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务派遣向业务外包转型的思考论文_龚艳华

企业劳务派遣向业务外包转型的思考论文_龚艳华

锦西石化公司人事劳资处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1

摘要:业务外包在提升核心竞争力、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向业务外包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转型中企业需面临的隐形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并对具体的防范措施和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以期帮助企业改革传统的劳务用工模式,创建灵活的用工管理机制,不断满足企业经营发展需要。

关键词:企业;劳务派遣;业务外包转型

1劳务派遣的定义

劳务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根据用工单位的要求,与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将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派往用工单位,受派劳动者在用工单位的指挥和管理下提供劳动,派遣单位从用工单位处获取派遣费,并向受派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态。“雇佣”和“使用”的分离是劳务派遣最主要的特征。与传统的劳动用工形式相比,劳务派遣是一种非典型的用工形式。劳务派遣涉及三方主体,分别是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者的法律关系为: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基于劳动合同而形成的雇佣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是基于劳务派遣协议所形成的劳务上的合作关系;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并没有雇佣关系,双方之间是基于劳务派遣所形成的劳务关系。

2劳务派遣用工现状及存在问题

基于某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受人员编制和工资总额的影响,其劳务派遣用工主要用于技能和后勤保障类岗位。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劳动合同法》以来,该单位的劳务派遣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有效缓解了人员紧张的局面,有效降低了用人成本。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的劳动合同法下,“三性”岗位如何确定;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劳务派遣岗位招聘条件,需要编制岗位说明书;劳务派遣岗位处于“一岗一请”的状态,缺乏系统性的考虑;部分岗位存在人员臃肿现象,人员退出渠道不通畅;在部分福利方面有别于编制内人员,劳务派遣员工的归属感有待提升;怎样正确处理用人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等。

3业务外包

3.1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内部非核心和非关键的业务或者职

能交由其他企业完成,使自身更专注于核心业务,达到企业不断控制和降低运营成本,充分整合和利用外部资源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的目标。其实质就是生产进一步细化分工,达到发包方和外包方双方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3.2业务外包的优势

3.2.1降低和控制企业经营成本

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人力、设备、场地等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将一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外包方在单一外包业务的专业化和规模生产上更具竞争优势,能够帮助企业降低营运成本,增强资源利用率、产品或服务质量,最终使双方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3.2.2降低和分担企业用工风险

制造型企业受生产间歇期因素影响,阶段性需要使用大量的临时性和辅助性用工,是企业重要的风险控制点。通过向业务外包转型,外包方将分担企业的用工风险,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进一步严控人员入口等方式,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不断适应内外部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4企业劳务转外包面临的风险分析

4.1“假业务外包、真劳务派遣”的用工风险

企业大部分业务使用单位在将劳务派遣转为工序外包后,继续沿用原劳务派遣管理方式,混岗使用工序外包作业人员,直接参与对作业人员的指挥和管理。按照《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以外包等名义,按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使用劳动者的,需按照劳务派遣处理。”由此,企业工序外包有被劳动监察部门判定为“假业务外包、真劳务派遣”的用工风险。

4.2业务外包成本控制体系不完善的风险

目前,企业亟待建立健全完善的业务外包成本测算和价格管理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成本控制观念和模式过于陈旧,在成本核算实践中,现行做法是延续使用外包前的劳务派遣人工费用进行核算的方式,较为粗放,不利于企业长期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4.3外包方的选用和甄别的风险

目前,企业已建立了合格的供应商目录,但管理制度中对合格供应商的门槛设置标准偏低,致使评价指标相对单一,造成实际业务承揽中,外包方在劳动者技能培养、资金保障、管理水平等方面良莠不齐。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使用的人员频繁变化、劳动效率偏低,甚至可能有因恶意低价中标却无法完成正常履行合同的情况。

4.4质量和安全管控风险增加

劳务派遣人员在被派遣至用工单位,在此期间,派遣人员按照企业内部安全、质量管理规定由用工单位进行直接管理。而转化为业务外包后,安全、质量则应由外包方自行管控。故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受外包方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标准不一致、管理人员素质和劳动者技能水平偏低等因素影响,相对以往的派遣管理,企业在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等管控方面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5具体措施

5.1对企业劳务用工现状进行调查

由企业生产、物资、人力、技术等多部门联合,系统策划劳务派遣转型业务外包事宜的推进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梳理和掌握各单位用工的历史情况,对比各用工模式的风险,合理设定工序业务向外包模式转型的基本方向。

5.2界定工序转包的范围边界

为保证企业核心技术质量控制能力,企业技术部门在外包前应明确界定核心业务范围。结合精益生产,以工区、工位为基础,对外包工序进行全面排查和梳理,合理的切分,确保业务外包只在非核心和非关键业务上实施。

5.3清理混岗作业人员

由人力资源部门对劳务用工现状进行调查,对混岗工序进行识别,采取用工调整置换(即劳务用工调整到一般工序、辅助性岗位,正式员工调整到关键特殊工序、主营业务岗位)、业务外包、严控入口等方式,剔除混岗作业人员。

5.4核定基本用工量

根据生产任务需求,基层用工单位通过劳动能力平衡,识别人员能力缺口,折算出需要外包的工序,使工序人员、工作量、工时定额相匹配。并将拟定外包工序的生产计划、工艺要求、设备和人员能力等情况分析材料提报相关业务部门,对是否外包进行专业判定。最终通过业务外包的用工形式控制和降低企业用工数量,进一步放开人员出口,优化企业冗员结构。

5.5测算业务外包实施单价

为合理控制外包成本:一是需要在企业层面建立完善外包工序成本的价格管理工作。坚持定额成本控制方式,加强价格预算管理,合理确定标准工时,同时考虑内外部因素,并以市场价格为参考,综合设定外包价格;二是加强对外包费用预算、计算分析和监督,对外包费用进行深入评估及复核,并进行动态监控,逐步实现全过程的外包成本控制。

5.6谨慎选择承包单位

首先根据企业自身需要,确定选择外包方的评价准则和标准,对外包方所提供的资质材料进行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初审,对承包单位进行质量、技术、人员等方面保证能力评估及资质评定;其次是业务外包要采用优胜劣汰的招标模式,形成竞价优势,最终选择出最优质的外包方,建立比较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实现战略发展上的合作共赢。

结论

劳务派遣用工既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同时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用工单位要辩证地看待劳务派遣,既要充分利用劳务派遣的优势,又要正视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确保单位和谐、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刚.船舶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广船科技,2014(03)

[2]张凤婷.企业劳务外包的若干问题[J].中国律师,2018,(10):77-79.

论文作者:龚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企业劳务派遣向业务外包转型的思考论文_龚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