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道德素质培养的新途径——构建“五为”网络、实施“三联体”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途径论文,道德素质论文,努力论文,评价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连湾高小地处湖北省当阳市最北端,山大人稀,交通闭塞,属七村联办的一所农村寄宿保育制学校。现有四五年级学生152人,教职工11人,由于学生大部分是9-11岁之间的独生子女,初次离开父母,原在家中“小皇帝”的习气也随之带入学校,与同学不能融洽相处、自我约束力差、对班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等这些不良的道德行为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种种障碍,也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鉴于此,该校1998年以来一直坚持开展“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现已探索出了一条“五为”式的培养网络和“三联体”式的评价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五为”网络的构建和运作
所谓“五为”网络是指学校、课堂、活动、家庭、社区五者之间协调配合、目标一致,形成网络,共同完成小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任务。
(一)以学校为阵地,发挥学校在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占总体时间的71.4%,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就要紧紧抓住学校这块阵地,因此,该校坚持从学生一日行为表现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两方面入手,加强学校德育阵地的建设,加大培养的力度。
1.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进行量化评估,要求学生做到:起床后同一寝室的同学分工协作,迅速整理好寝室内务;自觉排队就餐;两操和集合做到“快、静、齐”;衣着整洁不随便丢拉圾,讲究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按时作息,遵守就寝纪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荣誉。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该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责任性和责任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2.提高教师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艺术。在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采用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如其分的培养内容;教师关心学生,不歧视差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每个教师以身示范,做好表率作用,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以课堂为载体,把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思品课为切入点,辐射其他学科。在各科教学中渗透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课堂上让学生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各种知识目标和道德素质培养目标有机的融合,要在“有机”上下功夫,切忌两点:一是不能相互代替;二是不能牵强附会,要自然的渗透。实验教师黄金桂在数学课上要求同学计算:“一个漏水的水龙头,每天要漏掉12千克水,一年要浪费多少千克水”。计算结果发现,一年就要浪费掉4380千克水。这时教师用这个数据引导学生,我国是一个缺水比较严重的国家,要节约每滴水,增强环保意识,这就是爱国。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仅在进行知识的传递,而且也在进行良好道德素质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良好道德素质去感染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
(三)以活动为渠道,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逐步形成良好道德素质
以活动为渠道,就是使学生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0-12岁之间,生理上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第二次高峰期的前奏,心理上的情感也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好动、好新、好奇”的现象。各种实践活动他们既欢迎,又乐于参加,而且很愿意在活动中接受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几年来,该校先后开展了“新闻发布会”、“爱我中华演讲会”、“法制教育小表演竞赛”、“争做祖国的小公民”、“爱国主义歌咏会”、“迎澳门回归,做跨世纪新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无意识地得到了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
(四)以家庭为依托,使家庭与学校在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要求上融为一体
以家庭为依托就是说把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延伸至家庭,让家庭和学校能互通学生的道德素质情况,做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交流,以便调整培养目标和措施。因为父母是学生受教育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规范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学生除学校之外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有些教育通过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借助家庭教育才能实施,如果学校与家庭教育不能同步,那么学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将会因受家庭的负面影响而抵消。
1.定期进行家访,把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目标及要求通报给家长,以利于家长调整家庭教育,保证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定期召开家长联系会,相互通报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及学生近期各方面的反映和思想动态,以研究对策,及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达到家长——孩子互教,老师——学生互教的目的。
3.定期进行家庭考核,让家长依照《小学生良好道德素质评价细则》对子女进行量化评分,这样做能使家长在对其子女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审视自己的道德行为,促使家长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考核中,有位家长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孝亲敬长,怎么好意思评价孩子是否孝亲敬长呢”。显而易见,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二者相互映衬,逐渐深化,实效显著。
(五)以社区为中介,发挥社区在小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中的桥梁作用
社区是家庭、学校之间的联系桥梁,特别是在对家庭教育的考核评估中,社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以监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并可以协助家长调整对孩子的教育,这是学校做不到的。充分发挥社区的桥梁作用,能使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其具体做法是:
1.建立村级联络站。每个站聘请村党支书或村主任为联络员,并定期将学校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内容目标以及对家长的要求通报给他们,并由联络员根据学生各自的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家长的教育给予调整和督促,从而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落实。
2.定期进行综合考核。召开由联络员和家长等共同参加的联席会,分析家庭、社区教育情况,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并且把家长的道德素质考核也纳入考核之中,这样做既能提高家长的道德素质,又能推动社区的各项工作。如1999年秋季的一次考核结果表明:全校91%的学生家庭主动完成了农业税和三提五统;100%的家长无乱砍滥伐行为;100%的家庭都能与邻居和睦相处;100%的学生父母都能主动赡养老人。
二、“三联体”评价机制的实施
(一)什么叫“三联体”评价
三联体评价是一种由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对学生的道德素质给予公正、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方式。它考核的对象是同一学生,考核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先由学生自评,然后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学生家长根据子女的家庭表现,社区网络联络员根据学生的社区表现,对照考评细则进行评价,最后由实验教师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评价体系能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全方位的监控作用。
(二)为什么要实施三联体评价
考核评估是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个体的良好道德素质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多方面的信息反馈,以利于学校调整培养目标、要求及措施。在诸多的评价方案中,该校大胆选择并尝试了三联体的评价方式,其优势在于:一是把学校、社区、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列在评价圈内,以促进全员育人的优化。因为自身不优化就无法对他人进行评价;二是使学生在全方位的好环境中能充分发展和保持道德素质;三是使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得到多方面的监督,使学生不管在何处都不敢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要求。
(三)三联体评价的具体内容
三联体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理想和信念”教育;第二部分为“爱班级、爱学校、爱家庭”为基础的爱国意识教育;第三部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根据这三部分内容制定相关的评价量化表:(1)知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2)知道乡规民约、校纪班规;(3)知道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4)知道国家标志;(5)知道国旗法;(6)知道环境保护法;(7)知道义务教育法;(8)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条例》;(9)自觉遵守校纪校规;(10)自觉遵守学习生活纪律;(11)自觉爱护校、班财物;(12)不占小便宜;(13)孝敬父母;(14)能帮父母做家务;(15)能饲养动物;(16)爱惜家庭物品;(17)不向父母提无理要求;(18)珍惜劳动成果;(19)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20)不损坏公共设施;(21)不在古建筑物上乱涂乱画;(22)不损坏他人财产;(23)热情帮助邻居和他人。
(四)怎样实施三联体评价
在实施三联体评价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学生自评和家庭评价时,更要注意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如果学生行为表现差,但评价结果好,就会使学生产生投机心理;学生行为表现好而评价结果差,就会挫伤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性,就会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二是要全方位动手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做到后进思想处处有人管,到处有人抓,消除后进思想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三是抓稳定防反复,因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仍存在幼稚性,易受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所以往往需要外界条件的有利刺激,如老师的鼓励、表扬等,防止学生不良行为、思想的反复出现,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成效和收获
通过历时三年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构建“五为”网络,实施“三联体”评价,是小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它能使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不断增强,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以前该校学生存在的种种道德缺陷,现已得到了很好的纠正和弥补。
(一)实验对象的良好道德素质已经基本形成
下面先以实验班一、二阶段实现培养目标纵向比较表予以说明:实验班学生共48人,他们在思想信念、“三爱”教育、优良传统等方面的达标情况如下:
实验班一、二阶段实现目标纵向比较表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对象的道德素质经过系统培养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下面再以实验班、对比班培养目标的效果横向比较予以说明:
实验班在经过第二阶段实验研究后,他们的思想信念、“三爱”教育、优良传统等方面的达标人数与对比班的比较如下:
第二阶段实验班、对比班培养目标的效果横向比较表 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在思想信念、“三爱”教育、优良传统等方面的素质明显优于对比班。
(二)通过对实验对象的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已经得到巩固,并且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我们曾对该校已毕业升入初中的48名学生进行了道德素质现状追踪调查,其内容为: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自觉了解国家大事;拾到东西交失主;维护集体荣誉;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刻苦学习;语言举止文明;能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判断是非能力较强;能主持正义、公道;不占小便宜;爱护(保护)集体财产;不抢他人钱物;不打架骂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调查结果显示,八项全优的占68.3%。这充分说明了实验班的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已得到了巩固,步入了一个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们相信,该校将会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中,一定会探索出一条更完善、更科学、更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