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_政治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教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也是学者们经常争议的几个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行家。

一、关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该学科的中心概念、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都是该学科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有必要从理论上说清楚。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刘少奇曾对这一概念进行过解释,他认为宣传工作就是思想工作。1902年前后,当列宁创立布尔什维克党的时候,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这两个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又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用上述各种不同的提法,但在不同时期,使用的重点概念有所不同。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主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建国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生了新的变化。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后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虽然党的领导人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但在整个50年代,这一提法只是诸多提法中的一种,并没有成为统一的提法。这一时期,除了在军队中仍然统一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外,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战线则呈现交错使用或并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提法的局面。从1960年开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政治思想工作取代了其他的提法,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在概念上就是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成了新时期思想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是被人们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但这些概念之间又确实有差异,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必须把它们区别开来。这里着重对前四个概念作些辨析。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具体地说,像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保卫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

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可见,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因为人们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既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还有思想方法、心理因素、生活习惯以及认识上的因素,因而不能把所有的思想问题都看作是政治问题,非政治性思想问题的解决就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组织工作、纪检工作、保卫工作显然只是政治工作而不属于思想工作的范畴。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往往密切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之,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完全等同。

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不是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呢?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完全等同于政治工作或思想工作。但是对这几者的关系,仍然存在着不尽恰当的看法。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注:参见刘绍龙:《关于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这种观点认为, 思想政治工作既包括思想工作的全部内容,也包括政治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太大,承载太重。思想政治工作当然应该、事实上也覆盖到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但并不包括它们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这样理解,就可恰当规定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既不把政治工作中的许多内容如武装保卫、纪检、人事等工作拉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也不把非政治性思想工作扯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凡确属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如纯属生产、技术领域内的具体见解和思想以及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思想和行为,一般都不应列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不予干预,应当由人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去判断、选择、解决。当然,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在思想领域内,非思想性、非政治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纯粹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是很少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难以确定、难以划分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从而正确而恰当地规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呢?一般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相同,可以通用。但细辨起来,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的含义要宽广一些,例如,“思想政治工作”要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尽管其中也有教育的意义,但终究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后者的含义则要狭小一些,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一般而言,在实际工作中,工厂、农村、机关等多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用语,而学校则主要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用语。

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在学校这样的机构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称之为“德育”。广义的教育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体力的活动。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既是狭义的教育,也是广义的教育。

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是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是共产党提出来的,因而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活动,剥削阶级社会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第一,不能说谁提出一个名称,这个名称所指称的事物就属于谁;第二,考察某种活动,不能只看它有没有某个名称,而要看它所指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不错,在过去的剥削阶级社会以至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着的。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至于这种活动叫什么名称,则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各异。当然,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上其他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共产主义信仰教育人民,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动员人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实践活动。但以此否定其他阶级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事实,则是不对的。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必然性,有助于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不同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有益经验,也有助于通过比较,更好地把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至于这个概念的实际运用,我们同意有些同志提出的“泛指”和“特指”的意见。(注:史沐:《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三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京),1991年第7期。 )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是明确无疑的。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中,有人往往把这两个概念不加区别,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注:参见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京),1991年第1期。)作为一般的提法,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专门的工作,其中大有学问,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客体。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它的固有规律性,从而形成一门新学科。但是把它作为一个科学命题,则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一提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它的研究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就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混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失去了这门科学的意义;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便会带上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区别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作为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项活动由来已久;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于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它是直到本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学科体系。由此看来,必须把二者区分开来而不能混为一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然而,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定义,这个界定似乎还有不严密之处。因为,要有效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离开这一规律,就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无从谈起。在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建立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完整内涵应予这样规定: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殊矛盾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关于学科研究对象的确定,毛泽东曾有精辟论述:“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版,第309页。)要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就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该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今天,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认同感,调动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因而它要研究人。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可能研究人的一切。人既是自然过程的产物,又是社会过程的产物,因而具有两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既受生物规律支配的基本的生命属性,如生命个体的新陈代谢,生命过程的自我调节、遗传性和变异性,个体发展的能力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条件反射、饮食渴饮,男女之欲等自然的本能,这些主要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内容,而是生物学、生理学、人类学、医学等学科研究的内容。二是社会属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结群活动;人的生活有规范化的模式等。这些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内的众多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但每一学科都只是从特定的角度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这样,它并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方面,只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的研究领域。对人的这一方面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摸清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向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变化,进而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这一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意见有:第一,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第二,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第三,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第四,无产阶级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第五,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第六,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行水准之间的矛盾。(注:曾光亮:《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基础理论研讨会观点介绍》,《四川社联通讯》,1990年第6 期;冷浩然:《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矛盾初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京),1991年第3期;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湖北科技出版社,1995年。)

在这些意见中,第一种的表述比较模糊,容易引起歧义;第三种的表述过于狭窄,相对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讲,人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要求有矛盾的,并不只是在客体存在错误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情况下才会有;第四种意见表述的矛盾并非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的矛盾,而且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中也有一些中性成分,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具有某种相融性,并不必然构成矛盾;第五种意见实际上是从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作出说明的,概括力受到制约;第二和第六种意见意思相近,表述略有差异,都是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适用于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作出说明的,具有较强的概括力。我们认为,第六种意见比第二种意见表述更具体、更明确,因而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特殊矛盾的表述是恰当的。

为什么说“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呢?第一,这个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内在根据。为什么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品行表现总是同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有距离,很难完全一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逐步缩小这一距离,使两者趋于协调。没有这一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就不需要存在了。第二,这个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推动着它的发展。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动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分析研究这一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哪些方面不符合社会要求,不符合的程度,然后才能确定教育内容,采取适当措施加以解决,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品德要求由不协调到基本协调。这可以看作是一次教育过程的完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受教育者的思想也会产生一些新情况,两者之间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第三,这个矛盾还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其他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的矛盾,如教育者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可以看作是上述特殊矛盾的具体表现,它们的解决都服务于基本矛盾的解决,都是为了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和实践行为。

综上所述,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基本依据。发展的主要动力,并规定着其他矛盾。因此,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即“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后者则认为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这两个规律可以分开,主张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应另外建立一门学科进行研究。我们认为这两个规律是紧密联系的,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把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把握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内在统一地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就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要分析人们的思想品德结构,分析人的思想变化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人的思想变化有什么规律性表现;同时也要研究如何确定社会要求,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简言之,就要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去做工作。可见,这“两个规律”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矛盾研究的需要或者说是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为我们所把握的。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规定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人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已从理论上作了肯定的回答。恩格斯指出:人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51页。)而支配人们行动的动机,并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0页。)这就是说,人的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客观外界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又受到主观内部因素和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的制约。人的思想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的思想又支配着人的行为。因此,人的行为归根到底也为这两种因素所左右。这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决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各种主客观条件如何影响人们思想的形成,又如何交互作用从总体上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等;而且要研究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如何使人们的思想更好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行为;还要研究如何运用规律性的认识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促成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就能逐步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规律。

标签:;  ;  ;  ;  ;  ;  ;  

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