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原因分析_农民论文

广东农民收入增速趋缓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农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纵观改革开放后的2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大体上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历时7年(1978—1984年);缓慢增长阶段,历时6年(1985—1990年);反弹回升阶段,历时6年(1991—1996年);增速趋缓阶段,从1997年开始至现在。

广东农民收入增长变动趋势与全国大体吻合。从第四阶段即“增速趋缓”阶段看,广东农民收入增长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放缓,二是收入增长回落的幅度比全国大。为此,本文运用统计调查资料,对近5年广东农民收入增速趋缓问题进行动态分析和比较分析,并围绕农民增收问题谈几点建议。

一、农民收入增长及结构变化的特点

(一)农民收入增长变化的动态评述

2001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3769.79元,与1978年相比,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2%(实际增长是指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民收入增长阶段性变动情况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

1.“快速增长”阶段时间比全国长3年。按上述划分全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四个阶段,广东农民收入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是:快速增长阶段为11.5%,缓慢增长阶段为6.9%,反弹回升阶段为7.3%,增速趋缓阶段为3.8%。结果表明,“缓慢增长”阶段广东农民收入增长并不缓慢,主要原因是快速增长阶段广东从1978年一直延长至1987年,历时10年,比全国长3年。而缓慢增长阶段广东实际上只有3年(1988—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2.1%),比全国短3年。这说明,在改革开放的头10年,广东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曾有过一段时间较长增长较快的历史。1987年,广东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超过江苏省,在全国排位由1986年的第六位跃居为第五位(前四名是: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

2.“反弹回升”阶段收入增幅比全国大。1991年,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治理整顿后再现生机,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反弹回升,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2%,而广东农民收入则增长9.4%。1992年春小平南巡讲话后,全省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加上国家又两次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除1994年(因严重水灾的影响)实际收入增长3.8%外,其余5年增幅均超过6%,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由于收入增长快,1993年广东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超过天津市,在全国排位由1987—1992年的第五位跃居为第四位。

3.“增速趋缓”阶段的收入增长率低于全国。我国农民收入从1997年起进入增速趋缓阶段,1997—2001年广东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4.2%、3.4%、6.2%、0.9%和3.5%,除1999年高于全国外,其余4年均低于全国。这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3.8%,比全国低0.2个百分点。与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比较,不但低于上海、北京两市,也低于浙江、江苏两省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由于收入增长较慢,2001年广东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同时被天津市和江苏省超过,在全国排位由1993—2000年的第四位下降为第六位。

4.“增速趋缓”期将会延长至2002年。从1997年算起,广东与全国一样,农民收入低速增长已历时5年。根据广东2002年上半年全省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计全年农民收入还难以摆脱低速增长的态势。

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广东农民现金收入187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受去冬今春严重干旱带来的滞后损失和农产品价格走低的影响,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农业收入下降;二是第二季度收入增幅低于第一季度。下半年的收入前景也不容乐观,尽管荔枝、龙眼丰产,对农民增收有利,但农产品价格走低的格局还难以扭转。因此,若下半年没有重大的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出台,2002年广东农民收入不会有明显的增长,“增速趋缓”阶段仍将继续延长。

(二)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比较分析

进入“增速趋缓”阶段,广东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三个特点:

1.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农业收入的主体地位下降。5年来,广东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工资性收入(包括在本地企业就业收入和外出务工女入)稳定增加。2001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527.17元,比1996年增长85.8%,所占比重由25.8%上升为40.5%;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1391.59元,比1996年减少5.8%,所占比重由46.4%下降为36.9%;其他收入(包括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851.03元,比1996年减少3.8%,所占比重由27.8%下降为22.6%。

2001年全省由于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优质高效的农产品产量增加,以及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农户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在1998—2000年连续3年负增长的情况下增长0.5%(1998年—5.9%,1999年—1.4%,2000年—6.8%)。由于农业收入增长不多,所占比重继续呈下降趋势。而工资性收入比重则逐年上升,到2001年首次超过农业收入的比重,成为农民收入来源的主体。

2.种植业和牧业收入比重下降,林业和渔业收入比重上升。近几年来,广东农业稳步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除粮食、糖料减少外,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受农产品价格下降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农业收入结构发生变化。2001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中:种植业收入为856.02元,比1996年减少11.2%,所占比重由65.3%下降为61.5%。牧业收入270元,减少7.7%,所占比重由19.8%下降为19.4%。林业收入为30.85元,增长91.1%,所占比重由1.1%上升为2.2%。渔业收入164.77元,增长24.9%,所占比重由8.9%上升为11.8%。

3.现金纯收入比重上升,实物纯收入比重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日益货币化。2001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现金纯收入3083.72元,比1996年增长20.6%,所占比重由80.3%上升为81.8%。实物纯收入686.07元,比1996年减少2.3%,所占比重由19.7%下降为18.2%。

二、收入增速趋缓的原因及比较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变动,受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综合影响。下面,主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原因,并通过与浙江、江苏两省进行比较,分析广东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差异与特点。

(一)农民收入增速趋缓的原因

1.宏观经济环境偏冷,农产品价格连年低迷。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1997—2001年广东的国民经济增长放缓。在这5年中,全省GDP平均每年增长9.7%,比1992—1996年的平均增速回落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产品供给由短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国内需求不足,农产品价格连年走低。据物价调查,1997—2001年,广东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连年下降,分别为96.0%、92.2%、93.8%、97.9%、95.4%。5年间,农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下降了22.4%,其中稻谷收购价格总指数下降了32%。

农产品价格为什么连年走低?原因是1978年以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政府多次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两次经济过热的推动,目前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由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转变为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的形成,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价格逐步由高位回落。近5年来,农产品价格变动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负值,这是近几年农业增产不增收的主要原因。以稻谷生产为例,1997—2001年因稻谷价格下降,使农民人均减收90元,对同期纯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4%。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部分地抵消了价格下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1997—2001年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4.5%,-13.3%、-1%、-10%、2.2%。2001年之所以有小幅增长,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地区的蔬菜、生猪等农产品价格略有回升,二是珠江三角洲农民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农业经营大户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增长。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因为在增长的背后,占54%的农户出售农产品现金收入是减少的。农业减收的农户,其主要特征是地处边远地区、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务农劳动力年龄较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等。沿海地区的一些农户农业减收,主要是因为受水灾的影响。

2.农业劳动力隐性失业严重,就业非农化程度不高。2001年广东农村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15:85,而劳动力相应的就业比例为54.8:45.2,农村内部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值高达39.8个百分点。从就业和收入的角度看,2001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占54.8%,明显高于农业收入占36.9%的比重。这表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经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分析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可以证明这一结论。1992—1995年,广东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也较快,农民人均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28.4%。从1996年开始,由于GDP增长明显放缓,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也放慢。受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影响,1997年转移速度出现回升,但终因城市就业压力增大,转移速度受到遏制,人均工资性劳动报酬收入增长放慢,1997—2001年平均增幅回落为13.2%。

3.国民收入分配偏重城市,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整体经济水平迅速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政府对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存在着偏重城市的倾向并没有什么改变。从近5年来看,同样处在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销路不畅的大环境下,国家出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考虑,于1997年和1999年给城市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增加了工资,2001年又两次提高了公务员的工资,城镇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而农民直接从国家财政得到的收入则增加不多。从生产领域看,为了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降低粮食收购部门的亏损,省政府于1998年调低了合同收购粮食保护价,1999年出台了“从2000年起三级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的政策,但由于没有新的补贴政策跟上,农民出售粮食收入减少。而省财政支出中对农业的投入偏少,比重下降,2001年下降为5.2%。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农民收入来源仍比较单一。在村级集体经济比较雄厚的珠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区一些城市郊区,农民有“两多一少”即:就业机会多,从集体得到的分配收入多,上交税费少。而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地方,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农产品价格低迷对这部分农户的影响最大,人均收入水平较低。那些没有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更低。在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2001年完全没有村级集体分配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的农户占10%,全年人均纯收入为2825元,其中来自农林牧渔业的收入所占比重高达67%。其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全省农民低25%,只为珠江三角洲农民的一半。

(二)广东与浙江、江苏比较分析

2001年比上年,广东省GDP增长9.5%,浙江省增长10.5%,江苏省增长10.2%。按人均计算,广东省人均GDP为13612元,低于浙江省的14550元,高于江苏省的12925元。从农民收入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三省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1.农民收入水平及来源的差异。2001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浙江省农民低17.7%,比江苏省农民低0.4%(见表1)。

表1:2001年三省农民收入情况(元)

表2:2001年三省农业及劳动力结构情况(%)

指标广东省浙江省 江苏省

1.GDP中第一产业比重 9.5

10.3

11.4

2.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8.6

33.8

41.8

3.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 3.91.94.9

比较表明,广东农民收入与浙江、江苏两省比较主要差异有3点:(1)广东农民收入增长较慢,2001年比上年,广东省农民收入实际增长3.5%,浙江省农民增长6.9%,江苏省农民增长4.0%。从整个“增速趋缓”阶段看,广东农民的收入增长也较慢。(2)广东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较低,比浙江省农民少700元,低31.4%;比江苏省农民少293元,低16.1%。(3)广东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较高,2001年广东为51.6%,浙江省为43.6%,江苏省为47.1%。

2.农业劳动力就业情况的差异。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密切相关。

根据表2资料计算2001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值,广东省为29.1,浙江省为23.5,江苏省为30.4。在我国现阶段,农业的结构偏差值越小,说明农业劳动力转移得越充分,农业劳动生产率会较高,相应地农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从整体看,浙江省的非农产业区域发展比广东均衡,劳动力资源配置比广东省合理。比较的结果是:浙江省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值比广东省低5.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浙江省农业劳动力转移得比较充分,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已转向二、三产业,这是浙江省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较高,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农民想务工要转向珠江三角洲。据多年的调查资料观察,转向珠江三角洲务工的人数约占85%,这就是广东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比较高的主要原因。而广东省与江苏省的农业结构偏差值差异不大,农民收入水平差异也不大。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WTO农业国内支持的各项政策,增加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的农业,走提价增收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广东的蔬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还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成本较高,也缺乏竞争力。在价格走低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难以增产增收。

降低成本并非易事。参照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当本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只能由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广东经济实力较强,有经济能力对农业进行财政支持。现在的问题不是政府拿钱支持农业担心违反WTO的规则,而是我们在考虑使用财政资源时,能否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使财政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更为合理一些。因此,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低迷的难题,需要政府在WTO的规则下,加强对农业支持和保护:(1)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2)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价格补贴转向直接收入补贴。(3)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4)要合理运用“黄箱”政策,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

2.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切实搞活农产品流通

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调特、调高、调长。调特,加快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把传统的大路货调整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调高,加快农业技术创新,把经营效益低的农产品调整为效益高的农产品。调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只有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快信息化进程,农业才能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但结构调整了不等于收入到手,摆在农民面前更大的一道难题是:卖难。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放活”与搞活结合起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和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想办法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3.有效地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农业人口转移的步伐

多年来,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自发外出为主,政府部门组织得不够。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广东农民外出务工方式由政府(单位)组织的只占2.9%,由亲友和老乡介绍的占34.0%;自发外出的高达63.1%。加入WTO后,企业对就业者的素质要求肯定会提高,这将会使农民自发外出找工的难度增大,需要各级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根据结构偏差方法测算,目前全省滞留在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达450多万人。从每年上千万的人粤劳务大军看,广东的就业空间是很大的,当务之急要做好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本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近几年广东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对全年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增加劳务输出这一条做好了,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就有了较大的把握。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快优化城乡人口结构的步伐,降低因农业人口过多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压力。

标签:;  ;  ;  ;  ;  

广东省农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原因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