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时代的呼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学历史教学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道德素养及在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内涵
道德素养是人在道德认识及其行为习惯方面内化的、较稳固的品质或特性,它在人的素质结构体系中具有支配或主导作用,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在历史教学中培养道德素养,就是要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道德教育的资源,通过非灌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被教育者,使被教育者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一种教育教学策略。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代的呼声。
虽然我们省从2007年起就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大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学校主要还 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高分低能的,四肢不勤的,五谷不分的,如今独生子女多,大多聪明伶俐,但自私、孤独、从小娇生惯养,脾气急躁,耐挫能力弱,还有学生长期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等等,社会上物欲横流,盲目吃喝攀比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素养缺失很多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在当下育人方面则偏差了许多:比如: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北大学生杀母案,校园暴力等等,都说明人的道德素养需要提高。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以说国人的道德素养关乎国家的兴衰,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16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不仅是对学生,而且对国人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9月4日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峰会的主题: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习主席的讲话引经据典,将一个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以及开幕式的节目等都让我们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历史作为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学生实施道德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历史教者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新课标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立德树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所以,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学生适应阶段性转折的需要。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折,更好地完成中学期间的发展任务。从小学到中学的转折,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将经受多方面的新考验。它既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的机遇。然而,由于当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体特点及其经历的原因,近年来中学生在这一转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学生教育任务的完成及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中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向品学兼优靠近。
(2)对于中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及其哲理,尽快促进自身价值观念的完善。随着学生日渐成长,他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并引发有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相应思索。通过历史课程上的积极引导,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从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具体问题出发,进而透过具体现象探讨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哲理问题,将有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从而为自己的成才拨正航向。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强化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既是时代的呼声,又是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同时符合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道德教育的资源,通过非灌输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使其具备良好道德素养,成为合格的公民。
论文作者:曾龙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道德论文; 历史论文; 少年论文; 教学中论文; 标的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