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妇幼保健院 65000000
【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云南省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方法:选择云南省有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级别的11家医院,生后转到新生儿普通病房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6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类型,并分析和探讨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新生儿在院内易感染发生败血症、肺炎、消化道等疾病,究其原因主要与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侵袭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素、住院环境和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有关。结论:由于新生儿自身各系统发育不完全且受侵袭性操作、住院环境、住院时间长等的影响,易发生院内感染加重病情,明确易引发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机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分析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 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弱, 一旦感染后发病迅速、病死率高。发展中国家每年有多达160 万新生儿死于感染[1],为了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机率,需对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探究,才能找出有效的防预和治疗措施[2]。为此,对我省11家医院2060例住院新生儿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云南省有地域代表性和不同级别的11家医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出生的11396例新生儿,其中转到新生儿病房或NICU共20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生院内感染共计224例,(男性患儿93例,女性患者131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生院内感染患儿的出生途径、有无胎膜早破、胎龄、出生体重、侵袭性操作、广谱抗菌素应用、住院环境和住院时间。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对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胎龄、体重、性别、在住院期间有无侵袭性操作、是否应用广谱抗菌素、以及住院环境、住院时间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新生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住院期间受侵袭性操作影响、使用广谱抗菌素以及住NICU、住院时间过长都是引发患儿发生住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相关因素见表1所示。
2.2 224例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
通过统计2060例住院新生儿中发生院内感染22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发现,其中新生儿最易引发的感染为新生儿败血症,占总感染例数的36.61%,其次为鹅口疮(20.09%)、肺炎(16.07%)、胃肠道感染(10.27%)、皮肤感染(11.6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36%)。院内总感染发生率为10.87%。
3.讨论
由于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治疗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给患儿家属精神和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且由于患儿自身机体的疾病抵御能力较差,当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后病情常常加重,容易发生死亡,为此需明确引起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
本研究通过对我省11396例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和后续2260例住院新生儿情况以及在院治疗情况进行调查,找出其中224例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87%,统计和分析其住院发生院内感染情况的各项指标,发现引起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有:(1)新生儿出生胎龄和体重指标,新生儿是否发育成熟是引起其在院期间易于感染的主要因素,相比于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免疫系统功能更差,且早产的患儿一般体重和各项生存指标均明显低于足月新生儿,当有病菌侵入时,其机体无法抵御,便会引发感染[3]。(2)侵袭性操作,新生儿因病住院后一般需进行检查和治疗,如动静脉采血、吸痰、打静脉留置针、插胃管、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及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等,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黏膜和皮肤损伤,从而破坏患儿机体内环境,易引发其出现院内感染。(3)广谱抗菌药物影响,新生儿采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易导致其正常菌群紊乱,从而增加真菌和定值菌感染机率。(4)住院环境和天数,NICU中患儿数量多且病情危重,工作量非常大,这些患儿免疫力差、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耐药菌多,若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技术不到位,易形成交叉感染或定值菌的传播。(5)此外,医务人员的手及器械引起的医源性交叉感染也是引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为了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机率,需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1)加强新生儿科室管理,新生儿主治医生和相关护理人员应成立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小组,注重新生儿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细节,对于未足月的新生儿应重点关注,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情况,发现异常,需立即采取有效的解决应对措施,避免和减少新生儿出现严重的感染并发症。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病房内无菌操作技术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病区工作制度、手和仪器卫生保洁制度。(2)NICU 的床位设置必须合理,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有条件者使用层流病房较为理想[4]。为减少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还需建立严格的家属探视制度。(3)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新生儿的免疫能力低下,且由于其刚出生不久,无法从外界获取充足的免疫力抗体含量,因此需引导患儿家属对其进行母乳喂养[5]。(4)母亲通过胎盘向胎儿转运免疫球蛋白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孕32 周之后, 故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多存在低免疫球蛋白血症,致其抗感染能力更为低下, 一定程度上支持对高危早产儿(胎龄< 32 周、极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缺氧、有宫内感染可能、机械通气等) 应用IVIG 以预防发生严重感染[6]。(5)保持新生儿病房干净整洁和空气清新,新生儿院内感染与住院环境的密闭和浑浊有着直接的关系,为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机率,需定期对患儿的衣物、床单以及住院病房进行消毒,保证新生儿在洁净的治疗环境中。医护人员和患儿家属在接触患儿前需清洗双手或采用消毒剂消毒双手,并避免过多的人数聚集在新生儿周围。(6)抗菌药物的使用需准确和适当,应采用合理抗菌药物对早产儿进行治疗,以提高患儿自身机体的免疫力,抗菌素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需慎重,应以新生儿机体的生态平衡为用药原则,避免患儿出现菌群失调和真菌感染。
综上所述,由于新生儿自身各项系统发育不完全且受侵袭性操作的影响,易发生院内感染导致病情加重或死亡,明确引发新生儿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机率,提高新生患儿的生存率。我省院内感染发生率总体水平偏高,今后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Vergnano S,Sharland M,Kazembe P,et al.Neonatalsepsi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05,90(3):F220-F224.
[2]郭丽霞.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4(l):158-159.
[3]张谷雨,倪益华,黄丽.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江苏医药,2014,40(13):1608-1610.
[4]庄思齐.高度重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防治[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3):201-205.
[5]倪益华.新生儿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对策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9):3171-3172.
[6]Ohlsson A,Lacy JB.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for suspected or subsequently proven infection in neonates[DB/OL].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4,(l):CD001239.
论文作者:郭芳、李佳、高敬、张霞、何艳、普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新生儿论文; 院内论文; 患儿论文; 发生论文; 因素论文; 情况论文; 云南省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