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原则逻辑起点的转变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原则逻辑起点的转变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原理逻辑起点之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原理论文,图书馆论文,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7-02-05

〔分类号〕G250

阐述图书馆原理,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所谓逻辑起点,通常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是实践探索的历史起点和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可归纳出逻辑起点的主要特征:①它是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和公理;②是产生理论的起始点;③是历史的原点;④可推演出一个理论体系;⑤表示一个学科中的本质的东西。

对于图书馆原理的逻辑起点,可从对图书馆本质属性的认定中加以考察。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图书馆界产生了“藏用说”、“交流说”、“中介说”等理论[1-3],并分别被认为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进入21世纪,于鸣镝先生突破了上述观点,认为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借阅性”[4]。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围绕着为读者服务展开的。可见,如果“为读者服务”这一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产生根本变化,也即图书馆全面消亡之时。因此,我们可以将“为读者服务”确定为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图书馆是为满足读者需求而存在的,这是图书馆历史的原点。如何为读者服务,这是抽象而又实在的,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这是产生图书馆理论的起始点,是构筑图书馆理论体系的基本点和本质,同时又是一种图书馆的、社会性的公理。这一逻辑起点的表述,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深化的。

1 “平民化图书馆”的逻辑起点

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公共图书馆,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美等国。1850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公共图书馆法》,这是第一部与图书馆有关的国家法,它许可各社区、城市和一万人以上的县镇筹集资金建立公共图书馆。早期公共图书馆原理的逻辑起点是以爱德华兹的认识为指标的,他是19世纪英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精神之父[5],于1851年被正式任命为曼彻斯特市公共图书馆馆长,并以他对当时公共图书馆的理解,将该馆建设成行业样板。在近代公共图书馆开创之初,他就以深邃的思想,凭直觉确定了图书馆原理的逻辑起点——平民化图书馆。这是对他建立的一种由地方当局授权管理,由地方税收支出支持,对所有纳税人(所有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思想的凝练。这一逻辑起点将“为读者服务”的对象具体化了,开始从真正意义上关注人民大众利用图书馆的问题。

任何一种学科原理的逻辑起点的凝练,都是建立在一个时期的先进理念上的,它是对某个时期的总结,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和方向。17世纪初期,里普修斯(Justus Lipsius,1547-1604年)在论文中指出:“我对围绕图书馆的利用问题必须讲的是,如果图书馆每天空空荡荡,只靠偶尔接待来馆者过日子;如果图书馆不是经常有学生出入,藏书不能让人们利用,那又何必建立图书馆呢。正如赛卡乃所说,那是虽有学术的外观,而实则是怠惰和奢侈[6]。”17世纪起,曼彻斯特的切特姆图书馆和威斯敏斯特的大主教特尼森的图书馆等开始向公众开放。可见,爱德华兹的“平民图书馆”,既是近代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成为当时公共图书馆运动的逻辑起点和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目标与理念。1860年后,英国建有28所公共图书馆;至1900年,增加到360所[7]。这一图书馆原理的逻辑起点,奠定了公共、免费、政府政策资助的图书馆的建设理论。

2 “人民的大学”的逻辑起点

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果断地于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Homestead Act),使大批小农获得了土地。是年9月,又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使大批黑人奴隶成为自由人,促使1865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废除了奴隶制。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了美国的生产力,使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开始进入经济发展的快速期,图书馆在西部和北部也加速发展起来。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图书馆活动的中心。

世界图书馆活动中心地位的确立,必然要有值得永垂青史的活动高潮及标志。就在废奴文学运动以后,“现实主义”潮流兴起之时,美国图书馆事业耸立起了一座辉煌的里程碑。1876年,在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时,产生了图书馆史上的重大集束事件:①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②《图书馆杂志》创刊;③DDC发表;④卡特的《字典式目录规则》发表;⑤美国联邦教育局发表了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长达1187页的特别报告,对美国当时的图书馆事业作了全面的总结与概括,从而毫无争辩地表明,美国进入了世界图书馆活动中心期,并具有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起点。

正是在这种现实发展的氛围中,杜威先生总结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经验,于1876年提出了属于一个时代的图书馆服务三准则: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读者,提供适当的图书。这一准则立足于读者需求,把图书馆工作,无论是藏书的选择和提供,还是图书馆的文献整理与管理等,都与读者服务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原则,成为“一切为了读者”、“服务至上”思想的萌芽。至此,世界图书馆界已基本具备了提升图书馆原理的逻辑起点的条件,预示着图书馆界新时代的目标与宗旨即将产生。

杜威先生一生追求将图书馆办成“人民的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这种追求,体现在他1889年担任纽约州立图书馆馆长期间[8]。从而将图书馆的理念由爱德华兹时期的“平民化图书馆”转为以杜威为代表的“人民的大学”的理念,这一理念成为新时代的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这一起点,成为1949年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的最基本精神:“公共图书馆是民主主义对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场所,是欣赏人类在知识和文化方面的成就的场所”[9]。

这一理想化的逻辑起点,确立了社会教育的理念,一方面热衷于图书馆技术的完美化,因为杜威本人就是美国图书馆技术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另一方面高度信仰图书馆的社会教化信念,将工作看得非常神圣,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业务技术、读者服务、参考咨询、图书馆管理等工作,确立了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义务教育、图书馆是一所终身学习大学的观念。

3 “图书使用最大化”的逻辑起点

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五定律,是深邃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富有哲理的简洁而又有永久魅力,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真正建立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阮氏五定律的工作发展思路是节约读者时间;发展中要解决的目标是工作内容的系统展示;发展机理是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从中我们提炼出阮氏五定律对于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图书使用的最大化[10]。

“图书使用最大化”的逻辑起点,成为图书馆事业新时期所追求的目标和宗旨,无论宗旨和目标如何表述,都由逻辑起点而来。“公共图书馆应当随时都可让人到馆,它的大门应当向社会上一切成员自由地、平等地开放,而不管他们的种族、肤色、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地位或教育程度”[9]。它真正确立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时代,确立了“将图书馆办到读者中去”的时代。无论是印刷本时代,还是电子资源时代,图书馆界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尽管目前已将过去整本书的服务逐步过渡到整本书与文献信息单元相结合的服务时代,尽管随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文献资源的公开、共建、共享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正反映了逻辑起点的科学和包容性。

这一时期,“将图书馆办到读者中去”成为逻辑起点的最好注释,并分为两大阶段:其一,加强图书馆社区的发展,并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规定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发展至上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乡镇图书馆现状的调查工作,获取了大量“如何使图书使用最大化”的数据,关于图书馆的布局与密度的结论,成为突出成果之一。目前欧美一些国家规定,在居民集中地区1-1.5公里半径范围内应设一所公共图书馆,有的规定步行10-20分钟就应找到一所公共图书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平均6000人便有一所图书馆,他们还大量兴办流动图书馆、医院图书馆、监狱图书馆、残疾人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我国也有这一发展趋势。2004年9月,上海市召开的上海文化工作会议上就确定,区县图书馆的服务半径确定为2公里,约步行半小时左右。其二,上世纪80年代,文献数字化建设开始迅速发展。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文献信息公开、共建、共享的步伐,打破了许多文献的区域、时空的局限。

4 “普遍服务”的逻辑起点

21世纪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图书馆公开、公平、免费、自由获取信息的理念上的。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体、不论国界寻求、接受与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要达到这一民主社会构建的目标,除了依赖于社会成员的良好教育外,还依赖于知识、思想和信息的无限开放[11]。

1968年,美国公共行政学者提出了新的公政学理论,将以往追求效率为主导的理论转化为强调效率必须与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价值目标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图书馆在实现信息中的公共利益、个人价值、平等自由等价值目标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图书馆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平等、免费为所有人服务,这一价值观在以前完全是从“为书找人,为人找书”中体现出来的。这一服务理念落实得越好,范围越广,方法和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出图书馆的价值。在价值体现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体现出了图书馆发展的实质,即人民不断扩展他们在图书馆公共事务中的民主权利的过程[12]。归纳起来,21世纪图书馆理想模式的属性应当主要体现在:①信息和知识获取自由;②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公开与共享;③公共服务平等[13];④为到馆读者和不到馆读者服务并重。为此,新时代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普遍服务。

根据徐引篪研究馆员的理解,普遍服务即“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服务”[12]。从哲学角度理解,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的提升,都是在前有的基点上的提升,都是涵盖了前有的内涵的提升,这一点完全与相对论包容了牛顿力学一样。从这一观点出发,普遍服务是对以前逻辑起点的包容与提升。关于普遍服务的含义,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是:任何人能免费、公共、公平、共享、自由地获取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与服务。

当今,读者的需求已越来越体现出超越国家、地区限制而转向全球信息需求的时代特征。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有两大类,其一是到馆的读者;其二是不到馆的读者。图书馆发展至20世纪末,服务活动主要是针对到馆的读者而言的。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图书馆为不到馆读者的服务不断发展。但是,这仍然是初级的、探索性的,因为它所消除的信息鸿沟是有条件的、区域性的,即在网络所达的范围内。这一点,在以“图书使用最大化”为逻辑起点的时期,应该说是一项十分出色的工作,因为这时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以图书馆为圆心,以读者需求为半径画圆的。这种服务半径的迅速扩大,使传统服务手段与方法使用者瞠目结舌。图书馆也以提供网络服务导致的良好效果而自豪。但是,将这一形式放入21世纪的逻辑起点中考察,则显示出严重不足。因为,这一逻辑起点与以前根本的不同,是在服务过程中以读者的需求为圆心,以图书馆的服务为半径计量的,这一服务理念的转变,立刻显示出了图书馆服务应具有无限性、即时性、个性化、便捷化的特征,要求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纳入一种规范的、正常的、公平自由的、互动的管理体系之中,并进一步促使图书馆员产生任重而道远之紧迫感。以往图书馆以为到馆读者服务为主,为不到馆读者的服务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新的逻辑起点时代,图书馆将在注重到馆服务基础上,更加注重为不到馆读者提供服务。

在为不到馆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的技术、方法、手段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服务理念的贯彻与体现,这完全是一种构建和谐社会、实行人文关怀的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将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 开放存取。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一种新的学术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机制。它需要以与信息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因此,会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格局、信息组织方式、信息重点等造成重大冲击。它要求图书馆加快思考其与科学信息出版发布、机构知识资产保存和广义服务等关系,并加快建设步伐。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互联网的建设,将为开放存取插上坚硬的翅膀,促使跨国界、跨地区服务更广泛地开展起来。

● 图书馆联盟与服务网建设。图书馆联盟(library consortia)是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协议建立起来的联合体。从目前技术层面上看,它主要是以网络服务为主,解决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推进国家、地区信息化建设,是满足读者全球化信息需求的必然。各国加快建设的各类数据库、知识库、信息库及各种服务,为图书馆展示了信息开发、组织、发布的潜力。国际图书馆联盟组织和各国现有的各种图书馆联盟,越来越显示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

图书馆社区化服务极大地缩短了图书馆对读者服务的距离,它以规模适当、社区化、贴近居民、方便读者、针对性强的办馆宗旨,加强了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建设,从而使图书馆成为都市或社区的文化、信息、知识中心。通过社区图书馆辐射的服务(包括向乡村的延伸服务),大大缩短了图书馆为不到馆读者服务的距离,同时也使不到馆读者人数均匀化,促进了该项工作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在图书馆的服务过程中,可越来越多、越来越迅速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促进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

● 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也是图书馆互动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志愿服务者可以将更多图书馆服务提供给不到馆读者,为诸如青少年、婴幼儿、病人、残疾人、老年人、文盲半文盲群体、文献信息缺乏地区群众等提供服务。在这些信息弱势群体中,大量的是不到馆的读者,图书馆将根据志愿者的不同情况,为大批志愿者提供不同的特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志愿者更深入、规范、便捷地为读者服务。志愿者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图书馆事业建设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将影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促进图书馆更好、更快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5 结语

21世纪图书馆理论的逻辑起点将过渡到“普遍服务”,它将以往图书馆服务中以图书馆为圆心、以读者服务为半径的服务理念转变为“以读者需求为圆心,以图书馆服务为半径”,这是一种质的转化,必然带来图书馆服务质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更多地体现在做好为到馆读者服务的同时,全力做好为不到馆读者服务的工作。

标签:;  ;  ;  

图书馆原则逻辑起点的转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