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策划博物馆画展的一些思考
佟 馨
(长春博物馆,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 画展是博物馆常见的展览类型,笔者有幸策划并撰写长春博物馆“丝路遐想——戈沙丝绸之路艺术作品展”陈列文本。本文试以该展为例,探讨在博物馆中画展策展的新思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业内同仁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画展;策展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与必备功能,其特征包括实物性和直观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科学性和真实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一个好的展览必须让观众看得懂,引起他们的兴趣,并能让观众留下印象和记忆。”[1]博物馆只有重视观众的参观感受,站在观众的立场去策划展览,将“物”和“人”联系起来,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展览,实现博物馆与观众在认知与情感上的有效沟通,带给观众愉快的参观体验。
一、绘画作品主流展示方式的优势及劣势
画展,即以绘画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展览。画展的结构与形式一般比较简洁,通常依据画作的种类、流派、作者、年代等属性进行分类展示,除标明名称、种类、尺寸等必要信息外,不使用过多的引导手段,这种展示方式能够突出绘画作品本身,将作品的艺术特质以最原始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带给观众的是对作品的艺术性理解与情感上的共鸣。
这首词创作的时间正是中央苏区鼎盛时期。在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回到后方主持中央政府工作,中央苏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因而得到有序开展,尤其是1933年春夏进行的查田运动和春耕生产运动正朝着“今朝更好看”的方向发展。
㉙ Warren Samul and Branddies Louis,“The Right of Privacy”,Harvard Law Review,4(5),December,1890;转引自[美]桑尼尔·索雷斯《大数据治理》,匡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常规画展简洁的展览形式可以为观众带来宽广、自由的想象空间,但需要观众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对美术、绘画并不熟悉的观众可能只是“看热闹”、缺乏兴趣,甚至没有要去参观的想法。
二、“丝路遐想——戈沙丝绸之路艺术作品展”策展思路
“丝路遐想——戈沙丝绸之路艺术作品展”(以下简称为“丝路遐想”)将艺术类与历史类题材相结合,以艺术为主、历史为辅,以“戈沙笔下的丝路”为角度进行叙事,用他的绘画作品表现丝路主题,配合一系列辅助陈列,极具博物馆特色。展览以戈沙最具丝路特色的绘画作品为载体,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画卷串起的丝路文明,带观众走进一个有故事、有情怀、有力量的艺术世界,品味丝路情怀,弘扬丝路精神。
(一)展览叙事结构的提炼
纵观四个单元,在内容上逐步递进,由丝路的自然风光延伸到丝路历史文化的人文内涵,再延伸到人文精神,最后从戈沙作品中找到相关元素进行联想,由点及线展现海上丝路、草原丝路、西南丝路、东北亚丝路,并在结尾上升到“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
图1
“丝路遐想”展览为二级结构——“单元”“组”,共分为四个单元,如图1。
(二)多角度阐释展览主题
“丝路并非坦途。沙漠中霎时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热浪滔天;山谷中冰天雪地、 朔风阵阵、砭人肌骨。对戈沙而言,这是生命的洗礼,是灵魂的新生,是人生的画卷。经历过无情风雨,才更懂得生命的可贵。”(第一单元第三组“沙鸣风啸”版面文字)
2.以历史的角度阐释展览主题
使学生受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视角的影响,并使学生加深对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的理解。Coyle(2007)指出“文化是CLILL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对居住在其他地区或国家的人有所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CLIL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之对其他文化持积极包容的态度。
与常规画展相比,“丝路遐想”虽在展览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对展品艺术性的展现依然是其核心。在筹备此次展览时,为了最大程度契合主题,笔者从馆藏的几百幅戈沙绘画作品中挑选了90 余幅,涵盖版画、刻版、油画、水墨画、素描等多种类别。这些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其中特别选取的戈沙代表性获奖作品,更体现了戈沙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此外,展览精选了一些最能体现戈沙艺术风格的作品,配以专业的艺术赏析文字,在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让观众可以从专业、艺术角度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丝绸之路是展出作品描绘的主要内容,丝路的自然风光、人文内涵及精神意蕴在展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第二单元“东西互鉴 溢彩流光”,还原丝路历史风貌,带领观众走进丝路古城,感受古城岁月,品味丝路人文之美。这一单元版面文字如下:“昔日丝路,景象繁荣。《明宗仁实录》记载:往来道路,贡无虚月。戈沙探访丝路古城,领略边塞风情,濡染梵钟禅韵,赏聆胡音乐舞。丝路的人文之美让这位艺术家深深陶醉,他拿起刻刀、画笔去追忆浩浩汤汤的丝路文明”。
用文学叙事的方法“讲故事”,可以让展品活起来,建立展览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丝路遐想”整个展览就是一个戈沙与丝路完整的故事。而每一单元、每一组又构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每一处都流露着戈沙的深厚情感,引人入胜。例如:
戈沙的人生和丝绸古路、戈壁荒漠是紧密相连的。笔者将戈沙传奇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幸福有梦》的相关内容融合到展览的各部分,形成了戈沙笔下的丝路,同时让戈沙这个人物丰满、真实、立体起来。通观整个展览,就是戈沙的丝路之旅,观众跟随戈沙的脚步去探寻丝路,追寻丝路带给他的美好记忆:“丝路,令人神往流连的千年之梦,历经岁月风沙依然熠熠生辉。戈沙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当你已经离开了它,而它仍然活在你的心里。难忘丝路上的阵阵驼铃、一张张灿烂的容颜、跋涉过的旅途……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过往在梦中重现。”(第三单元“梦回千载 思忆几何”版面文字)。
3.以戈沙人生的角度阐释展览主题
(三)展览故事性的具体表现
此外,作为展览历史内容的延伸,笔者在展览设计中穿插了一些丝路元素,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丝路历史。如前言后面的丝绸之路遗址遗迹景观墙,第二单元的“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址遗迹介绍触摸屏,在第二单元第二组表现敦煌题材的作品旁播放视频《千年莫高窟》,在第四单元第一组“瀚海觅踪”(展现海上丝路)旁播放视频《南海一号》等。
“草原丝绸之路,沟通蒙古草原与亚欧大陆的商贸通道,范围极广,有水草的地方便是路。调皮的蒙娃、美丽的鄂尔多斯新娘带给草原蓬勃朝气;丝路蜿蜒至戈沙母亲的祖国俄罗斯,陌生而又熟悉的城市建筑,增添了一份思念之情。”(第四单元第二组“碧野千里”版面文字)
其实我也早对市、区医院的专家们失去了信心,只不过我一直觉得为了一颗假牙抑或是北方较为寻常的支气管炎就去省城未免有点儿小题大做。兼或也有点儿和老婆置气的味道在里面。
这组联系草原丝路,表现戈沙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其中暗含戈沙坎坷的人生经历,笔者将这一内容的具体表现放在了这一组的讲解词中,让观众对戈沙有更多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组画作传达的情感:“1953 年,因父亲病逝,戈沙不得不从西北回到长春,照顾母亲和年幼的妹妹。1954 年,思乡心切的母亲打算回苏联生活,她非常希望儿子能和自己一起走。几经思量之后,戈沙决定留在祖国。戈沙没有想到,此后因中苏关系恶化,他彻底和母亲、妹妹失去了联系,骨肉分离长达30 余年。等到亲人再次相聚的时候,母亲已经是满头白发,妹妹也已步入中年”(“丝路遐想”讲解词内容)。
(四)展览语言的精准把握
“一个好的展览文本文字编写,不但能增加观众对展览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展览形式设计和创作。”[2]“丝路遐想”的版面文字包括前言、结语、单元文字、组文字、部分展品文字说明、其他文字说明等。版面文字尽量精简,通俗易懂,让观众一目了然,语言风格以简洁大气、浪漫诗意为主,例如:
1.以艺术的角度阐释展览主题
1.小姐从尊贵到低俗;2.美女从惊艳到性别;3.老板从稀有到遍地;4.鸡从禽类到人类;5.奶粉从食品到毒品;6.专家从内行到流氓;7.表哥从亲戚到贪官;8.干爹从长辈到老公;9.秤砣从量器到凶器;10.临时工从无能到万能卧槽。
(五)展览辅助手段的合理运用
适当运用多媒体互动、影像播放等辅助手段,能够丰富展览形式,动静结合,带给观众多元的视听体验,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和观众的参与性。上文提到的“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址遗迹介绍触摸屏、视频《千年莫高窟》等,都恰当地设置在展览所需之处,丰富并延伸了展示内容,可以为展览增色添彩。
三、由“丝路遐想”引发的画展内容策划的新思考
(一)画展需要完整的内容策划
“博物馆陈列展览首先要为广大普通观众服务,应以大多数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能力为基准。”[3]虽然目标人群有所侧重,但是作为面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的学习空间,包括画展在内的博物馆展览仍应具备广泛的适应性。对画展内容进行系统完整的策划,可以为观众构建一个较为清晰、容易接受的认知体系,让观众在有逻辑感和层次感的线索的引导下形成对展览的整体感受,也更易于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内涵。
(1)初步接触外业勘察工作。安排1位有经验的本专业工程师作为导师,参加至少1个项目初测或定测阶段的外业勘察工作,了解本专业和桥梁、地质、隧道等其他主要专业的外业勘察工作内容。
(二)打破绘画作品种类进行展示
“丝路遐想”在展示方式上打破了绘画作品的种类,不同画种的绘画作品会出现在同一单元、同一组的内容中,这种展示方式在常规的画展中可能不太常见,这样做是为了选取最贴合展览主题的画作,充分表达展览主题。一篇文章的内容写得再精彩,如果它所描写的内容与主题无关,也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展览也是如此,只有做到每一部分内容都契合主题,才会让展览更有记忆点。
(三)对绘画作品进行“二次创作”
展览其实是策展人对展品的一种“再加工”,画展也是如此。在“丝路遐想”的筹备过程中,笔者在深入分析戈沙及其作品后,对这些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赋予作品以情境、相互联结的意义。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透露着策展人对于这个展览的思考与理解,让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不仅产生对画作本身的直观感受,也能领会到策展人想要传达的信息。
“内容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是策展为王的时代。”[4]策展人作为展览故事的讲述者,将一件件独立的展品搭建起一个相互关联的平台,构建了一个和观众进行叙事交流的场所。最好的展览带给观众的感受,不是在单纯地“看”展览,而是能够“倾听”展览的诉说,甚至与之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这一点对于画展等艺术类展览来说尤其重要与难得,也是今后策展人在策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陆建松.如何讲好中国文物的故事——论中国文物故事传播体系建设[J].东南文化,2018(6).
[2]陆建松.博物馆展览策划:理念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3]单霁翔.略谈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知识性与通俗性[J].南方文物,2014(1).
[4]佐佐木俊尚.策展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
【中图分类号】 G265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佟馨(198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研究生,2015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专业,研究方向:展陈策划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