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题_主体性论文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题_主体性论文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主体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1)02-0003-06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信息与网络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已经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连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发生了某种改变。在信息与网络时代,人作为主体的状况如何,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不能不关心的。

一、作为中介系统的信息与网络

当代社会正在迅速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生产手段和交往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空前强化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和交往能力,并使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使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日益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人类的生存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生存。

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与网络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物质的存在即包括质料、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信息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形式,是系统有序程度的标记。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所固有的,也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之中,以及在自然、社会和人之间传递的。

人类发现和利用信息的历史同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表明像“烽随相望”和书信往来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古代的国家、家庭和个人是何等的重要。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手段,其中包含着特定意义上的信息技术。

广义的网络指的是系统的整体联系方式。在自然系统中,特别是在生物系统和有生命的个体中,存在着能够构成某种循环运动和网络。人类社会系统更是由各种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社会系统的网络首先是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以此为前提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教育的、媒体的网络等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系统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联系网络,使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更有效和便捷。

在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和网络时代”中,标志着这个时代特征的不是那些古已有之的信息和网络形式,而是在当代通过微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由于这种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的普遍采用,以及这种技术和手段因需求而推动的发展和创新,使社会系统进一步信息化和网络化。作为技术和手段的信息和网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系统。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成为参与创造价值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分享、分散或交换而不会损失其价值的资源。知识和智力资源作为无形资本,是经济发展中的革新和再生的基础。在信息时代,不仅新兴的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产业,而且传统的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都在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而系统的信息化必然导致信息交流的网络化。

1963年,拉里·罗伯茨设计了互联网络。1971年,微型处理机开发成功,开始了微机革命时代。在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需求推动下,微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形成信息网络。这是人类信息交流方式的一场革命。“网络革命”影响所及,极大地改变了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与以集中工作为主的工业社会不同,网络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以分散工作为主的信息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长期以来,大家都热衷于讨论从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的转变,以至于一直没有注意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信息时代。”(注:[美]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7、258~259页。)关于信息时代和后信息时代的区别,他指出,在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将会是“随选信息”的时代。(注:[美]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7、258~259页。)

关于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国学者做了如下的概括:第一,形成以信息(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一代的经济结构。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资源,国民经济全面信息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信息全球化。第二,电子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全面革新。这种革新包括社会的生产、交换与流通方式的革新,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的改变,工业设计方式的变革,远距离的医疗和教学的实现,信息网络结构所形成的开放式的个人化、分散化的文化特征,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以及决策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等等。信息社会也有其负面影响,主要是信息富人与信息贫民的分化,信息的社会污染与计算机犯罪,以及电子信息技术与全球环境问题。(注:郑积源主编:《跨世纪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53页。)

人们所说的网络社会,是以信息网络为主要特征对信息社会的另一种表述。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的全球网络的形成,信息网络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信息交流的普及,一种网络社会已经初现其端倪。

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在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概念侧重于这种社会变化的内容或目标,相对而言,网络化的概念则侧重于这种社会变化的形式或途径。社会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巨大系统,要使其整体的联系、管理和运行实现信息化,没有这种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网络化是不可能的。真正的信息社会是信息网络化的社会,因此可以把网络社会看作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尼葛洛庞蒂所说的区别于后信息时代的信息时代,其实只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他所说的后信息时代则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所谓后信息时代并没有走出信息时代,它仍然属于信息时代。

二、人和世界关系的新趋势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它所连接的终端,就是信息与网络系统中的人们。连接是信息与网络作为中介系统的功能。信息网络把人们的活动、希望和理想连接起来,使人类越来越有可能作为整体互相协调、共同行动。网络社会的形成,是借助信息网络形成人们更密切的社会联系的过程。

在信息与网络时代,网络电脑、综合服务数字网络、全球信息网、国际互联网等的广泛应用,将使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工具、手段网络化,许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客体也以网络化的形式存在,甚至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一种信息化、网络化的存在。所有这一切变化,势必深刻地影响着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状况。

信息与网络系统是人类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工具。手段系统,是当代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的中介系统。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不仅对于生产来说是如此,对于交往来说也是如此。一个时代的交往的性质和水平,不在于交往什么,而在于怎样交往,用什么中介手段交往。生产和交往的中介系统信息化和网络化,标志着社会生产和交往发展的新的时代的到来。

在说明人类所使用的各种劳动资料的不同作用时,马克思区分了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和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他把前者的总和称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把后者的总和称为“生产的脉管系统”,并指出,在劳动资料本身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远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就社会生产而言,信息网络进入劳动资料之中,意味着在原有的生产的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脉管系统之中又增加了一个神经系统,并由这个神经系统把骨骼、肌肉和脉管系统有机地连为一体,使生产的高度自动化成为可能。劳动资料作为中介系统,本来就是劳动者主体的肢体和器官的延长。这种主体本质力量或活动功能的中介化从骨骼、肌肉和脉管系统向神经系统的扩展,意味着劳动者越来越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重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代替人自身进行生产的工具系统越来越人化,机器人就是这种中介主体化的集中代表。在劳动资料的这些子系统中,可视为生产的神经系统的信息网络当然比生产的骨骼、肌肉和脉管系统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信息网络进入生产过程改造了传统产业,而且信息网络本身就在形成和发展出新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在互联网络上建立了全球性的家庭产业。随着白领阶层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越来越多的人会受雇于自己,或者转向其他领域就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浪潮下,国家、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将长时间持续进行,人们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不稳定。广阔的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社会生活内容丰富而又多变,人们也将习惯于职业或工作适当的流动性,而不再能够忍受几十年不断重复的生存方式。重复性的生存是缺乏的意义的生存。

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标志的信息网络,将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和建立在这种社会关系之上并反映这种社会关系的人的观念,因而也就在事实上改变了作为社会关系主体的人本身。人与人之间在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地理界限已不再成为对人的实际限制。原有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许多价值观念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念将会十分活跃。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在网上拥有天南地北的数字化的邻居或朋友,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世界里,空间距离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小。借助互联网进行交往的人们已经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这个世界似乎真的被“一网打尽”了。世界不再像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时代那样使人感到巨大无比,大洋彼岸、地球那面、南极北极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觉得遥不可及。在互联网上与世界各地联系的人们,确实有“地球正在变小”的感觉。

时间在信息网络上似乎也有了不同的意义。在高速运行的信息网络上,时间感变得异常紧迫。流行的说法是:因特网的一年等于人生七年。这就意味着,现实世界中如果稍微落后一点,在网上就会变成相当大的差距。因特网上的竞争要求有更高的速度,不能争先一步,就不知会落后多远。

信息网络的发展为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即“全球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只是与局限环境中的特定对象和部分人的关系,而是日益成为与整个地球和全世界的人的关系。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具有整体的性质。互联网络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性的信息中介系统,是全世界无数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不断绘制而又永远绘制不完的变幻莫测的巨型图画。

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现在主要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似乎网络的价值仅仅与信息有关。实际上,获取人们所需要的信息也许只是网络的价值的一个部分,网络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联系、聚合和调节的作用。信息网络在社会系统中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管理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协调和整合更加快捷和有效。信息网络正在创造着具有新特点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创造着与以往不同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信息网络是新型的人类交往工具,它所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们之间交往方式的进步。不能否认,地理位置仍然是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基础,但由于互联网的加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越来越超出了地理位置的空间限制。这样,人所面对的就是更加广阔的世界,更加多样的人际关系,通过网络的间接联系展现了无穷的可能性。

网络不仅使我们有可能更广泛、更全面地与现实世界相连接,在网络上以多种方式逼真地再现现实世界,而且可以依据人的需要虚拟现实,创造某种几可乱真的虚拟世界。能够制造和进入虚拟现实,这是信息和网络时代人和世界关系的一个新特点。网络所实现的这种虚拟化,把人的活动从以往以物质实体和能量载体为基础的活动平台转移到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活动平台,实际上是把人的活动从物理时空转移到电子时空。同物理时空相比,电子时空可以说是一种“自由时空”。在这里,物理世界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化了,在原子世界中难以转换或跨越的时空障碍,在比特世界里可能不再成为问题。借助于电子时空中的虚拟世界,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现实世界,处理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

三、信息、网络和作为主体的人

在信息与网络的时代,人作为主体与信息和网络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处理的问题。这是对当代人的主体性的严峻考验。

从理论上讲,“信息、网络和人谁是主体”似乎不是一个问题,有谁会不知道人是主体而把信息和网络当作主体呢?的确,许多问题在人们能够明确地提出它的时候,很可能就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因为问题的答案常常就在所提的问题之中。所以,能够明确地提出问题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有问题的人,真正有问题的人是那些还想不到提出问题的人。

但是,即使一个人在理论上知道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也不表明他在现实中一定能够做到。更多的情况是,现实中的人们在信息网络上东奔西走,好像走进了一座永远走不到尽头的迷宫。幸好这里有一个不同于原子迷宫的规则,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随时跳出这座迷宫,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尽管如此,人们一旦沉醉于其中,常常流连忘返,甚至陷于网中难以自拔,于是“信息、网络和人谁是主体”的问题就出现了。

当今的“网民”们喜欢戏称自己为“网虫”。在这里,“虫”的含义是异常丰富的,包括有钻劲、执著,甚至有几分痴迷,但一定是行家、里手。这个“虫”字实在是太形象、太生动了,不禁使人想到,一只能够在其大无边的网上爬来爬去的虫子,是否就是自由的主体呢?如果我就是那只虫,我能做出确定无疑的回答吗?是否为主体,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而取决于同客体的现实关系。因此,所谓“信息、网络和人谁是主体”的问题,并不完全是一个预先就有答案的问题,而是要由人们的实际表现来做出自己的回答。

信息网络作为人类生产和交往的工具即中介系统,同以往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工具系统一样,既可以增强人的力量,也可以使人变得更软弱。我们在信息网络的海洋里航行,一方面为自己驾驭风浪的良好表现而自豪,觉得这个信息海洋的能量正在变成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在这个由人类自己造成的信息潮水面前,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和渺小。当人们已经无力支配他们参与创造的互联网时,他们还能算是主体吗?如果他们不是主体,那么谁是主体呢?难道信息和网络是主体吗?

在信息网络上,信息是网络传输的内容,网络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它们是人类创造的生产和交往的中介手段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一旦形成,除了在其输入和输出端与人相连接以外,信息的输送、加工和转换过程变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绝大多数网络的使用者来说,在电脑屏幕背后,整个网络系统是一个其大无比、深不可测的“黑箱”,它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字和图像资料,为我们建立网上世界便捷的联系,为我们解决用通常的方式无法解决的难题。互联网络是一个可亲的生活着许许多多“伊妹儿”的世界,但它有时也会蔓延像瘟疫一样的病毒,刹那间化作面目狰狞的厉鬼,毫不留情地吞掉你的电脑中的文本、软件乃至主板。

人在信息网络面前的主体地位不是先天规定的名分,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包括一定程度的创造性的努力才能赢得的。对于人来说,信息网络是为人所用的信息工具,通过这种网络来获取或加工的信息服从于人类生产和交往的需要,所有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技术仍然依赖于其它非技术的目的。……自由的人可以为自己确定目标。”(注:[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张峰、吕世平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99页。)真正的目的在人本身而不在人之外,所以只有人才是主体。

在主体和主体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信息网络作为联系的工具或手段都是中介。中介是主体的延伸,它把主体和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直接联系转变为间接联系,常常代替主体与其他主体或客体直接联系。中介代替主体的功能可以是整体性的,但更多的是局部性的,是主体部分功能的延伸或替代。由于中介系统能够延伸或替代主体的功能,因而可以说中介系统在功能上具有似主体性。电脑和信息网络延伸或替代了人脑和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作为中介更具有功能上的似主体性。这种似是而非的性质,使得中介往往会主体化,似乎中介已然成为主体。但似主体毕竟不等于是主体,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还是人本身。

互联网络把无数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社区、社群、企业、行业、区域、国家、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庞大而又复杂的中介系统。这些一个比一个大的网络系统,像侏罗纪公园里大大小小的恐龙,使人感到个人力量实在难以对付。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正是现代人把无数个人电脑连接起来组成了互联网,现在人们自身也需要互联起来,不是作为单个的人的集合,而是作为群体或者类的共同体,成为互联的共同主体,才能完全驾驭他们自己创造和发展的互联网络。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中介,是人类共创、共有、共用、共享的信息中介系统。互联的人类在互联的网络面前,是当之无愧的主体。

四、信息与网络时代主体性的特点

生活在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人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会有一些与以往的时代不同的特点。信息网络首先是与主体的认识有关,认识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使当代人的认识更具主体性。如果说为了人的生存必须有认识的话,那么人类要在生存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发展,就必须有进一步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认识。在人类历史上,人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人的认识的认识,特别是关于科学技术的认识,引导了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开辟了人类发展的广阔空间。在当代社会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的情况下,认识发展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认识的发展就是人类的发展,认识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信息网络的使用不仅强化了人的认识活动的主体性,而且强化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性。认识系统信息化、网络化的作用,既体现在人类实践的设计、准备和启动过程中,又表现在实践运行的管理和调节过程中,也凝聚在实践的对象化成果中。信息网络时代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许多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活动,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这样就使主体既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又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可能进行更多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

网络时代的个人由于掌握了似乎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手段,跨越了原来横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之间的鸿沟,更容易组织或参与社会的生产和交往,因而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英国贸易和工业部1999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劳动者”选择为自己工作或加盟小公司。

电脑和网络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充分的信息来源、信息网络是一所没有围墙的超级世界大学,善于利用它的人可以在这里接受终身教育。尼葛洛庞蒂认为,“个人电脑将使未来的成年人数学能力更强,同时也更有艺术修养。”人们将获得更自由的发展,“具有各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学习方法和表现行为的人,都可能成大器。”“未来将是个终身创造、制造与表现的年代。”(注:[美]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197、258~259页。)教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人的自我发展。

艺术是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日益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之中。从讲究实用到进一步讲究审美,使生活越来越审美化,这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趋向。在网络时代,艺术本身也由于电脑和网络的参与,在创作和发表的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现在,一个被称为“网络艺术”的现代主义流派正在兴起。这个艺术家流派试图以最新信息技术为基础,开辟出一条运用电子艺术表现形式创作艺术作品的新路。现代主义艺术家利用计算机将图像、文本和声音混合在一起,如此综合而成的作品可以调动人们的听觉、视觉和思维,并通过互联网立即展现给数以百万计的欣赏者。

美国芝加哥大学艺术史学家芭芭拉·斯塔福德说,网络艺术将因为可以使“每个人都从事艺术并向全世界展示其作品”,而“使艺术世界的结构发生变化”。(注:《“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参考消息,1998年2月17日。)这种网络艺术的技术性的方面是电脑技术的一部分,是任何人通过学习和训练都可能掌握的技能。也就是说,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这种电脑操作技能,都可以进行某种程度的艺术创作。网络艺术有可能成为继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之后为人们普遍掌握的综合语言形式,可以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毫无疑问,这是人的主体性在更高水平上的表现。

在信息和网络时代,教育的工具和游戏的工具、生产的工具和交往的工具、工作的工具和休闲的工具将成为同一个工具,各种性质的活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教育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生产或工作对于劳动者和管理者,将不再像以往那样枯燥、单调和刻板,因而会更轻松和更有效。

当然,电脑既可以为个人服务,也可以为群体服务。群体仍将是信息和网络时代人的社会存在的普遍形式。与工业社会里群体为了追求规模效应而趋向扩大化不同,在信息社会或网络社会中,小型群体可能会更占优势。有人预测,在未来20年里,很多公司都将由一个从唯一的办公室里处理公司业务的小组组成。这种小型群体主体可能更精干、更灵活、更自由,因而也就更具有群体的主体性。

在信息和网络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主体性和群体的主体性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单靠个人,或者单靠群体,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是难以立足的,更说不上进一步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信息和网络时代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共处和共存的时代。在一个由信息网络连接的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空间变得异常广阔,正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排斥,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主体间或主体际的和谐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的主体性越来越成为交互主体生或共同主体性。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之间,以合作代替竞争或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不是以独胜而是以双赢为目标,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当然,互联网络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的世界,它在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据美国《未来学家》杂志报道,一些学者担心因特网会把社会引向歧途。这种担心的根据是:(1)人们向网络索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向网络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少;(2)网络上的坏信息日益增多,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3)由于减少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导致人际障碍越来越多;(4)谦恭有礼的社会风气淡薄,粗鲁和不诚实现象严重;(5)过分依赖现成的信息,可能使人丧失独立分析和创新的能力。如果因此而出现轻信电脑、网络和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代,那么未来确实是令人忧虑的。

信息网络作为人际交往的中介系统把人与人连接起来,但同时也把人与人隔离开来,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很早就注意到,“交往的手段造成了孤独,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精神领域里。”(注:[德]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洪佩郁、蔺月峰译:《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段)》,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211页。)在物质交往方面也是这样。交往的中介物是一种间接性的存在,它是对直接性的否定。本来,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由于电脑和网络的介入,在其直接性上却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

在传统的生产活动中,工作场所兼具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两种功能。但在生产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社会中,人与人直接交往的机会减少了,人们整天与电脑终端相伴,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个人容易产生紧张、孤独、冷漠及其他健康问题。“成天与多媒体画面而不是与现实本身交流,有可能产生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家庭由于使用多媒体,将增加与外界隔离的危险。”(注:张鸣:《信息高速公路将把我们带往何方》,光明日报,1994年11月2日。)

然而,问题也许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比尔·盖茨就不认为电脑和网络会“非人化”,形成冷漠而井然有序的世界。他说:“任何媒介都可能被误用。个人或专业面对网络的态度会继续演进。每个人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都可以随意想象网络的生活方式会让社会解体。我相信事实正好相反。就像电话增进散居各地以及旅游者的联系,电脑和网络也给了我们另一种通讯方式,没有劫走任何其他的通讯管道。”(注:[美]比尔·盖茨:《电子商务以诚信为本》,参考消息,1999年4月4日。)事情的关键还在人自己,要看人如何处理自己与信息网络的关系。是借助于网络而增强自己的主体性,还是受制于网络而丧失自己的主体性,并不取决于网络而取决于自己。

信息网络本身似乎也在形成一个世界,一个虚拟的“社会”。这个“社会”也需要不断发展,它应该而且能够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克服在其初创时期存在的诸多毛病。信息网络是人类精神文化编织的世界。人类精神追求中的核心价值是真、善、美,这也必然会成为人类信息网络发展的方向。当然,信息网络的这种前景不是自动到来的,它有待于人类主体的共同创造。这无疑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将是人类主体性最好的证明。

收稿日期:2001-03-05

标签:;  ;  ;  ;  ;  ;  ;  ;  ;  ;  ;  ;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题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