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血液净化室 湖南湘潭 411100
摘要:目的对膜性肾病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将本院接收的膜性肾病患者4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完成平均分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则接受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方案,对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是80%,观察组是90%,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5%,同对照组的30%相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与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更低,在临床中值得不断采纳和推广。
关键词:激素;吗替麦考酚酯;膜性肾病
临床上,导致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是膜性肾病,该病发病年龄集中在40-50岁之间,而且男性患者患病人数较女性更多,此类疾病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堆积[1],与此同时,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引起的。现阶段,主要采用环孢素、环磷酰胺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的,但是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吗替麦考酚酯属于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其可以使B淋巴细胞嘌呤以及T淋巴细胞嘌呤得到有效抑制,进而避免了从头合成[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接收的膜性肾病患者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本次4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接收的膜性肾病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平均范围两组,分别是20例,对照组中,有11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及最小值分别是55岁和22岁,均值(39.56±3.85)岁;观察组中,有10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年龄最大和最小值分别是55岁和22岁,均值(39.32±3.52)岁,组间基础资料差异较小,统计学无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经过肾脏穿刺病理学检查之后被明确诊断为膜性肾病患者;②均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③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②存在肾、心脏及肝功能障碍患者;③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乙型病毒肝炎以及糖尿病等患者;④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⑤中途选择退出患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该组患者接受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方案,吗替麦考酚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083;生产厂家: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每次1g,每日2次,以患者尿蛋白状况为依据,对药物服用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并注意保持;激素药物为强的松,初始服用剂量为每天60mg,早起服用2/3,下午服用其余的1/3,经过8周治疗或者经过检查之后,尿蛋白转阴超过2周后,逐渐减少药物服用剂量,平均2周减少目前服用剂量的10%,一直减少到每日15mg后,维持服用剂量。
1.2.2 对照组
该组患者接受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激素治疗与对照组相同,环磷酰胺,静脉滴注,每次1g,两组接受为期6个月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与此同时,将具体数值记录完整。疗效判定:①停止药物治疗后,经过检查,患者肾功能以及血清白蛋白均呈正常,尿蛋白每日低于0.3g则表示显效;②结束治疗后,患者白蛋白每升超过30g,尿蛋白减少在50%以上表示有效;③结束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未恢复正常,尿蛋白未改善表示无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的分析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计数资料,前者检验值为t,后者则为x2,组间比较经P值判,P<0.05则表示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0%,同对照组的80%相比,未见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表[n(%)]
3 讨论
膜性肾病是引发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此类疾病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包括高脂血症、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以及低蛋白血症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环磷酰胺、环孢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但是在治疗效果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类药物,其初始用于治疗器官移植抗排斥。近些年来,逐渐向非移植领域发展,包括慢性肾炎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吗替麦考酚酯药物作用原理:经过口服之后,在人体内部通过分解转变为活性麦考酚酸,其可以与人体内部嘌呤形成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阻断淋巴细胞内部鸟嘌呤核苷酸,实现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减少抗体的生成。据有关资料显示,吗替麦考酚酯可对体外培育的人系膜细胞进行有效抑制[3]。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是80%,观察组是90%,观察组与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是30%,观察组是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由此可见,两组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但是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总而言之,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与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膜性肾病均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领域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邓武成. 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A02):119-120.
[2]王丽红,陈彤,李薇,等.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血管炎性IgA肾病患者的效果及对24h尿蛋白、血肌酐等的影响[J]. 疑难病杂志,2016,15(11):1143-1146.
[3]张丹.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医药前沿,2017,7(5):229-230.
论文作者:肖芸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9
标签:患者论文; 激素论文; 肾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对照组论文; 淋巴细胞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