视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教育的革新而定。若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傻瓜”设备和技术,则管理者的工程技术知识可相应减少,而随时补充新的产业所需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另外,若工程教育由重视理论和科研转向注重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工程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感悟力得到解放,如现在普遍重视的工程管理教育,管理者亦可注重加强与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而不必掌握太多的具体技术知识。

从长远来看,管理者将更可能做为一种放大器或合力量出现,运用其宽广的知识面来连结各个专业领域的智慧,形成整体优势,而不再是桃代李僵,顶替任何一专业技术领域。

关于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21世纪的管理者应从所从事的职业出发,掌握一定的应用知识和技术标准。

②社会的知识

21世纪的管理不会是边际的微调管理,特别是中国大陆的管理要在理顺许多重大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面对甚至要领导社会的重大调整。不论从事企业管理,还是从事其它管理活动,管理者应当对社会有一种洞察力,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自己组织和管理的进步。而这种洞察力来自对各种社会经济主体如企业的认识和了解,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社会的知识不仅包括社会现状的知识,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来说,还应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能够协调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设计符合所在环境下人的心态和文化特点的激励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推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③人文的知识

在此所指的人文,是指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多元文化的成果,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内容。掌握此类知识一方面是适应全球化和区域化的需要,便于管理者克服文化差距而进行跨国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理解社会现象,在本文化领域内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而不会因所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与国情或文化的脱离而无用武之地。

④动态地发展个人知识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对认知能力的最高总结。21世纪的管理层次会因管理的复杂化而进一步分化,从而也会要求不同层次的管理者、管理人才应该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层次和所要求的知识水平,主动地摄取所需的知识。另外,未来的管理者在不同领域的转换会更加频繁,这也要求未来的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更新及补充新知识的能力,即要具备相当的自我学习、自我构造和升华知识结构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需要。[6]

2.对管理人才感情范围的要求

未来的管理人才必然面临因全球化、网络化而高度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管理任务,面临文化的碰撞,对于中国大陆的管理者来说还要面临社会的改造所带来的波动。合格的管理人才必须培养其对工作和生活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念,对发展的理解、欣赏和适应能力等。[7]

达到如上要求,管理者要发展一种完善的、不为钱物所及的人格。按照容格的学说,管理者应当在内倾与外倾两种心理倾向的基础上,发展思维的、情感的、感觉的、直觉的四种心理要素,能够随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按中国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内圣外王的行为和心态。外可以解决问题,推动组织的优化和发展,发挥个人价值。内则能够蓄势养气,总结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在动态的环境中保全自己还能推动所处的环境向优化的方向发展。

3.对管理人才心理动力范围的要求

管理人才不仅应具备动态的知识结构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而且应具备在工作中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管理者所拥有的知识不论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经验,都是过去的、死的东西,管理者必须从中提取规律并在新鲜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和修正。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使管理复杂化,而信息化和网络化刚削弱了管理的空间性而强化了管理的时间性,倘若管理者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知识,则只有被淘汰。徒有工作的热情往往也只能适得其反。

作为对上述分析的补充,亦可按情商(EO)/智商(IQ)的划分标准来看21世纪对管理人才的要求。

到21世纪,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管理人才逻辑记忆、计算能力的要求可能会有所降低,而对管理人才情商要求可能会迅速升高。管理人才面对挫折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的能力,顿悟式的思维爆发和创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发现问题的洞察能力,感受变化的敏感能力等非传统智力能力将得到培养和激发,21世纪的社会也许更需要这样的管理人才。

四、新形势对管理及管理研究的要求

新形势下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管理的要求,那么管理研究如何满足发展的需要、甚至超前和指导管理的实践呢?一般很难给出具体而详尽的答案,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管理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研究哲学上的“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

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管理世界,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针对某种现象研究一种管理技术或者是研究解决某个具体的管理问题,有效和创造性的管理研究必须面对实际现象和问题,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也是由其所处的地位(描述和分析各种各样的管理现象,研究和解决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所决定的。

另外,由于管理问题还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所以,管理研究不能脱离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就问题讨论问题,而必须紧紧地将问题与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和分析。否则,得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在中国难以有效使用的原因。

2.研究境界上应追求“在所研究问题的环境下最满意地解决问题”

由管理研究的问题导向和环境依赖性,可以明确推得:管理研究的最高境界是在所研究问题的环境下最满意地解决问题。

3.研究对象上要善于观察和预知新现象、新问题

要迎接未来并对管理实践进行指导,除了解决面临的许多管理问题之外,还要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速度快、变化多、复杂程度高等状况,磨炼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以发现新问题、预料新现象,从而使管理研究真正解决问题和起到超前指导作用。

4.研究思想上要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导致的跨国、跨文化、跨制度、跨民族的合作与竞争必然导致管理现象和问题的跨文化、跨制度特色,管理研究在这种新形势和挑战面前唯一的抉择是提高自己的对不同制度、民族、文化传统等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从更宽的视野观察、分析和研究管理现象和问题。

5.研究队伍上要善于跨国、跨专业、跨实践的合作

对不同文化和制度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有意义和高质量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者善于寻找同研究问题有关的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甚至对研究问题有深入理解的实践家进行愉快的合作。

6.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相互印证

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管理问题与环境的紧密依存性,管理研究的正确性难以象自然科学那样准确论证。所以管理研究要善于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印证。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论证研究(Positi-ve Res.)、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

7.研究结果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目的不只是对管理现象进行描述和阐释,更重要的是对管理现象有预见性,对管理问题的解决有指导作用或提供操作过程、方法和技术等。不管研究结果是思想、观念,还是理论、方法,或者是操作规程和技术,都要重视其结果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本研究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批准号79525001)

标签:;  ;  ;  ;  ;  ;  ;  ;  ;  ;  

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