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企业的困境与出路_商业论文

国有商业企业的困境与出路_商业论文

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商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商业企业的历史发展轨迹

建国四十多年来,国有商业经历了发展壮大、独领风骚、效益下滑的发展轨迹。1949—1956年,国有商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到1957年,国有商业批发额占社会商品批发总额的71.5%,国营零售额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37.2%。至70年代末,国有商业的发展达到了颠峰,市场占有率为95%,几乎独统天下。但1979年后,随着新流通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集体、个体、私营经济迅猛发展,国有商业逐步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市场占有率急剧下降。到90年代中期,国有零售市场占有率为22.4%,国有商业批发总额占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的10%以下,物资系统的批发市场份额,从过去的100%,下降到16%,以至于从1993年开始,出现了国有商业全行业亏损。截止1996年第一季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显示,国有商业仍处在全行业亏损状态中,它反映出国有商业面临着困境。

二、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的困境

笔者认为,国有商业企业面临的困境,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体制困境。体制改革虽进行了十几年,但目前仍处在转轨过程中,体制改革远未取得最终成果。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仍很强,不少商业企业,甚至有些采取了现代企业制度形式的商业企业,还不具备真正独立的法人地位,仍然没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局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企业经营不是完全按市场规律去运作,而是听从政府的指令。这样,企业伸手向上要政策(优惠)、上项目、争贷款等作法,就非常普遍。加之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等形式,导致严重的企业行为短期化,特别使国有商业经营体系解体,使其原有规模优势丧失殆尽。这与社会化大生产对规模经济的要求相悖。另外,1983年—1994年的12年里,由于税收政策向非国有经济倾斜,税率不统一,使国有企业不能在平等条件下同非国有企业竞争,更加重了国有商业企业本来就沉重的包袱。尽管在1994年统一了税率,但积重难返,国有商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2.资产困境。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是由自有资金、库存商品等流动资产和库(厂、店)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组成,与生产性企业相比,流通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偏低,其资产结构中流动资产所占比重很高,一般都达80%以上。在流动资产中,库存商品所占比重又最大,约占85%以上。自有资金所占比重较小,即使如此,企业几乎都无力补充其自有资金。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商业企业的库存商品数量、金额过大,存期过长,库存结构很不合理,库存商品往往不表现为流通中“必要的停滞”,而是“呆滞”。再加上有些属于政策性储备的商品,当超过储备期不用时,亦自然转为企业库存。这样,就造成国有商业企业的存量资产不仅大且难以盘活的局面。此外,由于外部改革不配套,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发育欠成熟,以及企业产权未落实等原因,使国有商业企业的部分闲置固定资产,难以进入市场发挥其应有价值,从而限制了盘活存量资产。国有商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到1995年竟高达85%。

3.经营困境。由于许多国有商业企业长期负债经营,伤了元气,使国有商企销售日益萎缩,亏损愈益严重。以国有纺织品批发企业为例,1990年,全国纺织品批发企业销售额为125亿元,到1992年仅为45亿元,下降64%,到1994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7亿元。1990年,全国796个纺织品批发企业中,有342个亏损,亏损面为43%,到1994年,亏损面达72%。目前国有批发商业企业大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国有商业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观念陈旧,经营方式死板,亦是造成国有商企经营困境的重要原因。为数甚多的国有商企中,“等、靠、要”观念、“大锅饭”观念根深蒂固,他们仍以官商自居,宁可坐以待毙,也不愿向市场迈进。据调查,国有商企中很少有经营者自觉利用诸如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市场研究与开发、环境分析、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广告、公关、CI策划等新型经营手段和方式,几乎还是经验主义、长官意志支配经营活动。

4.资源困境。国有商业企业的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资产资源、信息资源及商誉资源等内容。除前述资产存量过大且呆滞问题外,在人的资源方面,国有商企面临过度的人力资源和匮乏的人才资源并存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商业企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低、劳动过程简单,易于吸纳普通就业者,所以人员多,素质低,成为这一行业的特点。另一方面,现代化大生产、大流通,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又要求商业企业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国有商企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到了退休年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流失,造成国有商企人才的严重匮乏。现在给国有商企造成巨大竞争压力和市场风险的对手,不少人恰恰就是那些昔日的“战友”。在信息资源方面,不少国有商企的领导人甚至不晓得信息也是资源,没有信息意识,没有信息管理系统,决策不是建立在真实准确的信息基础上,而是靠拍脑瓜决策。在商誉资源方面,国有商企的经营者没对这种无形资产给予足够重视,从整体上看,“国有商业”的信誉下滑,人们普遍感到在购物环境等硬件方面和服务质量等软件方面,“国有商业”不如其它商业;从个体上看,一些国有老字号商店声誉下降,有些逐渐被人们遗忘。

5.社会包袱。国有企业的社会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仍很普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企也与其它国有企业一样,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虽已提出企业社会负担剥离的思路,但由于国力不济,社会保障体制刚开始建立,在短期内还不能承接过多责任,因此,还需要企业继续负担。国有商企过重的社会包袱表现为:第一,富余人员过多,而且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人员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不少老国有商业企业平均每2人要养活1名离退休人员,如此庞大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医疗费的大部分,仍由企业负担。第三,住房问题,有相当部分企业仍是福利性住房,建房基金仍由企业负担。第四,其他形式名目繁多的集资、基金、赞助,负荷越来越重。第五,部分国有商企受国家委托,承担政府稳定市场的职能,却得不到必要的补偿。如银行对国家专储粮贷款擅自加罚息;对民代国储所造成的挂帐损失,摊给企业负担;国家允诺的补贴不到位、不足额,其时间差、金额差,均由企业负担。仅吉林省公主岭市粮食公司,1991年至1995年就为此付出近6000万元费用。

三、国有商业企业的出路

国有商业企业要实现摆脱困境、重铸辉煌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振奋精神。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想法,为国有商业探寻摆脱困境的出路。

1.加大改革力度,落实改革成果。要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企业不能仍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也不能相对独立,必须完全独立。它的标志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政企分开改革初期提出,但直到目前仍未解决。其最重要的原因在政府自身。我国现阶段企业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属“非怕累托变革”,即以改变现存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前提,企业在改革中的受益,是与政府在改革中的受损相联系的。因此,在全社会总财富没有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利益出让是有限的。结果是,政府虽名义上承认企业的独立性,但实际充其量只给企业“相对独立”地位,在很多方面还要干预企业活动。政府作为“家长”,一方面叹息子女太多养活不起,一方面又担心子女独立后,“娶了媳妇忘了娘”。这是政府在企业体制改革方面动作缓慢的真实心态。

现在已到政府调整心态,让企业完全独立的时候,否则将最终使多年改革的成果付诸东流。政企分开后,政府要有明确的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即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和调控,企业要有独立自主的微观经营职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样,政府和企业各行其道,必将使政府、社会、企业都受益。

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两权分离就容易落实,国家利用终极所有权获得剩余索取,企业则要用好法人财产权,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形式,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占有、使用、支配、处置企业法人财产。

2.优化资源配置,力争最佳投资效益。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之一的国有商业企业,应按市场经济规律,实现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人力资源,国有商企应“裁军”,适当压缩过于庞大的人员规模。但此举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要慎重为之。当前,要在新的劳动关系基础上竞争上岗,择优汰劣,动态调整,对优秀人才要重用,最大限度杜绝其流失,而且要以优惠条件吸引外部优秀人才。对适用人才要用好,做到人尽其才,才职相称。“得人才者得天下”,国有商企领导人应牢记这个古训。对下岗人员,一要培训,鼓励他们重新竞争上岗。二要组织新的经济实体,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最终让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三要与人力资源市场做好衔接,让下岗人员重新寻找就业机会。

对于财力资源,针对目前国有商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严重债务问题,认真探索债务解决办法。国有商企债务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因而解决的思路也应是多方面。政府、银行、企业三者都有责任,单让哪一方承担都不公平。所以,第一,对那些确由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企业债务,要放在财政与银行的债务关系上统筹考虑,把企业负债变成一种国家对银行的负债。第二,在现有国有商业内部进行债务重组,即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劣势企业的债务转由优势企业承担,优势企业则成为劣势企业的出资者之一。第三,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吸收、利用外资或社会资金,用投入冲减债务,把债务变成股权。第四,银行在财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依法冲减呆帐、坏帐。

对于物力资源,一要树立大市场、大流通观念,实现企业与企业间的跨地区、跨行业的资产重组,大胆引进,并对现有资产改造、组合、兼并,使呆滞资产在流动中保值、增值。二要对长期呆滞库存商品,采取降价直销、抵押销售等方式,盘活这部分存量资产。对于信息资源,要有浓厚的信息意识,要坚信信息是资本、信息是动力,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按照及时、准确、适用、经济的要求,运用好信息资源。对于商誉资源,一要继承,即重振国有商企雄风,恢复国有商企的整体商誉;二要保护,即把国有老店、名店的商誉保护和发挥好,可运用CI手段,对国有老店、名店进行“包装”;三要创造,即对那些改制后的国有商企,必须高起点、全方位、新形象,创造良好商誉。

3.研究发展战略,建立长期行为机制。自本世纪6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比绍夫把战略这一军事术语引入经济学领域以来,战略就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家辞海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有资料介绍,国外的企业家把精力的40%用于研究发展战略,40%用以处理内外各种关系,只有20%的精力用于日常事务。可见他们对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战略是对企业在未来较长时期发展所作出的整体的、全盘的规划。制定发展战略的目的,既是为使企业在未来愈益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寻找生存与发展之路,也是建立企业的长期合理行为机制。因此,这对于扭转国有商企普遍的行为短期化,有重要意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要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进行。对批发企业来讲,可参考的发展战略有:经营多角化、功能多样化、服务社会化、信息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等。对零售企业来讲,可选择的发展战略有:经营规模大型化、经营空间国际化、经营手段现代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企业经营人本化及商业经营艺术化等。每个商业企业都要根据环境状况和经营条件,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战略。

4.培养和造就企业家,为国有商企配备适应商战的将帅人才。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但企业家不是一般的人力资源,甚至也不是一般的人才资源,他们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敢担风险、善决策、长于协调关系、有理想、有道德、有建树,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人。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与有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阶层不无关系。我们的国有企业之所以困难重重,除别的原因外,与缺少合格的企业家,有很大关系。在部分企业中,把持企业领导权的人,素质低下,品德恶劣,经营无方,掏鬼有术,疯狂地吞噬国有资财。正如人们所言,搞好一个企业不是一两个人所能为,但搞坏一个企业,则一个人就足够。可见,培养一大批新型企业家,清除不合格企业领导,对于国有商业企业摆脱困境,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尤其在企业改制后,国有商企将出现一批“航空母舰”,更呼唤优秀的指挥官。我们应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企业家,从政策上、舆论上、制度上,形成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制。社会主义的企业家,要具有德才兼备的特点。从德的方面讲,要求企业家“一定要讲政治”,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国有经济,忠于自己的企业,品德作风要过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公正清廉。从才的方面讲,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还要有决策、创新、协调、统御、用人、社交等多种能力。

5.减轻企业社会包袱,推动企业轻装上阵。国家应加速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本着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剥离不应由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诸如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医疗费、住房基金等。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负担,应通过国家立法,实行社会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医疗费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保证每个劳动者患病都能得到治疗,同时防止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住房制度,应加速住房商品化进程,将企业建、租、管、修房的职能,逐步社会化。此外,应将企业自办的医院、学校等公益机构和其他福利、服务设施,与生产经营主体相分离,按社会化原则进行改造重组。

标签:;  ;  ;  

国有商业企业的困境与出路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