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下)_学历论文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下)_学历论文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十一五论文,我国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1.职业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偏低。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8769.05亿元,其中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总值为2379.35亿元,占27.13%;普通中学为2783.44亿元,占31.74%;小学为2374.38亿元,占27.08%。而中、初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固定资产总值为820.15亿元,仅占合计的9.35%,远低于其他几类教育。一般来说,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设备,固定资产总值水平应该高于普通中学。目前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最重要的正是反映在学生实习实训设备不足方面,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表3 2002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固定资产总值情况

年末固定资产总值

数值(亿元) 百分比(%)

总计 8769.05 100.00

高等学校 2379.35 27.13

中、初等职业学校 820.15

9.35

普通中学 2783.44 31.74

小学 2374.38 27.08

其他 411.73

4.70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6.

2.购置专用设备费用和基建支出比例均偏低。2001-2002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购置专用设备金额从204.03亿元增加到258.75亿元,增加了26.8%,其中普通中学由47.06亿元增加为69.53亿元,增加了47.75%。而同期技工学校的购置专用设备金额,却由1亿元下降为9217万元。从基建支出比例来看,2002年高等学校基建支出比例为11.71%,普通中学也达到了5.10%,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比例偏低:中等专业学校的基建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23%,技工学校该项支出比例为2.29%,情况稍好的职业中学也只有3.82%(注: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6.)。

3.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仪器设备值不高。2003年,我国城市普通高中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仪器设备值分别为1498元和191元,职业高中则为924元和166元。目前我国职业高中主要分布于城市,职业高中的生均固定资产总值和生均仪器设备值情况与城市普通高中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四)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

1.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强于其它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受职业教育的力度。2003年,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97人。按照东、中、西部地区测算,东部地区为119人,中部为85人,西部为74人。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最大,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发展力度不足。

我们采用排序值前三位与后三位的均值差异作为评价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的差距,以消除高低差异水平的波动性。31个省区中,每万人拥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排序前三位的省区均值为171人,后三位均值为43人,高低差异达4倍。排位居前的北京、天津是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中普及率高;而后三位是西部省区的西藏、青海和贵州,经济发展水平低,高中普及率和中等职业教育力度有限。

2.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强度不大。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所占比例,是评价职业教育发展强度的重要指标,综合反映了高中教育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需求以及政府调控强度。例如浙江省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调控强度,规定各县(市)高中阶段普职比要达到1∶1,并作为认定“教育强县”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从政策上推动了各县(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全国31个省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比例最高的地区。2003年,各省区高中阶段招生人数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均值为50.6∶49.4;后三位是青海、西藏、新疆,普职比为75.8∶24.2,相差50个百分点。西部省区高中教育水平偏低,而中等职业教育比例更低,这里既有经济发展因素,社会观念因素,可能也有政府宏观调控方面的原因。

3.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显著。据《中国教育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水平为1684.79元,其中上海以4162.95元为全国最高,但还是低于当地小学的水平。该指标在1500元以下的地区有安徽、陕西、河北、山西、内蒙古、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12个地区,全部为中西部地区。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率来看,区域差异也很大。2003年全国平均增长率为1.25%,其中天津、上海等地增长率超过10%,但仍然有14个省区出现负增长,拉大了地区间的差距。

4.各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从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水平看,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1331.9亿元,生均为12522.9元。分省区来看,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最高的三个省区平均为26181.7元,而最低的三省区平均为8476.3元,相差3倍以上。从职业学校教师资源分析,2003年生师比最高的三个地区平均达24∶1,每个教师负担的学生数远高于全国19∶1的水平;最低的三个地区平均只有9∶1,反映了职业教育资源闲置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北京、上海的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超过80%,而青海、陕西、江西分别为48.71%、52.98%和56.33%,从学历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突出,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明显偏低,资源严重不足。据此,“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困难重重,需要给予重点支持与帮助。

(五)管理体制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1.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管理上的不协调。面对“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仍然由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分别主管、规划,容易出现管理分散、政策不一、办学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某地区教育部门计划建设50个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而劳动保障部门也在计划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这一现象引起了地方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提出综合配置资源、提高投入效益的要求。

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遇到障碍。为实现就业导向,必须实现职业院校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部分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在实施中困难重重。目前要求在校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做法,人为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即额外增加的经费成本和放弃学习其他知识技能机会的时间成本。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分属于两个部门管理:劳动部门希望教育部门严格依照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来确定学历标准,而教育部门则认为劳动部门的证书标准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结果使得这种体制性障碍造成学校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脱节。

3.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上的脱节。在教育部门内部,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也分属两个部门主管,同样存在规划和管理不协调的问题。特别是在强调中、高职相互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情况下,两个阶段的教育课程内容难以衔接,层次和内容上区别不明显。如上海2000年开始进行中高职相通的“3+3”学制模式的实验,但据我们调查,能够实施整体性教学计划的仅占44%。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中高职层次不清,交叉重叠现象比较严重。

4.行业、企业职业学校资源的流失。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大量由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学校被作为非生产性资源剥离,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减少,一批国有企业办的技工学校困难重重,使职业教育资源出现流失与闲置的现象。面对“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职业学校资源不足将成为重大挑战。

(六)职业学校学制过于单一

1.全日制三年的固定学制是目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学制。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普通和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在校生总数中,三年制学生的比例为77%,二年制学生占13%,四年制学生占10%,其中职业高中三年制的比例高达84.4%。如果加上学制绝大多数为三年的技工学校,三年制的比例更高。在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发展模式下,这种全日制三年的学制显然过于固定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2.全日制教学制度难以适应生源多元化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初中毕业生总量有限,特别是东部地区能够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必然要面向社会大量吸收成人学员,形成生源多元化的格局。而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制应有弹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学制长而且固定不变,加上收费高、回报低且慢,需要发展短学制和更加具有灵活性的弹性学习制度。此外,在“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数量大规模增长的条件下,现有的职业学校资源将难以容纳大幅度扩招后的在校生,无论是从校园、师资配备,还是从实训场地设备看,都难以完全满足全日制教学培训的基本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弹性学制也同样成为必然的选择。

3.固定学制强化了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与教学模式。由于学制单一,直接造成了课程和教学计划的单一,造成了传统的学科本位三段式课程教学模式难以突破。而要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真正适应就业导向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也必须增加弹性,变三段式为模块式,而实现这一变化的基本条件也同样在于实施弹性学制。

4.固定学制也不适应生源素质下降的现实。从招生方面来看,目前高中普及率较高地区的中等学校生源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生源素质下降。由于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里学习成绩最差的一部分,因此,普遍对长学制缺乏耐心和信心,许多人既学不好也不愿学。所以单一固定学制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难以实现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人才。

(七)师资队伍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1.职业学校师资数量不足。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负担学生数量过多的现象比较普遍。1990年,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为15∶1以下,从1993年到2003年,普通中专的生师比由14.6∶1上升为25.3∶1;职业高中由13.8∶1上升为17.7∶1(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近10年来教师缺额很大,仅2002年到2003年,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共减少教师3.3万人,其中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从27.27万人减少至25.79万人,减幅为5.4%;成人中专专任教师从8.41万人减少至7.53万人,减幅达10.5%;普通中专学校的专任教师数也由20.78万人减少至19.86万,减幅达4.5%。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已达到19∶1,比普通高中的18.4∶1还高。按照生师比15∶1测算,仅中专学校、职业高中与成人中专学校教师缺额就达14.9万人。如果按照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2100万人计算,生师比按照目前的水平,则缺额超过40万人;生师比按15∶1计算,缺额超过60万人。

2.学历达标教师数量更为短缺。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包括技工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6万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6.5%,明显低于普通中小学的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5.7%,初中为92.0%,小学为97.9%(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如果按照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来要求,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有5万多名教师需要进行学历达标进修,按照初中教师合格率92%计算,则有14万余教师需要培训进修,按98%的合格率计算,则有超过18万名教师需要提高学历。

3.双师型教师缺乏。2003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不包括技工学校和成人高中)共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专任教师27.3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5.4万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仅为19.8%,山西、内蒙古、吉林等地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更低,仅为10.3%;从中等专业学校来看,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略高一些,为20.6%,但比例仍然偏低。按照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双师型教师缺乏的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兼职授课,但是,2003年全国中职聘请校外教师只有7.9万人,仅占教师总数的10%左右。由于缺乏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1.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减少。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不仅反映为各类职业院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人数少、比例低,而且也表现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减少。2000年到2002年,全国农村职业高中由1363所减少为919所,两年减少444所,减幅高达32.6%;农村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数由55.45万减少到45.70万,两年减少9.75万人,减幅为17.6%,造成了农村职业高中教育萎缩的态势。

2.农村职业初中教育资源短缺。2001年到2003年,全国农村职业初中由804所减少到740所,减少64所,减幅为8%;招收学生人数由19.04万减少到17.96万,减幅为5.7%。从教育资源看,2003年农村职业初中拥有计算机8284台,每百人仅有1.6台,是普通初中每百人拥有计算机3.2台的50%;图书藏量540.4万册,生均10册,专业实验实习设备总值5719.18万元,生均仅109元。而全国普通初中学生生均图书12.4册,生均专业实验实习设备总值达317元。理论上讲,职业初中培养成本要高于普通初中,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紧张,职业初中生均各类教育资源水平明显比不上普通初中。

3.就读农林类专业的学生人数减少。从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的情况看,2003年毕业生人数301.1万,其中农林类19.1万,占6%;招生人数424.1万,其中农林类20万,占4.7%,农林类学生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从高职高专院校的情况看,2003年全国招生199.6万人,其中农学类专业为4万,仅占2%,比中等职业教育更低;而同期高职高专工学类招生人数64.7万,占32.4%;第三产业类专业招生人数130.9万,占65.57%。

(九)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

1.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出现失衡倾向。200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量为515.8万人,全日制高职高专院校招生199.6万人,中高职之比为2.6∶1。如果加上非全日制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高达421.9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比为1.22∶1,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比出现失衡的趋势。从分省区看,有19个省区的中高职教育结构失衡状况甚于全国平均情况,西藏为1.11∶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强度明显不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速度可能过快。

2.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200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301.1万人,毕业生最多的是信息技术类,有69.4万人,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人数的23.05%;比重超过10%的有加工制造、医药卫生两类专业,分别为11.07%和10.03%;资源与环境类和能源类毕业生最少,所占比重都不到1%。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为424.1万,招生最多的专业同样是信息技术类,有111.8万人,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的26.36%,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二位的加工制造类招生62.2万人,占14.68%;这两个专业就读人数增势明显。而资源与环境类和能源类两个专业的招生比重比同年的毕业生比重还要低,只有0.45%和0.68%。信息技术类和加工制造类专业发展快,能源类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急剧萎缩,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联系,但是变化速度过快,相关的教育设备、师资等资源条件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3.高职高专院校的工科类专业设置比重偏低。2003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199.6万人,其中工科类64.7万,占招生总数的32.41%,而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招生130.9万人,占65%左右。同年,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61274.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2.2%,第三产业产值3885.7亿元,占GDP比重33.2%。制造业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就业需求很大,高职高专院校工科类专业学生数偏少,难以满足今后几年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十)职业学校培训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培训比例相比,职业学校参与各类培训的比例不高。目前全国中、高职学校承担非学历培训的数量不足。2003年全国参加非学历培训的人员数量达到7242.1万人,其中有6677.5万人是由社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培训的,由中等职业学校培训的仅有564.6万人(其中还包括297万名学历教育注册学生参加的考证培训),占接受培训人员总量的7.8%。而且,在职业学校的非学历培训量中,还有332万人属于一周到一个月的短期培训,职业学校在非学历培训方面所应具有的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2.职业学校还未能够真正承担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十一五”期间要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5000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对其中的3000万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的2亿多农民工开展岗位培训。而目前教育部对广大职业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承担主要任务”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职业学校在承担非学历培训上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面对如此繁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和已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工作,职业学校可以拓展的空间极大。因此,职业学校实施灵活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职业教育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人发展全过程的开放式教育,将有利于发挥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续完)

标签:;  ;  ;  ;  

“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下)_学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