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分析_军事论文

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分析_军事论文

解析美国战略重心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重心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所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国内学术界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美国的战略重心仍在欧洲;第二种认为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亚大陆,或称之为两洋战略,即大西洋和太平洋并重;也有人提出欧洲、中东、亚太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三大并列重点;第三种观点则认为美国的战略重点已经或正在东移,亚洲将取代欧洲成为美国新的战略重心。近一段时间、尤其是小布什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对外政策上的一系列举措、尤其是中美关系领域一系列事态的发展,使得国内学术界及媒体对美国战略重心调整的关注骤然升温,更多的人倾向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或正在东移的观点。而无论美国战略重心“没有东移”、“正在东移”还是“已经东移”,能够达成共识的一点似乎是:亚洲在美国战略天平上的分量正在加重。正是这一点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的种种议论。因此,本文基于美国对亚洲战略关注度大幅提升的判断,在分析美国战略调整背景的基础上,推断美国战略调整的目标及性质,并对这种战略调整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某些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美国对某一特定区域战略关注程度的强弱与否主要是由美国在这一区域存在的利益和面临的挑战来决定的。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点基本上一直锁定在欧洲,那里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利益、政治、文化利益之所在,苏联则被美国视为最大的威胁。这里值得强调的一点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欧洲大陆也有两极格局和美国自身力量有限的掣肘。此外,姑且不论冷战到底是谁挑起的,但可以说苏联这个敌人并非是美国“存心”制造出来的。

近年来美国对亚洲地区的关注度大体上是与美国在这一地区存在的利益和面临的挑战同步增加的。从经济角度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主要是东亚——一直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而且,这种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有可能继续被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兰德公司和美国空军于199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判断:到2010年,东亚地区的产量将占据世界总产量的34%,而西欧和北美则分别以26%和25%尾随其后;假如再加上南亚地区的产量,亚洲地区的产量所占份额将几乎高达40%;在世界贸易方面,东亚地区同样以接近40%高居榜首,而西欧和北美则以37%和20%位居其次。(注:扎米尔·卡利扎德、伊安·莱斯.21世纪的政治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目前,美国与亚洲的进出口贸易已大大超过欧洲,另外,由于其较高的回报率,亚洲还越来越成为美国投资者的首选对象。1998年美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的贸易额高达5000多亿美元,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投资亦达1500亿美元。(注:US Dept of States-IIP:The U.S.Commitment to Security in the Asia-Pacific:U.S.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因此,可以说美国经济已越来越深地与亚洲融合在一起,美国的财富和繁荣越来越有赖于它与亚洲经济持续不断的联系。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美国与亚太地区的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也正因为这一地区对美国来说利害攸关,这里还聚集着美国一批重要的盟友:韩国、日本、台湾、菲律宾、泰国以及澳大利亚等,保持和加固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盟友关系,是美国对亚洲事务发挥影响力并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而维护其盟友的“安全”和利益也被美国视之为当仁不让的“责任”。

然而,亚洲一方面日益成为美国经济利益的重要聚汇地,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被美国视为挑战的、与美国所界定的国家利益及所尊崇的价值标准不相协调或相互冲突的种种现实。在美国的眼中,这个有着惊人的经济力量的地区同样也存在或孕育着相对惊人的动荡,从朝鲜半岛到印度次大陆,还存在着另一条超自然现象的火山地震带。

朝鲜半岛:朝鲜被美国视为一个对亚洲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最根本“威胁”的国家。在美国政府看来,朝鲜数目庞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对美国及其盟国的敌对政策是美国在亚洲面临的最直接、最严峻的挑战。考虑到有37500名美国军人驻扎在朝鲜半岛,这进一步增加了美国与朝鲜发生面对面流血冲突的危险。

中国:目前在美国政界、舆论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最终”将对美国及美国总体国家安全利益构成最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量以及与美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方面的争夺。另外,两国在人权、贸易、武器扩散、军备控制等领域亦时生龃龉,而台湾问题则是两国关系领域最具破坏力的因素。美国认为中国大陆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大量部署瞄准台湾的导弹以及寻求常规军事力量现代化的努力,已打破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平衡,尤其是在中国大陆不放弃武力统一中国的情况下,美国认为存在着大陆武力“侵台”的危险。美国认为,如果说未来存在着一种可能导致中美兵戎相见的情形的话,那只能是台湾问题。

印度尼西亚:印尼的未来被视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印尼现在即已处于极为复杂的形势之中:政局不稳、种族冲突和大规模的公开暴力以及经济危机,这一切目前还看不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印尼有庞大的人口和辽阔的幅员,因而在所在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还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位于富含石油的东南亚国家与资源紧缺的东亚国家之间的咽喉部位。如果印尼的政治和经济陷入崩溃,加之可能随之而来的暴力迸发,其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绝不可能仅仅局限在印尼国内,将影响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命运。

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对宿敌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印巴公开向世人显示其核能力和导弹技术之后,世界面临着一场核战争的真正威胁。

考察美国战略重点调整还应该把它放在其在整个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据此确立的全球战略的背景下来考虑。冷战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结,美国无论是在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还是在军事实力方面都在当今世界确立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经过调整逐步定格在:维护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防止在美国之外出现政治经济和军事比其更为强大的国家和地区危及美国的“国家安全”,确保21世纪继续成为“美国世纪”。在很多情况下,美国是一个现状“维护者”,“维护”国际或地区形势的“稳定”被看作是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当然,这种对现状的“维护”实际上也是对美国既得利益的维护,甚至是对美国霸权地位的维护,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执意部署BMD(NMD)并非是对现状的破坏,而是美国霸权主义意志的一种体现。

美国亚洲政策的目标从近期来看首先是要保证这一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美国对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如此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经济将从中大大受益。

与此相联系的是美国还希望在这一地区“增进民主”和“保护人权”。这实际上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亚洲,美国对亚洲的政策依然有着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的色彩。考虑到亚洲地区有着最大、最多的共产党国家这一现实,意识形态将是美国的亚洲政策中长期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对亚洲的任何政策,如果只单纯建立在现实政治考虑之上而缺乏“道德依据”,都将失去国会和美国国民的支持。(注:Dong Bereuter:Perspectives on U.S.National interests in Asia,The Seventh Annual B.C.Lee Lecture held on March 6 2001,http://www.heritage.org/)

从长远看,美国对亚洲的政策最关键的目标是要防止、遏制以及减少美国本土及其领土受到来自亚洲的武力攻击,包括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和现代化常规武器的攻击。此外,美国还要力图保护其在亚洲地区的盟友免遭此类攻击。这个目标从长远来看要比美国在亚洲的近期目标更为重要,但在紧迫性方面则不如后者。毕竟,军事手段是实现国家政策目标的最后一种选择。

美国的亚洲政策最终的目标是希望获得对亚洲事务的主导权,与此相联系的是防止在亚洲出现一个有可能对美国的地位和影响构成威胁的单个国家或一些统一行动的国家。这也是冷战后美国所确立的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实现其亚洲战略的手段是多元的,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以及文化等多层次、多领域。其中对军事手段的关注呈增强趋势,外交领域亦出现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也正是这两个领域的一些新情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布什入主白宫后,即指令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美国的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进行检讨和评估。虽然其最终的评估结果或新的军事战略尚未出台,但根据近来美国的一些军事动向和政界要人的言论,美国军事调整的某些重要思路已开始显现出来。除了诸如可能放弃传统的两个战场理论、精简人员、进一步加强高技术作战能力、加强海空军、在太空占据更优先的地位等方面外,美军事部署和反应的重点也正在向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转移。这其中,美国对中国实施防范和威慑的一面明显地加重了。如2001年4月24日,美国正式决定对台湾出售包括“基德”级驱逐舰和柴油动力潜艇在内的大批先进武器。5月1日,美国宣布将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BMD,由NMD易名而来)。拉姆斯菲尔德在接受CNN的采访时称,中国拥有的导弹数量的不断增加是美国部署BMD的考虑之一。再加上中美撞机事件引发的两国关系的紧张,一时间,出现了种种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悲观预测和判断。

不仅如此,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外交往来和军事部署。美国明确宣布要以美日同盟为核心,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地区机制。美国与韩国、台湾、东盟等传统盟友之间的关系在进一步加强,并积极渗入中亚、蒙古地区。尤其值得注意的动向是美印关系的大幅提升。2001年5月初,印度表态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不久,美国即宣布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将军将于7月访印。考虑到龃龉不断的中美关系现状和中印之间的突怨,人们不禁怀疑美印关系“突飞猛进”的矛头所向。

对美国对华战略企图任何掉以轻心或言过其实的判断都是极为有害的,而在因撞机事件而迸发的全民性的同仇敌忾的激愤情绪中,更应强调的似应是对美国战略调整背景下的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有一个较为冷静、谨慎和理性的观察和判断。

如上所述,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就其背景来说是复杂的,并非就是单一的“中国威胁”;其目的也是多元的,而非单纯地“遏制中国”;实现目标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并非只是在军事上显示出咄咄逼人的姿态。对战略问题的判断要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而不能仅仅只建立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徒然使自己陷入风声鹤唳、四面楚歌的危机感中。

应该承认,近来美国战略调整的一些新动向和中美关系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对中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挑战,但尚不足以影响中国对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总体判断;也不能因为美国霸权主义一定程度的抬头而否定缓和是当今世界主流的认识;对美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中的一些霸道和强权主义的行径要斗争,但绝不应因此而断定敌对与对抗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主流。

冷战后国际上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虽时有发生,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在冷战结束后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加明显了。从大国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冷战后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是就是:战争作为实现国家利益之有效工具的价值大大趋于衰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越来越集中于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上。美国军事战略重心的调整并非意味着它在追求其总的国家利益方面对军事手段更为倚重了。

在正视中美关系领域存在的矛盾和斗争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关系还是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共同点和合作空间,这其中,经济因素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纽带;而另一个往往被忽略了的重要因素则是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特别是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上有着一致而不是冲突的战略利益。应该承认,中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并不相同,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21世纪最根本的战略利益是继续保持其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21世纪最根本的战略利益是实现现代化。但是,中美两国要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正是在21世纪最根本的战略利益上,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利益交汇。

70年代末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远比现在要严峻,但我国还是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抉择。今天中国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的提高都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1989年后我国又一度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制裁,在国际上处境相当被动,也正是因为我国进一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才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制裁,迎来了又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当前,尽管中美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但一定要冷静处置,绝对不能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发展航向。要警惕和反对美国对华政策受意识形态偏见影响而偏离符合两国利益的轨道,同时也不要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去诠释美国对华政策的全部内涵。

标签:;  ;  ;  ;  

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分析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