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产业结构变动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变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期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下个世纪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体制基础。实现“九五”期间的目标,关键一环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针
前15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变动,暗含着许多对以往战略方针的成功调整。“九五”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已往富有成效的方针,另一方面,也要对一些战略方针进行必要的调整。这种战略调整,有些在“九五”期间难以完成,需要跨世纪解决,但必须立足于“九五”期间着手开始。
⒈产业结构调整的总方针应该是,从过去的单纯追求增加某种产业的比重,追求物质产品的数量增加,转变为以人的流动和转移为中心,以解决充分就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在三次产业间,形成适度规模的农业,高效率的制造业,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促进农业过剩劳动力、制造业富余人员较大规模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尽可能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力提高制造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率,形成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产业则应是劳动密集的。
确立这一方针的基本考虑是,劳动力过剩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任务。中国农业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农业本身必然是低效率的,而是由于农民过多,才使我国的农业变成了低效率的农业。所以减少农民,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摊子已经很大,很难再继续走80年代那种靠大规模吸收廉价农业剩余劳动力,靠数量扩张占领国际市场的路子。资本技术密集的制造业,面临着国际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和开放市场后进口产品的挑战,减少人员,增进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今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第三产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的,其生产和消费的时空同一性决定了难以大量进口,国际竞争的压力相对较小,目前发展不充分,应大力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制造业富余人员,即使降低了第三产业的效率也是值得的。
⒉从大量占用耕地的“就地转移”模式,转变为节约土地的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农业劳动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转移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这是产业结构合乎规律的合理演变。问题是我国农业劳动力与农地的转移比例太高,1978年以来的17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7800万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1.2亿人,平均每转移一个农业劳动力就带走耕地0.65亩,这种高昂的代价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不堪负重的。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单纯的“就地转移”,城乡分割。据调查,同一产品乡镇企业占地比城市占地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排斥城市化的“就地转移”模式,还人为地堵塞了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前17年我国农业过剩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是1:0.7,大大低于同步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平均1:2的水平, 这是我国第三产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这些情况,后15年应对已往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这种战略调整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扩大现有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规模,途径是可以考虑在现有城市边缘地区开避农民开发区,政府规划建设好基本的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允许农民在此务工经商、兴城建城,改变身分,成为城市居民;二是建设发展的一批新城市,在政府统一规划下,使有发展潜力、条件较好的目前万人左右的县城和建制镇壮大规模,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中小城市,引导农民进入这种未来城市,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农民城”;三是在目前不适合上述两种发展模式的地区,以及适合在农村地域发展的产业,要求乡镇企业依托现有县城、建制镇集中布局,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这些小城镇向功能指向强的成熟型小城镇发展。
⒊从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转变为有取有舍地建立能够发挥优势的民族工业,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合作。
在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选择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合理和自然的,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趋势,在开放的大势不可阻挡的条件下,仍维持这种战略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在没有优势的领域即使建立了某一产业,也是技术水平和质量较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一旦失去了高关税及其他保护措施,就会被挤垮。所以,与其倾注资源培育这种没有优势,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如集中于有优势的、打不垮的产业。
基于我国一些产业的状况,面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要做一些根本性的调整。从追求“国产化”比率的提高,转变为不分国界,哪便宜就在哪购买;在产业内、产品间、零部件甚至生产阶段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挥我国劳动力多且便宜的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的加工组装阶段;放弃某些技术比较复杂、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零部件甚至产品,集中生产中等适用技术的产品。
⒋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逐步转变为不断增加洁净能源的消费比重,尽可能地减少煤炭消耗。
煤炭消费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直居高不下,这种结构虽然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积累了一些长期性的矛盾。主要是环境负担日益加重,今后治理起来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和时间;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地区不平衡趋势不断强化,运输不堪负重,成为填不满、补不齐的“瓶颈”,而人的输送却难以摆上日程。
从“九五”开始,要下决心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要把贸易结构调整、对外经济合作与能源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减少国内煤炭消费比重,大力增加煤炭出口数量;较大幅度地增加石油、天然气等洁净能源以及其他高载能原材料的进口,减少高载能产品的出口;积极到境外开发石油、特别是天然气资源,保障进口的稳定增长;在电力工业中,大力发展核电、水电,放宽对燃油、燃气发电的限制。
二、产业结构总体变动展望
⒈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九五”期间是我国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的第一步,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将遵循工业化从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过渡的特征。
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劳动力比重继续持续下降,而且会保持90年代以来的加快趋势。按照前17年的规律,2000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将由1994年的21%降到按1995年价格计算的15%,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快于第二、三产业,因此按当年价格计算的比重大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比重,预计将在16—17%左右,下降的速度比前17年稍快,但会略慢于“八五”。
第二产业的产值结构继续上升。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还将继续提高,只不过提高的速度会有所减缓。预计第二产业比重将从目前的47%增加到2000年的50%左右。工业比重增加的速度呈现递减的趋势,由40.8%增加到42%。 矿业比重继续下降, 到2000年的份额估计在2%左右。矿业减少的百分点将由制造业填补, 制造业仍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门,比重将提高到40%,增加3.3 个百分点。迎和城市化的趋势,伴随住房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比重由6.5%提高到8%。
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快速上升。预计今后5 年第三产业将转为常规增长,发展速度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由目前的31.8%提高到35%。“八五”建成的一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将在“九五”期间发挥效益,以此为基础,“九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加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6%提高到7%。商业在城市化步伐加快和农民收入能够较快增加的前提下,比重将比目前的9%提高1个百分点。
就业结构的变动将大体上按照表2的预测发展。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继续下降,2000年减少到50%左右。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上升,上升速度大大放慢,由22.7%增加到24%。第二产业中工业吸收劳动力的速度减慢,就业增加将主要靠建筑业。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比重大幅度增加,由目前的23%增加到26%。
表1 产值结构变动及展望(单位:%)
第一
第二第三 运输
年份产业
产业 工业 制造业 建筑业 产业 邮电 商业
1978年 28.10 48.16 44.34 33.10
3.81
23.74 4.77 7.33
1980年 30.09 48.52 44.19 32.70
4.33
21.39 4.54 4.73
1985年 28.35 43.13 38.47 33.00
4.66
28.52 4.54 9.80
1990年 27.07 41.65 37.01 33.90
4.64
31.28 6.19 7.57
1994年 20.97 47.24 40.79 36.70
6.44
31.79 5.97 9.00
2000年 15.00 50.00 42.00 40.00
8.00
35.00 7.00 10.00
表2 就业结构变动及展望(单位:%)
年份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年 70.5 17.4 12.1
1980年 68.7 18.3 13.0
1985年 62.4 20.9 16.7
1990年 60.0 21.4 18.6
1994年 54.3 22.7 23.0
2000年 50.0 24.0 26.0
⒉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将更加激烈,变动幅度大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些产业增长速度将减缓,丧失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有些产业呈现超常增长态势,结构地位显著提高,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有些产业将在资源约束或进口压力下,显现衰退产业的迹象。
根据“九五”期间工业各产业的国内外需求、“八五”期间的变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各产业自身的生产技术特点,“九五”期间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消费主导型的结构变动。某一产业结构地位升降,主要取决于是否能适应加速变化着的需求主流,满足新消费需求。与新消费需求关联较强的汽车、电子通信、办公设备、石油化工、建材、服装、皮革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结构地位上升。与传统消费联系较紧的食品、烟草、煤炭等产业,结构地位下降。
加工主导型的结构变动。产业结构的加工深度进一步提高,加工深度高、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结构地位上升。在具有前后向加工关系的产业群中,煤炭的地位下降,电力的地位上升;纺织的地位下降,服装和皮革的地位上升;造纸的地位下降,印刷和文体用品的地位上升;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地位下降(即使上升其速度也低于金属制品)和机械工业的地位上升等等。
外向主导型的结构变动,第一个含义是,按满足内需和外需来看,外需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地位上升,内需主导型的产业或者结构地位下降,或者即使上升,速度也慢于外需主导型的产业。第二个含义是,外资参入较多,与国际产业分工连结较紧密的产业,结构地位上升,反之则下降,或者即使上升,速度也慢于外资参入比重高的产业。因此,服装、皮革、建材、金属制品、电子、电气机械、办公机械等增长会较快,结构地位上升。
投资品主导型的结构变动。“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将呈现投资拉动型增长,投资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将进一步加大。中间产品产业在产业结构的地位,将根本性地扭转80年代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局,使“八五”以来已经显现的倾向进一步加强,除个别产业由于进口压力增长不会很快外,大多数投资性中间产品,整体上的增长会快于消费类最终产品。这类产业主要是电力、钢铁、石油化工、建材以及机械、电子工业中某些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品。
表3 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展望(单位%)
2000年变
行业 1985年 1990年 1994年动方向
煤炭采选业4.053.572.98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4.704.055.1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320.270.27↓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620.760.61↓
非金属矿采选业0.630.650.92→
木材及竹材采运业 1.171.000.57↓
食品加工及制造业 6.043.955.67→
饮料制造业1.742.212.25↓
烟草加工业3.855.243.76↓
纺织业8.809.497.60↓
服装及其它纤维制品制造1.731.882.42↑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 0.770.861.38↑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 0.620.480.68↑
家具制造业0.530.420.40→
造纸及纸制品业1.611.821.30↓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1.010.960.8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460.490.53↑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 3.872.782.95↑
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 6.237.845.39→
医药制造业1.281.771.71↓
化学纤维制造业1.011.541.17↑
橡胶制品业1.601.430.94→
塑料制品业1.381.641.5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995.496.4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206.248.7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861.941.79↓
金属制品业2.672.692.99↑
机械工业 9.779.507.99→
交通设备制造 4.363.665.1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863.973.96↑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742.803.29↑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0.900.770.88↑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5.865.425.57↑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50.330.44↑
注:表中各产业的比重是按增加值计算的。资料来源:根据1986年、1991年、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及1985年《工业统计年报》有关数据计算。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九五”期间工业内部结构变动做出如表3所示的展望。“↓”代表结构地位下降,“↑”代表结构地位上升,“→”代表结构地位不变或变动很小。
三、主要产业发展态势展望
1、农业和农村经济
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九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难点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主要课题是,稳定增加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减少波动;较快地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7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如果政策措施得力,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到200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望迈上一个新台阶,主要农产品产量将有较大幅度地增加。预计2000年粮食产量将达到5亿吨左右。 由于人口增加大大超过原来的预计,人均占有粮食很难达到原定400公斤的目标, 大体可以保持在目前375公斤的水平或增加到380公斤。棉花产量由于东部产棉区存在粮棉争地现象,要保证粮食播种面积,相应会调减东部产棉区棉花播种面积,棉花产量增加不会很多。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等需求仍很旺盛,受进口量以及比较效益影响,产量在年度间会有一定幅度波动,但总量会较大幅度增加,增幅可望达到20—30%。
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按前15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农民纯收入增长速度的线性关系,如果今后5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8—9 %,农民收入增长将达到5—5.5%。“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将继续上涨,农民得到的农产品加工增值也会提高,对农民的转移支付以及支农补农资金也将增加,这都将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预计到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1995年价格的2000元左右。在这一水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可以实现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但不同地带仍会有很大差别,若今后5年全国农民纯收入平均增长5%,且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维持在前17年的格局,三大地带今后5 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将分别是5.8%、4.8%和4.7%,这样,西部9省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将难以实现进入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
农业产业结构将在保证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将得到较快发展。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比重由目前的55%下降到2000年的50%左右,林牧渔业比重由目前的40%提高到45%,其中牧业产值比重将从目前的27%提高到30%,渔业比重由8%提高到10%。有利于全面利用国土资源, 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的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农工牧、种养加等一体化生产方式将得到快速发展。
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快速向非农产业转移。“九五”期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将继续维持“八五”以来的格局,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跨省区市流入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农产业。前17年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递增率是9.5%,“八五”前4 年乡镇企业职工增加2750万,平均每年增长6.7%。 考虑到乡镇企业就业弹性递减的倾向,如果“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就业年均增长5%,2000 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将达到1.6亿,比目前净增3400万人。 跨省区市流入沿海地区的劳动力还没有精确的统计,据有关方面调查,“八五”期间流动人口(指农村流动人口,估计其中70%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以每年净增300万的速度增加,年递增率为8%,“九五”期间不会小于这个速度。这样,到2000年跨省区市的流动人口将达到6300万人,若其中70%为劳动力,跨省区市流入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产业的农业劳动力将净增1500万左右。两项合计,“九五”期间可转移农业劳动力4800万,扣除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2800万,“九五”期间可净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2000万人。
2、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九五”期间要继续把充实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
水利。我国水资源相对紧张,目前的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水利发展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提高防洪抗灾能力;加强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建设,改善水资源环境;建设一批供水工程,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在大力节约用水的同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九五”期间,要通过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清障,库区保全以及其他防洪排涝工程,使大江大河的防洪抗灾能力,接近或达到防御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的标准,同时,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能源。能源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是,大力提高能源开发效率和使用效率,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减轻煤炭使用过多和分布不平衡对环境及运输的压力;继续增加总量供应,特别是电力供应量;合理利用国外能源资源,增加石油、天然气进口。
面对煤炭工业长期成本递增,规模收益递减,长期供给弹性很小的产业特性,以及东部部分矿区资源接近衰竭,生产和消费地区不平衡加剧的现实,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煤炭工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的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一切围绕增加产量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实行四个战略转变。一是国家投资范围的调整。国家投资的矿区要进一步缩小,国家掌握的投资只重点用于开发西部大型煤田。主要是加强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三西”煤炭资源开发,以及西南黔西、滇东、川南大三角地区的煤炭开发。后者由于地理上靠近南方缺能地区,并兼有水电资源丰富的优良组合条件,因此也是全国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能源基地,这一基地建成后,可以大大减轻西北煤炭东出南下的压力。二是改变建设方式。按照煤、电、路、港统筹规划、同步建设的方针,建设新的煤炭、电力基地和西煤东运的大通道。三是东部产煤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单一的煤炭开采转变为向下游和其他产业发展,利用煤炭资源发展洗煤、坑口电站、煤化工、建材等相关产业,提高原煤附加值,改变煤炭工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四是从人海战术的采煤工业转变为大力提高机构化,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竞争力,为此要较大幅度地减少煤炭行业的职工人数。
电力工业面临的主要课题是,继续加快电力供应增长,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同时推进电力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整。电力生产要优先开发可再生的水电资源,在水利资源丰富的大江大河建设大型水电基地,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依靠地方和企业的力量,梯级开发建设中型水电站,鼓励开发建设小水电。火电发展应把火电和煤炭开采以及送电工程结合起来。在煤炭基地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向临近地区或跨地区送电。重点建设两个“西电东送”工程。一是北方的向京津冀地区送电的“西电东送”工程;二是南方的云南、贵州向广东送电的“西电东送”工程。在“九五”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电力发展都应把核电放在重要地位。发展核电是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工业布局、减轻运输压力、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核能发电直到目前仍是世界电力的主要来源,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32座商业性核能反应堆在运行,1994 年核电约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23%。从长远看,在我国能源消耗大但又缺少能源资源的东部沿海地区建设大型核电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九五”期间石油工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东部老油田普遍进入油田生产的中老年期,面临产量逐年递减,开采难度增大,开采成本快速递增的局面。西部以及海上油田勘探目前尚无重大突破。“九五”期间石油工业主要还是加强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勘探,为下世纪发展增加后备储量。东部老油田主要是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稳产期。西部加快进行勘探开发。面对我国石油产量难以增加,而消费大幅度增加,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的现实,要采取新的战略,较大幅度地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为保证进口油气源的稳定,应与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开发,更多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交通通信。“八五”是我国历史上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的时期。尽管如此,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和需求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设施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干网的通过能力不强,一些主要限制口还未打通,由于货运向公路分流,铁路货运有所缓解,但客运十分紧张。公路总里程虽然已经发展到100万公里以上,但高等级公路少、标准低、 质量差、通行能力小、混合交通十分严重,搞灾能力弱,高等级公路还没有形成网络,利用效率不高。
“九五”期间铁路发展的指导思想要相应转变,应从以货运为主,转向以客运为主,以为人的流动服务为宗旨。在确定发展重点时,需要考虑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流动以及相应的粮食等重要物资的流向改变,考虑大城市圈形成增加的运量和运输方向的改变。在扩大干网运输能力,打通主要限制口等完善现有干网的基础上,把兴建快速进行旅客运输的高速铁路摆到议事日程,视资金情况积极准备兴建。
公路也要从追求增加公里总里程,谋求“村村通公路”的战略,转变为集中资金重点建设高等级公路网,特别要抓好国道主干线的建设,逐步建成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体系相适应的高等级公路网,“九五”期间,重点建设好3纵2横的国道主干线。
在需求急剧扩张的刺激下,通信业发展极为迅速。但这种高速发展是相对于原有极为薄弱的基础而言的,在总量上仍满足不了社会需求,供需矛盾还很紧张。“九五”期间要继续加快通信业发展。在重点建设共用干线通信网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通信体制改革,充分利用铁道、交通、公安以及军队内部的通信网,使之尽快成为第二共用通信网。在基本业务实行国家统一经营的前提下,撤消行政壁垒,放开非基本业务、电信终端服务以及通信设施建设。跟踪国际先进技术,集中力量加快战略性关键元器件的技术开发,建设符合规模经济的生产基地。
3、支柱产业
从我国支柱产业的现状出发,面对国际化和“全球制造业”的趋势,支柱产业的发展要从“九五”开始转变思路。从全面振兴转变为确定有限目标,择优扶持,集中突破,上水平、上质量,形成经济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从追求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水平,转变为哪便宜就在哪购买,自主开发的领域集中于中等适用技术和我国有优势的产品;通过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大幅度提高投入的集中度,对现有企业进行联合、合并、兼并等存量调整,壮大企业规模;放开市场,扩大国际合作, 允许大跨国公司带进高新技术的外商独资企业进入市场。
机械产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由于技术落后、产品单一、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竞争能力很差,丧失了许多市场份额。面对众多问题,机械工业近期内不可能全面发展和振兴,应选择好突破重点,首先要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等重要基础机械、机械基础件,以及我国有优势的大型成套设备。在确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市场,扩大合作,引进竞争机制,在国内外竞争中提高某些机械产品的竞争力。
我国中低档技术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已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投资类电子产品发展不足,特别是作为电子工业核心的集成电路,我国仍未摆脱严重落后的局面,至今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经济规模和产业体系。因此,“九五”期间要以集成电路为重点,集中突破,建成几个年产电路上亿块,具有规模经济的大企业。
“九五”期间,石油化工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一是采用国际先进技术,通过生产装置的大型化、系列化,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经济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原油加工装置至少要达到500万吨, 乙烯装置达到45万吨,通过改造扩建现有企业,使有条件的企业向千万吨级规模大型炼油企业和百万吨级乙烯规模的大型石化企业发展。二是结合加工进口原油,优化配置国内有限的原油资源,合理调整国内原油流向。三是在内地特别是西南地区新建炼厂,满足西南地区对油品的需求,改善炼油企业的布局结构。
汽车工业在我国是个历尽坎坷的产业,由于投资分散,目前致命的弱点是违背汽车工业生产技术特点的规模不经济。“九五”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解决生产和投资分散,企业和工厂规模不经济问题。在现有汽车集团的基础上,通过高起点、大批量、强投资以及产业重组,尽快形成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万辆级汽车生产基地,实现规模经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要按照市场需求,以家用经济型轿车为主攻方向。发展重点是轿车关键零部件,扶持一批重点零部件骨干企业尽快形成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体系。
建筑产品,包括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是目前我国最为紧缺的产品。面对城市化的趋势加快和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建筑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九五”期间,建筑业发展应以满足小康生活水平的住宅为目标,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品种、规格结构,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围绕新城市的兴起,有重点地发展建设新兴城市,使少数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加快新兴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标签:产业转移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煤炭行业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煤炭能源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