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赵东雅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赵东雅

天津市大清河管理处 300270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项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在水利防汛抗旱工作中,可以开展信息化管理,加强收集、传输、分析数据信息,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部署,有效提升当地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掌握水利信息,从而制约洪涝旱灾造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将针对水利信息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防汛抗旱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以及干旱灾害,人民群众的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害。因此,水旱灾害的应对部门水利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依靠信息技术有效地采集、收集、传输以及分析信息,在这些可靠信息的支持下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应对洪水以及干旱灾害的能力,但由于各地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再加上数字化信息的覆盖面不够,从而使得防汛抗旱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1水文信息化技术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水文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的手段。当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项目中都开始采用信息化技术,其中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在水利防汛抗旱工作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在水文管理中应用这些信息技术,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尤其是现如今面对不断恶化的气候天剑,水文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社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水文气象的影响,所以,如何做好相关工作至关重要。GPS是现代水利工程中一项较为先进的技术,她可以通过电磁波信号对水利项目进行测定,有着高精度、高效率等优势。水利工程项目中各个测站有着较大的高差,确定气象参数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有的GPS控制网数据处理在高程精度上有着特别的要求,那么就要进行气象参数改正。我国各个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水利工程部门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水文的检测,防洪防汛部门可以通过分析和研究水平确定水文状况,从而避免周围地区的人民遭受洪涝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水利信息化建设中,通过水文监测能够有得到相关数据,依次为基础进行合理地调度,尽量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防洪抗旱中信息化技术应用

2.1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在水利防汛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逐步建设其水雨情报系统,且各个地区都建设其庞大的由末端传感器所组成的水雨情观测体系。其中主要是由雨量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含沙量传感器、温度传达室感器等内容构成末端传感器。并且从地理分布来看,该类传感器均具有位置偏远、位置分散、涵盖面积大、数量多等特点,而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就能够有效将该类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各级防汛预报、监控以及决策机构当中。此外,当前我国传感器的组网方式主要有GPRS、卫星以及短波这三大类。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是GPRS组网方式。传感器能够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通过自动或人工生产的方式来形成各种决策以及汛情图表,并通过国家互联网进行传输,以对水利防汛工作起到指导的作用。

2.2信息数据库

数据信息库的应用,可以对有关水利信息的原始数据分析处理,便于输出,有利于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大数据时代,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因此水文数据库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数据库已经成为信息化资源的重点,一方面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为防汛工作提供原始数据,水利部门和相关人员需要仔细收集各种水利信息并整合,对于不同的信息要分类并且归档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特点,依据搜素条件快速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另外一方面信息数据库可以为使用者实现数据浏览、发布、打印等功能,通过水文监控提供实时的数据,如降雨量、流入量等,直接存入数据库中,简单明了,做成相应的图形便于分析当前,预测未来,为防汛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2.3统筹信息化建设与设计的各个项目

通过统筹信息化建设和设计,能够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避免分化各个条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统筹信息化建设全面和谐地开展防汛抗旱指挥工作,统筹安排好水利应用系统、信息网络以及信息采集等。

2.4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在水利防汛中的应用

会商信息集成是利用超文本系统以音频、视频以及图像等方式来呈现出数据信息。通常情况下其具有便捷性、分布性、交互性、动态性等优点。在水利防汛中应用视频会商系统主要是通过高速宽带网络来进行异地视频,并通过音频、图片以及文字等方式传递各个区域的防汛节点信息与工作,从而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视频会商实现异地可视交流、讨论以及会议,从而大大节省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在水利防汛工作中推广与应用视频会商系统,不但能够提高防汛工作决策的效率,而且还能给防汛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检测、洪水调度以及抗险减灾的高效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2.5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卫星定位系统应运而生。在发生水灾情况,第一要做的就是定位灾情的位置,及时抢救受灾的人民群众和财产。将RS、GIS和GPS技术有效结合,对于确定灾区的准确位置意义重大,可以及时通知相关负责人险情信息,及时部署防洪工作,提高抢险效率。

2.6建立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2.6.1信息采集系统

采集层次是各类防汛抗旱信息采集系统的有机集成。防汛抗旱信息一般划分为水情、工情、雨情和灾情等。信息采集系统基本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测站(点)、测报通信网及分中心。

2.6.2数据汇集平台

数据汇集平台包括水雨情、工情和灾情数据汇集,并实现基于数据分布协议的数据管理,重点是保障数据的一致性,在各联网单位之间,实现实时信息的相互交换,从而得到实现资料共享的目的。

2.6.3水利数据中心

在防汛决策中需要应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受到地域、气象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场所很难集中。在完成一次决策后,决策人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然后提供给其他成员作为参考。防汛决策需要由诸多专业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所以这就需要加强决策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此,建立水利数据中心非常重要。通过水利数据平台,决策人员能够共享数据信息,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同针对某个问题开展决策的制定和研究;通过共同协商制定更加合理的防汛抗旱方案,提高决策的可行性。汛期期间共享防汛的技术知识,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防汛的工作效率。

2.6.4资金配置

对于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我国一直十分的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加大,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强化防洪抗旱物资的储备。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发生险情时必须要立即就位开展救援,避免因救援不当而带来更大的损失。

结语

防洪抗旱工作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来政府也始终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并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在防洪抗旱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严格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升防洪抗旱工作水平,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得防洪抗旱工作更好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损失,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仕尧.信息化水利信息化与防汛抗旱信息化断想[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11):1-2.

[2]杨建.信息化技术在防汛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陈光磊,姚朋.水利信息化在防洪抗旱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05):199-199.

论文作者:赵东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赵东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