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广东深圳 518102
【摘 要】目的:本文拟通过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后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变,探讨针灸结合运动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展开治疗,观察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施以针灸治疗。结果: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加运动疗法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B.S.M分期、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MAS评分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的总有效率也要高于对照组(96.67%>86.67%)。结论:针灸和运动疗法联合干预的治疗方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上,起到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可以在今后的脑卒中病症治疗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针灸;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疗效
脑卒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极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因此,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一般材料以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及对照组(n=60)。观察组:男 40例,女 20例,年龄50-78岁,平均(62.2±3.8)岁,病程为3 -18个月,平均(12.5±3.2)个月,左侧偏瘫患者24例,右侧偏瘫36例。对照组:男 42例,女 18例,年龄50-75岁,平均(62.8±4.2)岁,病程为3-18个月,平均(12.4±3.6)个月,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史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需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均为发病后l0~20 天,患者主观神志清晰,病情稳定,改良巴氏指数评分(Barthel)2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智能减退、大小便失禁及心、肾、肺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有既往患脑卒中及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程度不同,分别进行相应的训练,主要有早期关节活动,以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与畸形,并防止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并发症。依次活动髋、踝、趾、肩、肘、腕、手指关节等,顺序是先大关节,后小关节,活动远端关节时近端关节必须固定。各关节在各个运动方向上均要进行训练,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运动,避免引起疼痛。利用健肢帮助患肢运动,例如双手十指交叉,患手拇指在上,健肢带动患肢,由胸前上举,肘腕伸直,然后缓慢放下。桥式运动,训练躯干肌肌群,促进患者姿势反射,缓解躯干下肢挛缩,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并可通过提升髋部的活动,建立像正常人一样的完全髋控制的行走。抑制上下肢痉挛训练,控制上下肢连带运动训练,易化上下肢分离运动,踝背屈训练,体位转移训练,如床上翻身,仰卧位到坐位,坐位到立位,站立步行,上下楼训练等,每日2次,每次40 min。
另外观察组在运动疗法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选用1.0-2.0寸毫针,上肢取穴:极泉、肩鹘、尺泽、手三里、合谷、阳溪;下肢取穴:髀关、血海、委中、丰隆、三阴交、太冲。其中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采用醒脑开窍手法,提插泻法,每穴均使相应肢体抽动3次,其余腧穴采取捻转补法,每穴施术1 min,留针30 rain,连续治疗6 d,休息1 d,疗程为6 W。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FAC下肢行走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等参数,并且针对两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在治疗结束以后,分别对患者治疗一个疗程以后,三个疗程以后的运动功能状态进行MAS量表分数评定,观察两组患者的MAS评分状态,其中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为MAS增加分数大于10分,有效改善是MAS增加5-10分,无效是指患者的MAS增加分数小于5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应用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展开针灸加运动疗法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B.S.M分期、FMA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都要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如表1中所示。观察组患者的MAS评分好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也要高于对照组,如表2、3中所示。
3.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威胁人们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偏瘫是脑卒中后遗留的主要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脑卒中的病机为阴阳偏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阻滞,脑及肢体失养。针灸一直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对脑卒中各个时期的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针灸对脑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电活动及氧代谢、调节血液流变和微循环状态、调整神经生化代谢紊乱及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等,并能刺激神经,激发肌体活动,促进肢体活动功能的恢复。运动疗法是针对患者机体障碍状况,选用合适的运动训练方式,利用生物学的原理,通过患者自身的力量或康复治疗人员的辅助操作,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以促进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针刺疗法和运动疗法虽然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同,但康复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且各有优势,将二者结合可以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性,改善肌力,增强运动功能过程中肌体的协同性,尤其是可以促进侧支循环式的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对侧大脑半球的运动能力的代偿重组和支配,能迅速有效地恢复患者肢体功能。运动疗法中部分训练简单易行,患者及家属均容易掌握,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针刺和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萍,杨新利.针灸与运动想象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5,4(8):1071-1072.
[2]郭泽新,汪润生.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J].中国针灸,2002,22(4):268-270.
论文作者:解小会,许家锋,李科全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7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针灸论文; 疗法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功能论文; 关节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