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缺失情况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及其对负向购买意愿的影响_手机降价论文

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及其对负向购买意愿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其对论文,意愿论文,损失论文,消费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0)02-0052-09

一、引言

价格促销是指在进行销售活动时,针对某项产品或服务给予较低的价格,或是在相同价格下给予较多的产品或服务(Raghubir和Corfman,1999)[1]。把价格促销作为一种策略来研究极其普遍,对市场人员来说,所有可利用的工具,没有什么比价格这种工具更有力(Grewal和Krishnan,1998)[2]331。价格促销通常只是厂商提供一段时期的短暂性价格行为(Banks和Moorthy,1999)[3],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可能会错过它。然而,零售商往往一味地通过短期的价格促销活动来刺激消费者购买,却忽略了当价格促销结束后,错过价格促销的消费者面对产品恢复原价、不再提供赠品或返券时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行为。为了降低错过价格促销后消费者的负面反应和行为,在价格促销实践中,零售商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如何避免消费者错过价格促销?当消费者错过价格促销,如何进行安抚和补救?

二、相关文献评析

以往有关价格促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价格促销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来展开的。虽然少数学者(Zeelenberg和Van Putten,2005[4];庄翰佳,2006[5];周怡伶,2007[6]1)触及了错过价格促销问题,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一,消费者知道价格促销信息的假设与现实不符。以往研究假定所有的消费者事先知道价格促销信息,这有悖于现实。因为信息具有不对称性和不完备性,其在传递过程中还可能会失真,且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会因人而异,因此消费者在购物前未必准确地知晓价格促销信息。其二,没有区分价格促销类型或幅度,或者可操作性欠佳。有的研究仅以折扣为例,却没有考虑其他价格促销形式;有的研究没有将价格促销幅度划分为不同类型,而只简单地考虑一种打折幅度;还有的研究对价格促销幅度的问项设计则值得商榷,如“你认为促销价格为多少时,才吸引你购买?”,这个问题虽然有利于准确地反映消费者的价格促销认知,但由于过于开放而在实际中难于操作。其三,认知价格不公平很难准确解释消费者的正向行为意愿。前人研究基本上可以被归纳为“错过促销——认知价格不公平——负向行为意愿”的逻辑思路。按照亚当斯的定义,公平是指对某人而言,他所感知的投入与产出之比与别人的投入与产出比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公平与否的比较对象往往是交易的对手或其他参考群体。然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通常是个人内部的比较行为,其购买意愿往往取决于其感知价值(Monroe,1973)[7]。更进一步说,当消费者根据预期性价格判断促销价格时,会感觉到促销的价格比较低,形成“收益”的感觉,因而反应正面;当价格促销撤去时,撤去的促销价格已经进入消费者购买的预期性价格,此时如果面对正常价格,消费者则形成“损失”的感觉,所以不愿意购买。因此,按照“错过价格促销——感知价值损失——负向购买意愿”的逻辑研究错过价格促销可能会更准确地预测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并在某种意义上解释为什么有些消费者虽然觉得交易不公平却仍然想继续购买并最终决定购买,因为这种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与他人比较”所引起的,而相对于自己来说并不觉得有什么损失。

基于上述缺陷,本文将研究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的不同类型和幅度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进而对负向购买意愿的影响。

三、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决策者会将各种可能的决策结果编辑为相对于一个参考点来说的获得或损失,而且当与参考点相比较是损失时的反应要比与参考点相比较是收益时的反应强烈(Kahneman和Tversky,1979)[8]。把该理论应用到消费者对价格促销的反应行为中,当消费者在购买点观测到的实际价格与参考价格不一致时,将影响到其购买意愿,实际价格大于参考价格对消费者形成损失,实际价格小于参考价格形成收益,且损失对消费者引起的反应要大于收益所引起的反应。当价格促销被撤去时,上次的促销价格已经进入消费者下次购买的预期,当再次面对原先价格时,由内部参考价格的显著降低导致消费者对商品实际售价的怀疑不但会降低消费者的期望,还会对交易价值评价造成负面影响,消费者觉得钱花得冤枉,产品物非所值。在反事实思考机制的进一步作用下(利昂·费斯汀格,1957)[9],错过价格促销的消费者可能在主观上认为自己在交易中蒙受了损失而产生挫折感,这种挫折感或其它的负面感受会随着价格促销幅度的增大而增加,并由此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即“吃亏”或“不划算”的感受。为了减轻某种不适的心理状态,人们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甚至是采取行动。如果当认识到目前的认知定向已经是不合适的,就将停止当前的认知定向,而改变一种新的认知定向,这就需要转换任务,使行为系统与环境的新要求很好地协调起来。任务转换是由一种任务转换为另一种任务反应,或由一种反应定向转换为另一种反应定向(Woodward,2003)[10]。因此,错过价格促销的消费者在感知价值损失后可能出现负向购买意愿。

不同形式的价格促销对感知价值的影响存在差异(Munger和Grewal,2001)[11]。折扣幅度则与消费者感知价值存在正向关系,进而影响到购买意愿(Monroe和Krishnan,1985)[12]。价格促销类型和价格促销幅度之间对消费者认知不公平存在交互作用(Hardesty和Bearden,2003)[13]。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类型和促销幅度对感知价值损失可能也会产生这种差异性影响与交互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

图1 研究模型

(二)研究假设

不同价格促销类型对品牌评价、消费者利益、价格认知的影响存在差异(Folkes和Wheat;1995)[14]。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形下,错过直接降价促销的消费者必须支付较高的价格才能买到产品,错过间接降价促销的消费者在实际购买时因为无法得到赠品或返券,所以也会间接感受到货币损失。不过,当零售商采取直接降价促销时,因为消费者会将其内部参考价格向下调整,当促销结束后,消费者面对的购买价格高于其内部参考价格,而感到知觉价格不公平;但间接降价促销结束后,消费者仍是以原价购买产品,由于并未对消费者的内部参与价格造成影响,所以其感知价值损失较低。基于以上分析,有以下假设:

H[,1]: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不同价格促销类型对感知价值损失的影响存在差异,错过直接降价促销造成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更大。

一方面,折扣愈大,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愈强烈。当促销活动中的定价和真实应付价格之间的差距越大,消费者对于知觉节省、知觉价值就会做出更正面的回应(Berkowitz和Walton,1980)[15]。另一方面,折扣幅度影响消费者知觉价格公平。当消费者和他人比较时,若其他消费者得到较高的折扣幅度时,其知觉价格公平的程度会较低。若价格差异越大,消费者的知觉价格越不公平(Grewal和Krishnan,1998)[2]331。基于以上分析,有以下假设:

H[,2]: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不同价格促销幅度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的影响存在差异,错过较大幅度的价格促销造成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较大。

Chen等(1998)认为,折价券促销比起直接降价促销在维持促销产品的整体知觉价值上会更有效,进而更可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16]。Grewal和Krishnan(1998)研究发现消费者内部参考价格会受价格折扣影响,且折扣幅度与内部参考价格呈反向关系[2]331。这意味着促销结束后,消费者的内部参考价格与实际购买价格差距越大,其感知价值损失越大。当折扣幅度提高时,直接降价和折价券这两种促销方式之间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所能提升的程度应该有所差异,也就是说这两种促销方式和折扣幅度之间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有一种交互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有以下假设:

H[,3]: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类型和价格促销幅度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有交互作用,即当价格促销幅度较小时,错过间接降价促销更容易使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当价格促销幅度较大时,错过直接降价促销更容易使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

Dodds等(1991)将感知价值视为是一个产品给(Give)与得(Get)间的权衡,并发现感知价值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有直接的影响[17]。Zeithaml(1988)提出利用感知价值来衡量购买意愿的方法,结果发现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会取决于感知价值的高低[18]22。当消费者错过价格促销,其内心的参考价格比零售商实际价格低,这意味着感知价值将会受损,进一步使购买的可能性下降。基于以上分析,有以下假设:

H[,4]: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对负向购买意愿有正向作用。

四、研究设计

(一)实验设计

本文采用2(价格促销类型:直接降价/间接降价)×2(价格促销幅度:大/小)的因子实验设计,然后通过情景式问卷的形式进行测量。实验情境拟将被试者放在模拟的零售商店消费的实验室中。共有4个互不相同的实验场景,实验场景利用投影仪播放广告幻灯片的形式。

被试对象为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和MBA学生。因为大学生群体在人口统计特征上具有较高的同质性,以他们为对象进行实验能较好地过滤掉人口统计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此外,研究者经常与其接触,在时间和经费都有限的情况下,以他们为对象进行调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为了扩展实验研究的外部有效性,本文选择饮料、手机、电脑、洗发水等产品作为促销品,每个实验场景随机选取一种产品。这些产品在现实生活中促销应用得非常普遍,而且被试对象在平时生活中都会接触到。

(二)前测

实验的控制变量为价格促销类型和价格促销幅度。根据前述定义,将价格促销划分为直接降价促销和间接降价促销两种类型。打折是最为直接的价格下降,间接降价促销定义为采取了一定形式的变通来减少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本文的间接降价促销形式选定为赠品和返券。

价格促销幅度指零售商在价格促销期间通过广告等方式提供外部信息来告知消费者产品价格直接或间接下降的幅度。按以下步骤确定:(1)收集被试产品的价格资讯,组织由销售员、营销学者、消费者组成的5-8人小组座谈,确定被试产品的初始价格水平;(2)结合价格促销的实践,为被试产品设定价格促销的范围;(3)组织消费者调查,获取消费者认为最理想的和不可能引发积极评价的价格促销幅度;(4)确定高、低价格促销幅度。本文四种产品的高、低降价幅度分别均为3折和9折,赠品或返券的货币价值等于相应的直接降价幅度。

(三)变量测量

测量工具包括感知价值损失和负向购买意愿两个观测变量。感知价值损失指消费者因错过价格促销主观上所蒙受的价值损失,量表参考刘波(2007)[19]的感知交易价值损失量表和Zeithaml(1988)的感知价值量表的反向设计,共有10个问项。负向购买意愿指消费者不愿意去购买该产品的可能性,量表参考Zeithaml(1988)购买意愿量表的反向设计[18]15共有4个问项。两个量表均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尺度测量,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

(四)实验过程

正式实验在一所高校随机挑选被试者240人,并随机分成4组,利用课间休息统一组织,以团体施策的方式进行。操作步骤如下:向受测者说明注意事项,把制作好的4种问卷打乱顺序随机地发给每个受试者一份,为了严格控制实验过程,没有告诉受试者本次实验的真实目的,也没有让他们知道问卷共有4种不同版本。问卷的首页是有关请求协助、注意事项的内容;第二页是关于感知价值损失和负向购买意愿等方面的问题,在此页上方设有两个操控问项“您认为这个价格促销幅度如何?”和“您认为这种价格促销属于何种类型?”,同时此页在随机抽取的120份问卷中设计了语句“如果您知道商家的价格促销信息”以将知道价格促销信息组与不知道价格促销信息组进行比较;第三页是受试者人口统计问项。在每个受试者都得到一份问卷之后,利用投影仪播放价格促销前后的广告幻灯片,再利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问卷填答。

五、数据分析及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共有240名受测者参加测试,数据收集时间为2008年1月8日至1月14日。经整理,有效回收问卷216份。所得样本结果描述如下:本科生83人,研究生74人,MBA学生59人;男生115人,女生101人;错过直接降价促销的被试者111人,错过间接降价促销的被试者105人;错过大幅度价格促销的被试者122人,错过小幅度价格促销的被试者94人(见表1)。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以检查各变量衡量项目的内在一致性。感知价值损失有10个问项,Cronbachα系数为0.926,问项—总分相关系数在0.623与0.769之间;负向购买意愿有4个测项,Cronbachα系数为0.883,问项—总分相关系数在0.732与0.788之间。因此两个变量的信度均符合标准。

问卷设计严格按照Ajzen等人(1991)[20]关于变量构造方法进行,同时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并且经过了充分的研究、同事之间的讨论,因此可以认为是具有内容效度的。本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查了反映性指标的聚合效度和判别效度,因子载荷和模型拟合指数如图2所示。所有项目在预期构念上有显著的载荷,而且载荷值(0.570-0.990)较高,表明问卷具有足够的聚合效度。判别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因子平均方差提取的平方根(0.918、0.878)大于因子间相关系数(0.497),因而具有良好的判别效度。

(三)操纵检验

题项“您认为这个价格促销幅度”用于衡量受测者对情境中价格促销幅度的看法。T检验结果(t=-23.276,sig.=0.000)表明,受测者对于高低价格促销幅度的认知有显著差异,高促销幅度(均值=3.861)大于低价格促销幅度(均值=1.872),故将3折和9折作为高、低价格促销幅度是成功的。题项“您认为这个价格促销类型属于何种类型?”用于衡量受测者对情境中价格促销类型的看法。T检验结果(t=-23.056,sig.=0.000)表明,受测者对于直接降价促销和间接降价促销的认知有显著差异,直接降价促销(均值=3.890)大于间接降价促销(均值=1.840),故对直接降价促销和间接降价促销的操纵是成功的。

(四)实证结果

1.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类型对感知价值损失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组统计结果表明,错过直接降价促销组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均值为3.525,错过间接降价组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为3.143,二者均值差异为0.382。进一步分析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5.775,sig.=0.000)发现,两个子总体方差不相等。看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数据(t=-3.900,sig.=0.000),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原假设,即错过不同类型的价格促销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假设得到证实。

2.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幅度对感知价值损失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组统计结果表明,错过大幅度价格促销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均值为3.881,错过小幅度价格促销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均值为2.636,二者均值差异为1.245。进一步分析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9.377,sig.=0.002)发现,两个子总体方差不相等。看方差不相等时T检验的数据(t=-20.854,sig.=0.000),有足够的理由拒绝原假设,即错过不同幅度的价格促销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假设得到证实。

3.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类型与价格促销幅度对感知价值损失的交互作用。以价格促销类型和价格促销幅度为自变量,以感知价值损失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校正模型对应的F统计量为178.316,Sig.值为0.000<0.05,0.716,说明模型整体对观测变量有一定解释能力,修正=0.712,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理想。在0.05的显著水平下,价格促销类型与价格促销幅度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具有显著影响(F=4.745,p=0.030;F=474.215,p=0.000),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15.145,p=0.000),即当价格促销幅度较小时,错过间接降价促销更容易使消费者感知价值受损;当价格促销幅度较大时,错过直接降价促销更容易使消费者感知价值受损,因而证实假设

图2 感知价值损失与负向购买意愿结构方程拟合模型

4.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感知价值损失对消费者负向购买意愿的影响。图2是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与负向购买意愿结构方程拟合图。其中,ξ、η为潜变量,分别表示感知价值损失和负向购买意愿,PV1-PV10是ξ的观测指标,NP11-NP14是η的观测指标。模型拟合良好:/df=2.55,GFI=0.89,NFI=0.97,NNFI=0.98,CFI=0.98,RMSEA=0.045。结果显示ξ到η的直接效应系数为0.87,且T检验值大于2,具有统计学意义,因而证实假设H4,即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对负向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六、结论、讨论及营销启示

(一)结论与讨论

1.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因价格促销类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错过直接降价促销的感知价值损失较大。这可能与消费者内部参考价格有关。当零售商采取直接降价促销时,因为消费者会将其内部参考价格向下调整。当促销结束后,消费者面对的购买价格高于其内部参考价格,其感知价值损失较大;但间接降价促销结束后,消费者仍是以原价购买产品,由于并未对消费者的内部参考价格造成影响(Campbell和Diamond,1990)[21],所以感知价值损失较小。此外,赠品给人的印象往往是“销路不畅”的东西,基本上抱持“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的态度;至于返券,一般不能即刻使用,且有到期期限。所以赠品与返券等间接降价促销形式提供给消费者的感知价值较小,当消费者错过此类价格促销,其感知价值损失自然较小。

2.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因价格促销幅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错过较大幅度价格促销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会较大。这在手机和电脑上表现尤为明显。我们推断:其一,手机和电脑属于高涉入产品。对于高涉入产品/服务,消费者有时并没有经验或资讯去做决策,因而价格就成为其考虑的主要依据之一(Cobb等,1995)[22]。同时,对高涉入产品来说,消费者对与自己原来信念不一致的信息,在认知上会有所排斥,甚至提出一些反驳,当购买前发现错过价格促销,且促销幅度较大时,将会引起强烈的价值认知或负面行为。其二,实验对象的强化作用。本文的实验对象主要为青年学子,一方面,价格意识比较强,对于低价产品有较高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低价格即代表着价值(Sproles,1986)[23];另一方面,追求流行时尚。例如,在购买手机时,他们既追求手机价格、通话品质、操作容易等功能性的无形价值,又追求手机的体积和外形等有形部分所带来的价值与效益。如果错过大幅度的价格促销无疑将使他们觉得蒙受了较大的价值损失。

3.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价格促销类型和价格促销幅度对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有交互作用。当折扣幅度提高时,在直接降价的情形下,消费者对于广告宣称的折扣幅度的怀疑情形会跟着提高,因此消费者的知觉折扣幅度提升的程度便会受限。然而在赠品促销(间接降价)方式下,由于较不会改变消费者的内部参考价格,所以在折扣幅度提高时,可相对提升消费者知觉折扣幅度,由于还可能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品牌形象、伙伴关系等),所以可预期消费者的知觉折扣幅度仍有可能略低于实际折扣幅度,但还是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的知觉折扣幅度(Gupta和Cooper,1992)[24]403。可是,消费者对于高价位产品(如手机)在进行价格促销时的信赖度会低于低价位产品,因为消费者会怀疑销售者会膨胀价格或降低促销产品的品质。因此,当促销幅度较小时,错过间接降价促销更容易使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当促销幅度较大时,错过直接降价促销更容易使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

4.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对负向购买意愿有正向作用。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价格促销影响了参考价格的形成。实证研究表明参考价格对消费者行为有显著影响,当消费者根据预期性价格判断促销价格时,消费者感觉到促销的价格比较低,形成“收益”的感觉,因而反应正面,但是当促销撤去时,上次的促销价格已经进入消费者下次购买的预期性价格,当再次面对正常价格时,消费者形成“损失”的感觉,因而不愿意购买。特别是当消费者错过价格促销时,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失望、后悔或生气等消极情绪,进而采取惰性行为或负面行为。

5.两个有趣的发现。(1)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不同性别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损失有显著差异,且女性大于男性(男性组均值=3.218,女性组均值=3.465)。性别的这种调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考察:一是信息处理策略的性别差异。女性在信息处理的时候采取更全面的方式,将多方面的细节联系起来;而男性往往采取一种更有选择性的、基于启发式的处理策略。二是对目标优先级设置的性别差异。男性受到非情感的、聚焦于自我的、动因性目标影响,而女性受到有感情成分的社群性目标的影响(邹德强等,2007)[25]。(2)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知道价格促销信息与否对感知价值损失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不知道价格促销信息组的感知价值损失较大(不知道价格促销信息组均值=3.689,知道价格促销信息组均值=3.015)。我们运用归因理论作如下解释:当消费者将涨价的原因归于厂商,而非归因给外在环境因素或本人时,会感到较不公平(Bolton等,2003)[26]。

(二)营销启示

1.通过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以避免消费者错过价格促销。本文发现,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境下,事先不知道商家价格促销信息的消费者会比事先知道商家价格促销信息的消费者有更大的感知价值损失,而感知价值损失越大,负向购买意愿越强。因此,建议零售商在推出一种价格促销方案之前,尽可能通过多样化的沟通媒介如广告和平面传单等方式告知消费者,从而避免消费者错过价格促销,或者使消费者至少不会将错过价格促销的责任归因于厂商。

2.采用间接降价促销,并设定合理的折扣幅度以减少错过价格促销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损失。错过价格促销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因价格促销类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尤其是错过直接降价促销后,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损失会高于错过赠品促销,因此建议零售商开展价格促销活动时尽可能采用赠品、返券等间接降价促销形式。而且,消费者错过的价格促销幅度越大,其感知价值损失越大,这意味着为了减少错过价格促销给消费者感知价值带来的损失,零售商应该采取小幅度的价格促销策略,或采取渐进式的价格促销模式。然而,消费者心中可能存在价格促销门槛(thresholds),即每个消费者心中都存在一个较适当的价格折扣水平(Gupta和Cooper,1992)[24]411,折扣幅度太低或太高都可能让消费者对该折扣产生怀疑。鉴于此,建议零售商选择一个合理的价格促销幅度,即该幅度既能引起消费者注意,又不会让消费者因价格过低而怀疑产品品质。

3.提供充分的理由和适当的补偿以安抚错过价格促销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当消费者发现自己错过价格促销时,可能会后悔、不满、抱怨甚至生气,对产品的感知价值也可能下降。此时,加强零售商与消费者的互动管理至关重要。一方面,零售商应该为自己过去的价格促销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避免消费者形成一种误解,即认为公司平时的价格太高;另一方面,零售商还应该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现金返还、小额其他赠品或是小幅度的降价折扣等,弥补其货币损失,并使消费者降低其失衡状态。为了防止错过价格促销消费者的品牌转换行为,零售商还应该积极引导消费者耐心等待下次促销,或降低其价格期待。

4.特别关注女性目标顾客。我们发现错过价格促销的女性顾客比男性顾客有较大的感知价值损失,这与周怡伶(2007)[6]1的研究结论一致,她认为,在错过价格促销情形下女性比男性有较高的认知价格不公平,甚至错过的责任是她们自己。因此,如果价格促销的目标顾客是女性,公司更应该慎重行事。

七、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一)局限性

本文存在以下局限性:其一,实验产品只有四种,虽然既有高涉入产品,又有低涉入产品,但仍没有覆盖全部产品。由于产品不同,当顾客错过不同的价格促销时,其反应也会不同。所以本研究结果未必能适合于其他产品。其二,被试者虽然有MBA学员,但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无法完全代表整体消费者,故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一般消费大众仍有待进一步验证。其三,为了避免太多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本研究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来进行资料收集。虽然通过实验设计可以获得受测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了解研究变量的影响,但即使实验情境和变量的设计再严谨,仍然会与现实的消费情境有所差异。

(二)未来研究方向

后续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本文所涉及的是价格促销形式,而零售商所使用的促销形式是相当多的,如抽奖、销售展示、免费品尝等,今后可以将更多的促销形式纳入研究的范围之中,以便为零售企业开展促销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其二,本文虽然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没有考虑品牌知名度,也没有考虑商店形态、消费者价格意识和竞争者反应等因素,今后可以在模型中引入上述变量,以使研究更逼近零售企业的现实情境。其三,本文发现错过价格促销的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因性别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全面关注除性别之外的人文变量或者心理变量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或行为,以便更有效地管理目标顾客的反应。

标签:;  

价格缺失情况下消费者感知价值损失及其对负向购买意愿的影响_手机降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