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基本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青少年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005-05
青少年时期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敏感年龄,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走向,不仅对青少年自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维系着其一生健康发展,而且关乎整个国家的思想道德面貌和未来发展走向。为此,从2005年开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建设措施研究”课题组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三次较大范围社会调查。第一次调查在2005年4~5月进行,主要对武汉市青少年按照1/1000比例进行抽样,获取城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资料信息[1]。第二次调查在2006年5~6月进行,对湖北省14-35岁青少年按照2/10000的比例进行了抽样调查,以获取有代表性的全省青少年思想道德情况[2]。第三次调查于2006年11月~2007年1月全国范围内进行,主要选取北京、上海、重庆、黑龙江、甘肃、山东、安徽、广东、湖北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0个省市(自治区)的初高中生和大学一年级新生进行调查,以获取全国青少年发展的总体信息[3]。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从关注宏观问题、国家大事和抽象理论问题向关注微观问题、个人问题和具体问题的转变;从追求崇高、理想和长远的思想道德目标向注重现实、具体和世俗目标的转变,出现价值目标世俗化、短期化和功利性的特点;从思想道德的立足点倾向社会本位向在个人发展的基础整合个人和社会因素的转变,注重个人与社会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整合折中的特点;从思想道德要求和标准比较绝对、单一向比较宽容、多样转变;从比较关注社会,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心态向比较关心个人内在主观感受,注重协调性思想道德要求的转变,等等,青少年思想道德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他们之中,优秀者在这种多元开放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表现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相适应的精神面貌;而他们之中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缺失、个体自身成长的局限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与青少年自身发展不相称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过程中,年龄是思想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而是呈现出V型曲线的发展轨迹,提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敏感年龄,学校教育并没有明显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相反在某些特定的阶段,还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活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青少年社会化和职业化,提升了个体思想道德素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形成了一套与主导价值观念相偏离的思想道德观念,而恰恰相反,在于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不足,他们在多元开放环境和价值观念多样化的条件下,价值观念出现矛盾和混乱,为此,课题组提出一种以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构想。
一、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优势和局限
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从总体上属于一种社会本位的权威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它主要采取以党和政府为主导,以共青团为主体协调,动员和协调各个方面力量,共同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对青少年形成社会主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动员和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青少年成长,发挥党和政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是十分有益和有效的,依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基础和主干,这种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具有明显的优点。
1.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1)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重视采取自上而下思想道德建设 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并推行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的,充分发挥了国家和政府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样,有助于依托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帮助青少年形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充分保证各种建设措施的落实。
(2)重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体现整体的优势 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十分注重各种教育力量的整合,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长期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4]”的教育思想和“全员育人,全程施教和全方位育德”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把学校、社会、家庭;把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影响、教育途径、教育力量;把青少年思想道德知、情、意、信、行等方面;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教育杠杆、法律杠杆、政策杠杆、社会杠杆等整合起来的特点,体现了社会主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综合优势。
(3)重视政治因素和思想政治因素的主导作用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思想政治建设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青少年全面素质培养中着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这是传统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在内容上的显著特点。因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素质、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5]”注重思想政治因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帮助青少年形成了整体和宏观的思维方式,树立了长远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好地适应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实现了政治社会化的要求。
(4)重视共青团组织、先进青年典型和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主导性作用 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十分注重正式组织,如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共青团组织等正式组织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组织引导作用;注重先进典型人物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十分注重专门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组织性、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上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模式的形成是在一个价值观念相对单一、环境相对封闭、青少年了解信息渠道还不太充分、思想道德建设资源也并不太充分、社会环境与青少年道德建设内容一致、比较有利的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多元的环境下,在社会信息十分发达,人们思想信息接受来源多样化,在党和政府及正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受到多方面挑战,社会教育环境与青少年思想道德信息并不太一致的情况下,这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缺点和局限
(1)重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主导性作用,忽视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从总体来说是由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等社会机构发动的,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社会价值观念而展开,要求青少年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因而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以社会要求或建设者的要求作为建设的主要方面,尽管积极鼓励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从总体来说,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青少年是作为建设的对象接受社会的“塑造”、训练和教育,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
(2)重视正规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正面建设渠道,较为忽视非正式的、活动性的、偶发的建设渠道 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比较关注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系统性的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强调正面教育渠道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在正式组织中,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等教育机构、共青团等社会组织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对正式组织的重视相比,其对社会团体和机构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对较为忽视;与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注重理论性的知识和观念教育相比,其对活动性、体验性的建设方式较为忽视;与传统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中对系统性、整体性、体制性的建设内容相比,其对一些零星的、偶发的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较为忽视。事实上,青少年并不仅仅单纯生活在一个正式的、有组织的和条理化非常充分的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非正式组织,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活动性、体验性的教育方式,存在着随时随地偶发的教育影响因素,对这些环节的忽视,使得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对青少年生活领域的覆盖存在着缺陷,容易使青少年在一定的时期处于思想道德建设的真空环境之中。
(3)重视直接、显性建设渠道的作用和功能,比较忽视间接、隐性建设的作用和功能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直接渠道是指专门思想道德建设机构所开展的思想道德建设,而间接渠道是指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专门机构以外的其他部门所开展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这些机构和人员尽管不直接从事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但他们的活动间接地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比如新闻出版部门,尽管不是直接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机构,但其所生产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而所谓显性建设渠道是指能够让青少年或广大群众充分感受或认识到的建设渠道,比如政府和新闻宣传部门的宣传引导、学校教育、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等,这些部门所从事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是为广大青少年所明示的、充分感受到的建设渠道,而隐性建设渠道是指那些通过整体环境建设、通过暗示、通过渗透于建设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无形影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渠道,这些渠道虽然不为人们所感知,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道德建设较重视直接和显性建设渠道的作用,而对那些间接和隐性的建设渠道,则或多或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内容,较忽视公民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 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内容方面,较重视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内容,对于青少年形成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从宏观整体角度思考个人与社会发展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对于处于积极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能够关注思想政治问题和从宏观整体角度透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青少年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青少年关注问题层面处于心理层面、思想层面、道德层面等问题,因此,过多注重青少年思想政治因素建设容易使建设内容与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脱节,脱离青少年本身最广泛的思想道德需求。
总之,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既有其长足的优势,但在多元开放的条件下也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如何在充分发挥这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主导性、权威性和教育性优势的同时,又充分吸纳青少年的意见和心声,增强其多样丰富、生活吸引和广泛参与性等,既是探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内在动力,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构架基点。
二、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基本理念
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是在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构想,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与人们日常生活观念中对“80后”青少年的消极评价相反①,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并没有朝着人们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另类”的方向变化,而是表现出与主流价值观念相适应的积极变化。而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形成了一整套与社会价值观念相背离的价值观念,而问题恰恰在于在多元开放环境下,大多数人缺乏一整套的思想道德观念,以至于出现价值观念的困惑和矛盾。青少年思想道德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思想道德发展的不足,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如何帮助青少年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调整为不是要求他们形成一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是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那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就要发生一个彻底的变化,即从以社会为主体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转变为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
1.青少年为本与以青少年为本
青少年为本作为一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基本理念是与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适应的,青少年为本是指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以青少年为建设的主体和中心,根据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来进行思想道德模式的构建。政府、宣传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和一切社会机构在这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中处于服务和辅助的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和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青少年为本的理念把青少年作为一个积极发展的主体,以青少年思想道德自身发展作为优势视角来透视社会生活和现象,从而提出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策略和方法。在这种模式导引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不再是单向的发展趋向,而是体现了社会主导要求与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发展的结合。
青少年为本与以青少年为本虽然只有一个“以”字的差别,但它们的内涵却完全不同,以青少年为本的理念虽然尊重青少年作为一个积极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青少年发展特点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但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是以外在视角来透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政府、教育机构、共青团组织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正式机构依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着主体和主导的地位,青少年思想道德要求依然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进行构建,这样,使得青少年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依然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因此,青少年为本和以青少年为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别,却反映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建设理念。
2.青少年为本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基本内容
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应体现青少年自身发展特点和要求 在制定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时,应从青少年自身发展特点和要求出发,从消除和解决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积极因素,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政策保护角度来进行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政策性制度建设,使青少年处于一个积极成长、充分安全、体现社会关心的社会政策环境之中,鼓励和保护青少年积极健康发展。
(2)在青少年与教育机构和社会相关机构的关系方面,倡导服务和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型关系 在青少年与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关系中,青少年为本的理念主张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青少年思想道德相关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处于服务于青少年发展的地位,这既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组织和机构的作用所在,也是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所在。
(3)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遵循青少年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内在需要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这种青少年内在发展作为优势视角的观点,把青少年发展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应遵循青少年发展基本特点,以青少年发展的内在需要作为建设的基本动力。
(4)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式方面,倡导双向互动式的思想道德建设方式 青少年为本的理念并不是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放任,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吸收社会发展的积极有效资源,青少年为本的理念倡导一种既有权威又存在平等吸纳的双向互动式沟通方式,能充分在尊重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同时,注意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有助于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在主导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有益成分,形成符合一代青少年特点的思想道德观念。
(5)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环境建设方面,建立适合青少年发展的生态环境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的相互促进的机制。青少年从走出家庭,进入到学校、社会生活,融入到同伴群体之中,直至进入到职业生活领域,以至对国家宏观社会政策环境的关心等等,存在着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既相互联系、共生共存,又相互作用和发展,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就是在这种生态系统下,在与各个不同层面的系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发展和成长。因此,青少年为本的理念倡导从生态系统的各个层面,建立和健全适宜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处理各种力量的制约和发展机制,切实为青少年成长和思想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青少年为本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关系
以青少年为本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否会导致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矛盾和冲突?这是青少年为本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必须回答的问题。
(1)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导观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偏差,这是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 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是一种相对稳定、宏观、持久的价值观念,它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支撑,任何社会价值观念都必须与主导价值观念相一致,否则就会造成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但是,从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与其他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中形成和产生的,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存在着差异,可能正是这种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相互冲突、相互吸纳、相互调整,一方面使得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越来越向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趋同,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打上时代烙印和青少年印记。
(2)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并不完全相同,也并非是一种消极现象 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发展的规律来看,青少年由于生活环境不一样,他们所关注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内容和领域也会有不同,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中既有促进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存在着与社会价值观念不相适应的消极观念,但从总体来说,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中积极因素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社会未来价值观念的基础。因此,如果我们把青少年当前思想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积极成长的新的价值观念来对待,那么,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不同就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而是促进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发展的积极因素。
(3)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矛盾,正突出了用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必要性 青少年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敏感人群,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存在着不稳定性、可塑性,青少年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面的偏差,这正突出了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导引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价值和作用。
因此,我们不能借口青少年为本思想道德模式会使青少年形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偏离的思想道德观念,而忽视帮助和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正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任务。
三、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基本运行
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作为一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构想,也需要发展一些策略来在现实思想道德建设中运行,这里,我们主要从微观层面模拟青少年为本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运行程序,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的现实推行。
1.以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和内在需要作为建设的起点
青少年正处于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敏感年龄阶段,其思想道德发展需要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进行引导、整合,以形成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但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特点也要求建设模式具有开放性,能充分吸纳青少年的声音,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应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要求着眼,但更应从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入手,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起点和立足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应从增强主导性和增加开放性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双向互动式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构建。
2.努力弥合主导价值观念和青少年思想道德需要状况的矛盾
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对个体思想道德发展起着整合、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在一般情况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个人核心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或者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导引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只有达到个人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谐一致,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得到较好的提升,促进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特别是个体在成长的某一个年龄阶段,比如说在青少年时期,由于青少年缺乏对整个人生的广泛全面的体验,并且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个体性特点,使得青少年不太容易理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刻内涵,这样,在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方面会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对立和冲突。在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应逐渐形成一种使青少年自觉用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来进行自我调适的机制,这样,有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3.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程序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了解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澄清是建设的第一步;而提供价值干预和支撑既是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在了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后的第二步工作。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导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三步,也是逐渐弥合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主流价值观念之间矛盾的重要步骤。而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外化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第四步,是将个体思想道德观念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运用和深化的重要环节。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并不是一次完成,需要多次循环往复,也许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又是新的起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会随着每一次循环发生变化和提升。
4.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既需要政策保障、社会舆论支持、教育引导、社会服务支持等,涉及到宏观层面的政府政治运作、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舆论环境的营造等,中观层次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等,微观层面的个人品德建设等方面,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法是多元、开放的。由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好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之间的不适应问题,因此引导青少年形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方法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课题组认为,说理教育法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基本教育引导方法。说理教育是一种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青少年逐渐弥合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差距,形成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相适应思想道德观念的一种基本方法。说理与灌输、说理与说教、说理与说服、说理与说明并不一样,灌输的方法是一种不顾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和现状,而硬行从外部注入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方法,它并不摆事实讲道理;而说教是一种把抽象的思想道德观念强加在青少年身上,用“必须”、“应该”、“不要”等绝对化的语言对青少年施加影响,而不说明“应该”原因的方法,它只要求青少年服从结论,不分析具体原因;说服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使青少年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一种方法,它不允许青少年存在与说服者不同的思想和观念,而要求受教育者接受其观点,有时甚至使用欺骗手段等;而说明只是客观呈现基本观点,不作价值引导。说理教育法与灌输、说教、说服、说明等方法的区别不在于“说”,而在于它遵循青少年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摆事实讲道理。它是一种理性的方法,开放接纳的态度,不含有非理性的强制要求,并且有明确的价值引导[7]。说理教育法较好地处理了权威与开放的关系,认知与情感、观念与行为的问题,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方法。
5.吸纳青少年主动参与,调动个人品德建设的主动性
青少年为本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把青少年作为主体和中心,自然要求青少年在自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调查表明,青少年自主开展的有德性的思想道德活动对个体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体验与超越自身以外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最近研究表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使个体寻找到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结合点,形成社会价值观念,而且可以使这种体验转化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影响和促进个体一生思想道德发展。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一生的影响作用十分突出,美国学者尤尼斯通过多项研究,认为青少年参加公益性活动有助于成年期思想道德发展。[8]而发展心理学对大脑的研究甚至发现,在青少年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个体,能够增进人的幸福和长寿。[9]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模式发挥作用离不开青少年个体的参与,应倡导社会形成鼓励青少年投身自我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营造青少年形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扶持青少年自主开展的各种有助于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寻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①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在评价当代青少年时,70%以上的教师用超过70%的语言来描述学生的缺点。参见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16.
标签:道德素质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道德观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