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基本能力和素养,引领高考内容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能力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6年高考全国共有9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套。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主动适应使用全国卷省份的调整,严控试题质量,合理控制难度,实现平稳过渡。 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教育部的2016年工作重点中也把“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列为重点工作。发挥好、利用好“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仅是高考命题总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考语文学科命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在高考的考试科目中,语文是综合性强、关注度高、影响面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2016年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材料的细致甄选、试题设计的明确指向、答案构拟和评分标准细化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引导考生在展示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并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题“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直接聚焦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试题要求考生通过比较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三条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语文素养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又是与考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该作文题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以热爱之情感受语文之美,以敬惜之心对待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以使命之责认识语文之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全国Ⅰ、Ⅱ、Ⅲ卷的文言文阅读题,强调古为今用,注意挖掘传统作品的当代价值。全国Ⅰ卷中“曾公亮的为百姓兴利除弊”,全国Ⅱ卷中“陈登云的不畏权贵一身正气”,全国Ⅲ卷中“傅珪的守正不阿清廉为官”,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为今天的反腐倡廉、从严治党带来深刻启迪。全国3套卷的古代诗歌试题分别选取唐代李白的《金陵望汉江》、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和宋代曹翰的《内宴奉诏作》,3首诗歌通过中国古代文人武将对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情感的抒发,体现出爱国主义的传承性和深厚的民族心理底蕴。 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一代通儒顾炎武”最后一道试题谈到,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考生就此谈自己的看法。这一问题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奋斗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节选自裘山山的小说《琴声何来》,小说中大龄单身的心理学女博士吴秋明,不仅给儿童村的孩子们送去生活用品,更用自己的怀抱去温暖他们。这种无私而又细腻的爱不仅打动了小说中的马骁驭,更传递出文明、和谐、友善的价值观念。 二、精选试题材料,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台阶。为全方位地体现我国社会的新发展,秉承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的重要命题原则,高考语文试题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激发考生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 全国Ⅲ卷作文题以“小羽的创业故事”为材料,引出青年技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等话题,考查考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也从侧面体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小羽的梦想是她个人的梦想,但为个人梦想提供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蓬勃生长空间的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北京卷阅读试题所选材料概述了我国近十年深海潜水器发展的基本情况,“蛟龙号”逐步潜入深海、深渊并突破世界深潜纪录的过程及“彩虹鱼号”开始试潜并计划下潜万米深渊的宏大图景,展现了我国近年在海洋研究、生态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出我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坚实步伐。全国Ⅰ卷的文学阅读试题选取作家李锐的小说《锄》,呈现了吕梁山区一角的农村在城镇化、工业化洪流中的一幕现实。通过农民六安爷以锄地为“过瘾”的情节设置以及对劳作的深情描绘,传达出乡土社会对绿色发展的渴望,发人深思。上海卷文学阅读试题选取的《湖殇》一文,一改通常山水散文的单一抒情笔调,通过描绘艾比湖30年间的急剧变化,直抒胸臆地写出了对湖泊之“殇”的悲恸,对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这一严峻现实进行了反思。无论是《锄》还是《湖殇》,都不仅反映了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心理诉求。 三、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在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落实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突出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方面,试题材料广泛选取多种体裁的文本,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传记、科普作品、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多种文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如文字、思维导图、表格等;材料之间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体现了大数据、自媒体时代的阅读特征;试题的设问侧重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在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方面,既有对字、词、句、篇等综合语言技能的考查,也有展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材料作文试题。 全国Ⅰ卷的第17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思维导图(见图1),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江苏卷第3题给出4项引用诗词的语句,要求找出引用不符合语境的一项,第4题要求判断给文章集子的命名是否恰当。山东卷第18题要求删掉通知中冗余的词语并找出不得体的词语。这些试题都与学生语言表达运用的实际紧密结合,非常有新意。考核基本能力和素养引导高考内容改革_高考论文
考核基本能力和素养引导高考内容改革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