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冲突及其缓解&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_人力资本论文

财务冲突及其纾解:一项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契约论文,冲突论文,理论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契约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是一种规定各种索取权人之间的基本关系、利益冲突及其治理机制的契约组合,其目的在于明确各利益主体在财权配置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即确认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而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然而,由于财务关系人的信息不对称、利益非一致和契约的不完全①,这必然在各相关利益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在财务上表现为财务冲突。本文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围绕财务冲突的缘起、原因和协调,构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的财务契约网络,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经济利益。

1 财务冲突:财务契约的逻辑推论

企业作为一系列契约的组合,在组织形式上表现为通过对企业契约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对应配置而形成的治理结构[1]。同时,企业作为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之间的契约耦合,要受到要素所有者为其自身利益的行动驱使,这必然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因而对企业契约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界定、反映和控制便成为企业整体契约机制得以运行与生存的关键所在。诚如法玛和詹森所言:“契约是一种‘内部游戏规则’,这些规则确定组织里每个代理人的权利,评价代理人业绩的标准以及报酬方式”②。财务、会计、审计便根据这些“内部规则”对各代理人的业绩进行评价与控制,因而也由此成为企业整体契约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治理的内涵极为丰富,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一种制度安排,而且体现了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关系[2]。这种契约关系(包括股权契约、信贷契约、报酬契约和税收契约等)集中体现为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动态形成的各利益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财务契约关系,企业契约的有效运行必须要以合理的财权配置为基础。而企业的财务契约就是围绕着企业财权配置而形成的一系列机制,其核心是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各个契约主体之间的权利制衡,财务契约理论是公司治理,尤其是财务治理的理论基础。因此,财务契约就是指企业在理财过程中,为改进各自的经济状况或经济预期,在平等互利、意思自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财务数据、程序或方法,与各个权利主体确立的一种经济权利流转的协议或约定,其目的在于明确各利益主体在财权配置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即确认和分配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从而实现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事实上,影响公司财务运作效率的关键性因素除了财务的技术性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包括公司自身的产权结构及与此相关的法人财产权在公司内部的配置结构等公司制度层面的问题[3],尤其是公司财务治理权(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控权)的配置结构。因此,财务契约的制度安排对财务运作和效率的影响,应该成为财务冲突关注的重要问题。

总之,财务契约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涉及经济权利的流转和经济责任的界定和履行,对财务数据、程序和方法的操纵牵涉到经济利益在各个财务主体间的变动或财富转移。因此,财务契约资源的配置不能只考虑某一类利益相关者,而必须兼顾或者说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在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建立起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的财务契约网络,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经济利益[4]。

2 财务冲突的主要表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行为实际上是为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的、一组复杂的且有交互影响的契约系统的均衡行为[5],而财务冲突包括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其主要表现如下[6]。

2.1 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冲突

基于股东与经营者的非合作博弈,以及对经营者短期行为、保守行为、“消费”行为、偷懒行为的分析,我们认为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主要表现为:经营者不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增加闲暇时间、避免风险;经营者背离股东的愿望,蓄意压低股票价格,然后以自己的名义借款买回,增加自己的报酬并损害所有者(股东)的利益,或在工作中贪图享乐,随意开支,使股东利益受损。比如:在投资行为中,管理者增加在职消费和扩大商业帝国的动机与股东要求管理者提高经营效率的矛盾,股东迫使管理者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与债权人要求保证投资安全性的矛盾;在筹资行为中,一方面会产生新的代理问题,另一方面会对原有的索取权产生稀释效应;在收益分配中,管理者倾向于少向外部投资者分配现金,而将这些资金置于他的控制之下,更多考虑的是获取较高的经济报酬以及随着企业发展所可能带来的个人未来收益(如增加闲暇时间、避免风险以及提高荣誉和社会地位等),而股东更多的是考虑企业价值增长,且把企业的持续发展作为长远目标。

2.2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冲突③

股东和债权人有着共同的需求,因为他们收益(股利或利息)实现的基础都依赖于企业的经营;但也有分歧。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冲突,其本源在于两者对现金流量要求权的本质差异,类似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风险和代理成本,也存在于债权债务关系之中。债权人把资金交给企业,其目的在于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但资金一旦到了企业经营者手里,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因此债权人要以比股东更消极的眼光来看待项目选择和其他决策中存在的风险。其次,出资者为了取得财务杠杆利益,可能在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的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而要求发行新债券或举借新债,从而使原债券持有者的债券价值下降,增加了旧债的违约风险。此外,企业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和职工的短期利益,重分配轻积累,同样也会消极地影响到债权人的权益保护。股东和债权人双方属于“零和博弈”,两者之间冲突的激化会导致债权人或申请企业破产或不再为企业提供资金来源,并带来交易成本。从长远角度上讲,它将损害企业价值增加这一理财目标的实现。

2.3 股东、债权人与经营者、员工之间的财务冲突[7]

企业是一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结合体。一般来说,股东和债权人是物质或财务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投入财务资本,其中股东对企业享有剩余索取权,债权人享有按时收回债务本息的权利④。企业经营者与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他们依靠人力资本的投入来获取报酬并为企业创造财富。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尤其是股东与员工之间的财务冲突是必然存在的。首先,在法人治理结构中,作为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只能从股东利益出发考虑员工利益,而不能从企业利益出发考虑员工利益和股东利益,在两种利益发生冲突时,股东会必然会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来保证股东利益不受或少受损失;其次,在董事会直接控制经理层的制度下,出于对股东利益的消极抵制,员工有自发的扩大生产费用的倾向。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利益的,经理层是员工利益的代表,股东与员工利益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董事会与经理层的矛盾。再次,股东分红的要求与员工提高工资的要求直接对立。股东与员工的利益要求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即一方利益的增加,必定是另一方利益的减少。在这种对抗下,既可能出现经理层与员工合谋,操纵企业分配,尽量不给股东分红;也可能出现强势大股东专权,尽量压低员工工资,表现为制度障碍。

2.4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冲突

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的偷税漏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表现为企业对政府利益的侵蚀。另一方面,政府也侵蚀企业的收益(政府寻租),在多数市场导向的经济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导致各种形式的租金,以及人们经常为这些租金展开竞争。政府寻租就是政府各级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企业寻求租金的行为,政府的寻租能力越强,则对企业财务实力的影响就越大。政府寻租不仅造成寻租行为本身的资源非生产性消耗,而且通过引起经济扭曲而导致效率损失,让“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企业与政府冲突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财务经理的社会责任。因为承担社会责任将会使股东的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如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合理雇佣员工、保护消费者权益,企业要么付出一定代价,要么造成一些机会损失,从而不利于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不可能自觉地完全履行社会责任,从而造成企业与政府的冲突。

3 财务冲突的解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平衡治理⑤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本质的理解是:企业是其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协商的方式来执行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由此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并将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在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进行非均衡地、分散对成分布,进而为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

尽管企业的存在最终是一种合作博弈的结果,但在以合作博弈方式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过程中,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不仅表现在冲突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的处理方式等等。按照托马斯处理冲突的二维模式,冲突主体可以以竞争、合作、回避、迁就和妥协等五种方式处理冲突。因此,沿着利益相关者合作的逻辑,我们认为在处理企业财务冲突中,应遵循平衡原理,通过采取财务平衡治理,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平衡地协调好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以合作的方式处理个财务主体的财务冲突行为,从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3.1 财务目标的调整:由股东价值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

按照所谓的“资本雇佣劳动逻辑”或“股东至上逻辑”,人们将财务目标抽象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认为让股东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提高企业效率的唯一出路。然而,随着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职业经理人从一体化的“资本”里分离出来,以及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易内容的增多、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效率上的要求,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里的相对地位急剧上升,“资本雇佣劳动”的观点也正在向“劳动雇佣资本”的观点转化,主要表现在利益相关者开始参与企业治理。因此,按照“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公司财务治理的目的在于为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服务[8]。

公司财务目标的确定必须分析对企业财务产生影响的相关利益集团。由于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合约”,因此对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都应确定为利益相关者。企业可持续增长中,人力资本的投入和逐渐加大是必然的,人力资源管理、社会责任、企业形象都是人力资本投入的结果,依托于权益资本、债务资本、人力资本而产生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可持续增长要求下的财务目标所包含的利益相关者除传统的股东、债权人外,还应包括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即经营者、经理层及员工,他们均对可持续增长有潜在影响力,财务目标则可定为使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目标不仅从量上可以覆盖“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而且从质上也优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因为它的出发点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它把“代理人问题”转变为内生变量,使企业财务目标不再局限于股东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双方的博弈问题,而是完全着眼于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真正反映了现代企业财务契约的本质要求。

与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相比,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

3.2 财务治理机制⑥的完善:由股东单边治理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公司内部所有财务主体的积极财务治理行为是公司财务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在构造公司内部财务治理系统时,应根据不同层级的财务主体在公司财务治理中的地位,赋予其适当的财务决策、执行与监督权力,界定其对自己的财务行为应承担的财务责任和应享有的财务利益范围,从而对各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形成有效激励与约束,促进公司整体财务治理目标的实现。

财务共同治理机制[9]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各利益相关者都有机会分享企业财权,即通过分享财务收益权来实现其产权收益;通过分享财务控制权来相互制衡,以保护其权益免遭他人侵害。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构建共同治理的受托人模式。就财务控制权而言,董事会只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受托人,而不是股东的代理人,董事会对全体利益相关者负责。第二,实现董事会和监事会结构多元化,设计一个由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共同组成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第三,企业剩余分享机制设计,一般根据财务控制权和财务收益权对应原则,按照分配董事名额比例来决定各方分享剩余的比例。另外,在经营者和员工的报酬结构中必须考虑长期激励项目,使其报酬与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相联系,从而激励他们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做长期投资。

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则是通过财务控制权状态依存机制,让债权人部分地分享企业的财务控制权[10]。从财务方面看,企业所有权状态依存就是指企业的财务控制权随企业效益和财务状况的不同而在契约中的利益相关者各方转换,通过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让债权人部分地分享企业的财务控制权,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债权人的财务利益。从理论上看,股权契约主要通过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来保证选择有才能的经营者,报酬契约则以控制权为基础从而保证充分调动经营的积极性⑦,两者作用互补便共同解决企业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债务(权)契约能够限制报酬契约、股份契约主体的某些“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post-contractual opportunistic behavior)”并提高股权契约机制的运行效率。在债务契约中增加对债权人的强制性约束条款,这实际上是债权人通过情景状态设置为自己获得企业控制权所作的事前调整,与其说限制资本结构中债务数量或其他经营性要求的条款是一种协调冲突的机制,倒不如说由此发生的控制权的转移、争夺与合理配置便成为解决冲突的内在有效机制⑧。除此之外,债权人还可以通过采取签定附有限制条件的债务合约、收回借款或不再借款、实施债转股等多种不同的签约机制方式协调与所有者(股东)之间的冲突。

3.3 财务职能的变更:实现管理激励与制度激励的职能化与合约化

从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作为传统财务职能来看,财务激励职能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且理论界也未从管理实施层面和制度建设层面来深入认识财务激励,这与财务激励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很不相称。近二十年来的中外理财实务经验中,诸如年薪制、员工持股计划(ESOPs)、管理者股票期权(ESO)的实施,以及应收账款管理中现金折扣的运用和可转换债券在筹资中的安排等等,这些价值激励方式广泛运用的事实表明,一项新的财务职能和有办的财务手段——财务激励业已形成,并在企业理财实务中通过管理和制度两个层面相对独立地发挥着作用。可以设想,在财务理论与实务知识体系加入财务激励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于财务激励原理、财务激励作用的形式和内容、财务激励制度设计等内容,对于广泛地系统地实践财务激励意义重大。特别是基于“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财务关系的协调和优化,已成为财务目标实现的关键,财务激励恰恰是通过“利益关系原则”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激励相容”,强化了财务关系的协调和优化等工作,有利于建立起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互惠互利”的财务契约网络,减少公司财务冲突,完善公司财务治理。

财务激励通常以财务合约为物质载体而存在,并发挥对经济利益冲突的协调作用,这即体现为财务激励合约化。对现代财务管理而言,财务激励合约化是财务激励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式,亦是现代规范化财务制度的基本要求。可以设想,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安排与财务制度的设计中给予财务关系更多的关注,把培育和优化财务关系,以实现财务资源的可持续性、可再生性等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安排和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将使财务管理在范式上实现一种革新。基于这种革新的财务管理范式,企业拥有良好的财务关系,其财务资源是良性循环的并具有很强的可再生性,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在一个经济生态圈内是和谐共生的,从而为处于利益共生状态下的利益相关方创造更大的价值。总之,基于财务合约的财务激励会使得利益相关方的目标更加集聚,共生互动意识更强,极大地减少在经济利益层面的财务冲突,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

3.4 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动力与压力的双重效用

公司财务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财务主体的财务治理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使财务权力的代理成本最小化[11]。财务激励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分配对现金流量的索取权,包括激励性报酬计划安排和恰当的资本结构安排等。

按照“激励相容”原理,激励的核心是将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员工等)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相关利益者共同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适当的补偿将对财务冲突的协调起到积极性的作用。在现实经济条件下,影响公司的利润及股价的因素比较复杂,如市场条件的变化、政治形势的动荡、人们心理预期的差异、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等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这些经营业绩指标,这些都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左右不了的客观因素,只有在剔除了这些因素影响后,才能将利润及股价指标用于衡量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业绩,这就大大降低了利润指标及股价指标对业绩衡量的刚性。另外,人力资本所有者也不会同意将个人的报酬完全以与利润或股价控购的方式获得,因此,通常实行的是以固定收入为基础的利益激励机制,即把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报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工资形式作为固定收入,形成职业保障基数;另一部分则按照他们的理财绩效(利润或股价)以风险收入的形式获得报酬。这样,就可从物质利益上刺激企业人力资本所有者以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致的目标组织理财活动。

财务约束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冲突的另一重要手段[12]。财务约束首先决不只是企业管理者的职责,而是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对企业财务进行的综合的、全面的管理。它包括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以及相关的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加强对管理者的约束,控制“内部人控制”和防止经营者的隐性收入,通过监事会加强内部审计,切实加强公司的财务监督;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道德约束等。通过资本结构安排约束,让债权人在信贷条款中对经理人员的行为明确加以限制,从而使其作为一种约束机制发挥作用。

约束的方式因受合理成本(审计费用)的限制而不可能事事监督(主要是财务报表审计),而激励方式又受到激励度和激励成本的制约。因此,所有者(股东)往往同时采用两种方式来协调自己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并经常在约束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财务目标的损失之间进行权衡,以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协调。

3.5 财务文化的塑造:平衡利益与道德的商业伦理

利益相关者共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定位内含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体现财务效率性目标与财务公平性目标的有机统一,这就涉及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塑造优良的财务文化,来正确处理所面临的企业利益与商业道德的伦理冲突困境。

财务文化在企业财务冲突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它通过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推动企业提高财务核心竞争力,同时具有塑造企业财务形象作用,另外,优秀的企业财务文化促进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劳拉.纳什(Laura Nash)提出处理财务决策时商业伦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1)选择应该遵循什么法律并决定是否遵守这些法律;(2)在主流法律外的经济社会问题之间进行选择;(3)在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优先性之间进行选择⑨。其中“在自己利益和公司利益的优先性之间进行选择”问题,就是强调通过文化建设倡导企业经营中的商业伦理意识,引导、规范利益相关者行为的重要理论依据。正如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指出,安然公司的失败并不只在于财务造假或高层腐败,还在于其企业文化。安然不顾一切地强调收益增长和个人能动性,加上常规公司的检查和平衡的缺乏,这种令人震惊的现象终于使企业从一种奖励激进性战略的文化蜕变为一种日益依赖于不道德捷径的文化,文化治理的空白往往是公司治理的关键缺陷。林恩、夏普、佩因将公司道德视为高绩效企业的基石,并指出领先企业不仅能够制造财富,生产和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成为“道德角色”的表率——作为在道德框架下开展业务的深具责任心的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柯林斯和波拉斯在《基业长青》一书的研究中指出,“基业长青”的企业主要为使命所驱动,而不纯粹为利润指标而驱动,这里的“使命”便是一种公司道德和社会责任。因此,在目前中国公司治理不完善、特别是外部治理机制虚化、难以发挥其权力制衡功能的条件下,要在解决财务冲突中引入文化的作用,引导利益相关者在公司财务决策中遵循商业伦理规范,实现财务效率性目标与财务公平性目标的有机统一。

4 一个简要结论:借鉴和谐管理理论进行财务冲突管理

关于财务冲突的研究,和谐管理理论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思路。和谐管理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财务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不确定性消减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13]。利用和谐管理的思想解决财务冲突的思路如图1。

当然,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来研究财务冲突仅仅是一个研究思路,进一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广泛借鉴行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工程技术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以便能更清楚地认识财务的本质特征、财务行为的规律以及可充分利用的各种管理技术,从而充实优化工具库和不确定性消减工具库,为财务冲突的管理提供更为广阔、有效、实用的思想和方法。

注释:

①有关契约不完全的五种起因已基本达成共识:第一,语言表达障碍;第二,未尽事宜;第三,成本大于收益;第四,信息不对称;第五,市场一方的异质性并存在足够数量的偏好垄断。

②尤金.法玛.代理问题与企业理论[M].载《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67.

③史密斯和华纳通过对汇总在美国同行交易基金会编撰的债务限制条款概览一《契约评述》上的所有标准条款分析,从中发现债权人和股东之间存在着四种冲突来源:股利支付、权益稀释、资产置换和次级投资。

④康奈尔与夏皮罗对隐性契约与企业财务政策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由于隐性契约要求权的存在,企业的融资政策应该比较保守,即资产负债率与股利支付率相对较低,以便保持现金的流动性,从而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具备较强隐性契约履行能力的信号。

⑤财务冲突的协调是财务平衡的本质属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治理平衡原则,本质上就是一种使得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达到平衡的利益协调机制。

⑥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⑦张维迎:《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载《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⑧资本结构中控制权的合理配置作为解决财务冲突的内在有效机制,是通过带有投票权的股权契约方式、不带投票权的股权契约方式、债权契约方式等三种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实现的,但这三种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因此资本结构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控制权(state-contingent control power)。

⑨Nash,L.(1990)Good Intentions Aside:A Manager′s Guide to Resolving Ethical Problems,5.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标签:;  ;  ;  ;  ;  ;  ;  ;  ;  ;  ;  ;  ;  

金融冲突及其缓解&基于契约理论的分析_人力资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