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意蕴
李小园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 衢州 324000)
【摘 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是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秉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使命担当的当代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的继承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创新意蕴。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思想体系鲜明的时代特色的集中体现。这一卓越的倡议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回答了怎样推动世界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演进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从理念到战略构想、从双边到多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渐成为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性难题,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遵循。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一,这一思想博大精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为全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和解放,包括作为个体的人和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都和“共同体”密切相关,密不可分。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阐释“共同体”,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其全面发展的手段,或者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自由。[1]所以,只有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实现个体的人和全人类的彻底自由和解放。
需要强调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当然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但是又大大超越了利益共同体。因为一般的利益可以进行交换、选择、取舍,行为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如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战略利益等)进行取舍、交换,这决定了一般的利益共同体往往存在着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所谓共同命运远非那些可以进行交换选择、取舍的一般共同利益所能涵盖,而往往涉及那些不可交换的共同特殊利益。比如核灾难、全球性气候变暖很可能使人类遭遇难以承受的灭顶之灾等等。在这样的不可交换的共同特殊利益面前,人类面临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是欲存俱存、欲亡俱亡的现实可能性,命运与共的利益主体就需结成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将这种命运共同体形象地称之为“大家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这是未来理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既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那么为什么是由中国来首先提出这一思想呢?这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使命和情怀的担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使命感,他曾经提出了防止被开除球籍危险的那段著名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3]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抱着强烈的“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使命担当,才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关注到世界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才会更有意愿、更有能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中国智慧,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诗歌作为一种话语方式,以其特殊的韵律和节奏临摹社会和现实、仿拟自然和世界等具体事物,除此之外,更注重借助韵律和节奏映射诗人的独特感受和对客观世界抽象事物的认知和诠释。[8]诗歌是带有音乐性的思想。[9]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注重韵律和节奏感的体裁,所以,构成诗歌的语言成分不仅要有助于表达出诗歌的意义和内涵,而且要使读者感到琅琅上口。诗人通常会借助于具有韵律性的语言词汇,或直抒胸臆或间接委婉地抒发内心的情感,使得诗歌不仅外在形式美观,而且内在表达情感丰富。因此,读者通过朗读诗歌可以跟诗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含义就是基于国际分工和市场经济的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放与链接。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在有力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全球化红利分享程度不均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以及西方发达国家自身制度、文化缺陷而出现的市场失灵、治理失序等丛生乱象。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集团,则以“逆全球化”的姿态迎合和利用民粹风潮转嫁国内社会矛盾,采取损人不利己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取向,推行零和博弈、冷战对抗的处事方式。这又使当今世界面临着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这三大赤字所带来的诸多全球性难题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供了这样一种价值导向:既要继续保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又要消除资本任性带来的负面效应;既要积极融入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又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秩序的改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转变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8.2 食品可追溯的特殊要求。食品原料应使用“上海市安全营养食品供应链平台”系统,确保食品原料来源正规,供应商资质齐全、索证索票资料齐全。应规范使用“上海市医院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报送食品追溯等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的预言已经被历史和现实日益证明其科学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就是“世界历史”的时代替代了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时代,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二、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探索创新国际合作机制、合作平台的有效行动载体。“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把中国发展同沿线各国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与世界梦衔接起来,建设互利合作网络和多元合作平台,推动参与各国联动发展并加深经济融合,在此过程中将形成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将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倡者所发挥的引领作用,不仅在于提出这一构想,倡导其思想理念,更在于不断探索、推动、创新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导向的国际合作机制、合作平台上。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和弊端,面临着不少新的挑战。比如其主导模式主要是由一个或几个西方大国即几个大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未能真正参与制定运行决策、确定运行规则和机制,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更重要的是,经济全球化以来数百年间,长期盛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等,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向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转变,迫切需要创新建设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思路,积淀着丰富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智慧。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下情怀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其重要根源之一,就是“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6]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正在向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转变。用当今的语言来说,就是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这也正是在不到100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能够超越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生产力的深层次原因。全球化的实质要义是世界市场的形成、开放和链接。正是市场的半径扩大,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空间不断拓展,使得社会生产力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极大释放。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理论强调的是人类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性,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强调的是这一过程的今天时段各个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及其应承担的责任。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断,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感言,从构建周边共同体、亚洲共同体直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这种相互依赖及其应承担的责任具体体现在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即在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在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上坚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文化上坚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一切,都彰显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理论一脉相承的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
其次,“和而不同”的合作共赢思想。“和而不同”贯穿于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的整个发展过程。“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阐述,更是把这一思想提升为古代君王治国理政的最高准则。“和而不同”意味着多元、共存,即多样性意义上的平等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秉持了文明多样性的观点。人类文明多姿多彩,犹如百花园中争奇斗艳。每一种文明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应当互相借鉴,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首先,“协和万邦”的和睦相处思想。和平、和谐、和睦的追求始终深深植根于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等理念世代相传,倡导崇王道,反霸道。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复兴迫切需要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发展也能够为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主张在国际交往中秉持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原则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建立超越国家、区域、民族、意识形态的国际关系,各国共同掌握世界的前途命运,处理国际事务。遵循“协和万邦”的中国思想智慧,人类的文明进步就必须超越西方长期盛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思维,彻底摒弃穷兵黩武、强权称霸的生存之策,以及赢家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努力探索合作共赢的发展之道。
第三,“天下为公”的交往准则。《礼记·礼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说。“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追求的就是视天下为一家。正如孔子所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天下为公”的世界就是一个和合天下的世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天下一家、天下为公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积淀。中国传统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为倡导和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营养。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使命,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这既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的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伟大理想的当代化中国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伟大实践者。这两者之间的统一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实际、与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中国化。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和实践,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实际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结晶。
(1)热处理硬化层分析 图2是小吨位铸造引导轮体的热处理要求及剖切块腐蚀形貌,剖切后硬化层深检测结果如下:
我们没有专门安排拍摄的进度,不过,当天的拍摄自然而然地分为了三个阶段。我们请到了两位武术专家作为模特,他们是一对姐弟,Dylan O’Brien 和 Carys O’Brien。在第一、二阶段,我们先在他们热身时为他们拍摄肖像。到了下午,拍摄进入了第三阶段,我们拍摄了他们格斗的镜头。
参考文献:
[1]陈积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N].学习时报,2018-07-02.
[2]闻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学习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8-10-31.
[3][4]习近平.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404.
【DOI】 10.3969/j.issn.1009-2293.2019.03.001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293(2019)03-0005-03
作者简介: 李小园,中共浙江省衢州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朱小宝)
标签: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