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命”与“使命”:高校妇女研究中心的历程和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命论文,研究中心论文,使命论文,前景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顺时应运:高校妇女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
截止1999年12月底,在中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成立妇女研究中心的(含筹备中)共36家。从成立的时间来看,明显地以世妇会在中国的召开作为分界线呈现三个阶段:1993年年初以前较早成立的少数妇女研究中心——号称“四大中心”(郑州大学、杭州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如果中央党校算在内的话是5家);以筹备世妇会( 1993年9月-1995年5月)为契机建立的妇女研究中心,占了总数一半以上(共18家);世妇会以后(1996年8月-1999 年底)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共13家)。这份以时间为序的数字比例5∶18∶13, 恰恰反映了中国高校妇女研究中心出现的外部环境、内部人员构成的特点,并由此决定了不同类型的中心在研究方向的定位甚至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这是独具中国特色的。
1.世妇会以前先期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1987、5~1993、1)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妇女研究开始从个别学者的单独研究到有组织的集体研究。其标志是1987年5 月由李小江在郑州大学发起并成立的“郑州大学妇女学研究中心”,其后,杭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于1989、1990年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集体研究的活动开始很早(1987),而正式批准建立中心是在1993年1月。
这4所在高校率先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尽管具体的情况不同, 但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则是共同的:其一,改革中涌现的大量妇女问题首先被妇联组织关注,遍布全国的妇联组织成立了婚姻家庭研究会和妇女理论研究会;其二,更重要的,改革开放引起的思想解放(有些学者称作“新启蒙运动”),对人的主体身份意识的唤起,开放带来的中外学术交流的日趋频繁,外界新的学术思潮和新学科的引入,促使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学者开始投入妇女研究并组建研究中心的行动。李小江说她研究妇女与改革中出现的妇女问题无关,是“妇女意识”觉醒,在研究妇女中发现了社会的缺陷,从而产生了文化重建的信念。于是开始从理论的抽象——把妇女从大一统的“人”中抽离出来,创建妇女学科,编写妇女研究丛书和成立妇女学研究中心。(注:李小江著:《挑战与回应》第313页-316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这是中国唯一的一家以“妇女学”冠名的高校妇女研究中心,反映了李小江在一开始就有学科建设的自觉性。
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创始人齐文颍教授说,她1979年第一批出国时,在美国发现一个新学科——Women's Studies 和Women'sHistory,她原来是研究中美关系史的, 接触到妇女研究和妇女史以后,她感到非常兴奋,1981年回国就满腔热情地想把这一新学科介绍进来,开始了北京大学的群体妇女研究活动(注:杜芳琴、王政、蔡一平主编:《赋中国历史研究以社会性别——妇女史学科建设书研讨班实录》,1999(内部出版))。杭州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童勺素则说:“我校与国外30多所学校有校级合作联系,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发现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相应机构……感到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而遗憾”,学校决定成立妇女研究中心。(注:见杜芳琴主编:《中国妇女与发展》一书中童勺素发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作为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的发起人和组织者,笔者从事妇女研究和组建中心的目的是随着研究和活动的深入而体悟的,最初是为开辟学术新途、圆个人的学者梦开始的。(注:杜芳琴著:《发现妇女的历史·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思想启蒙——文化重建、引进新学科、个人学术出路诸种原因促使个别学者由个人研究走向有组织的妇女研究活动。因而这一时期建立的妇女研究中心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者发起的自下而上的草根研究活动。
2.“世妇会”“东风”鼓荡下建立的妇女研究中心( 1993、9~1995、5)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开始世妇会的筹备工作,其中NGO 论坛需要各方面的妇女参与,高校出现了一个成立妇女研究中心的热潮。其中的中坚活跃分子有如下几类:1、 高校党组织中的女领导(一般兼有高级职称);2、学校工会组织的女领导;3、应用学科如人口学、社会学、农村发展研究、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4、退休的女教授。 这一阶段组建的妇女研究组织不像早期成立的中心那么目标单一,而更具有多种意义目的——国家政治与世界接轨的需要,“精英”妇女出席世妇会的一种资格或完成光荣的政治任务;从学科发展而言,原来就有较多经费投入的、与妇女关系尤其密切的专业(如人口学、发展学)能以妇女研究中心的名义引入更多的外资……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组织发展,主要在政治层面而不在学术空间,甚至可以说,此期间妇女研究的学术活动几乎中断。
3.世妇会之后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1996、6~1999、12)
“世妇会热”“降温”后,从1996年下半年,妇女研究中心又若断若续在高校成立。从1998年底到1999末,继复旦大学之后,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成立了妇女研究中心,形成了小小的高潮。令人疑惑不解的,以世妇会声势之浩大,本应立刻催发更多的高校妇女研究中心的诞生,事实正好相反,在一年的时间非但没有一家中心成立,一些原来活跃有影响的中心还受挫;其后两三年妇女研究中心未见迅速增长。由此一端,可见世妇会对中国妇女研究中心建设并没有直接实质性突破之影响。但其持续影响到后来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发展机构的资助与学术合作,这一外部因素较大和较持久地刺激了世妇会以后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当然,国内先行建立的妇女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和成果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组织形态:内外关系、机制和运作
由于不同时期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有各自不同的外部条件、背景及内部构成,因此在内外关系和运作上也是呈现一些差别,当然更多的是共性。
1.合法性:外部(上级)关系与运作
与外部关系集中在与上级权力机构(特别是本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上,这是妇女研究中心能否取得合法身份和正常运转的关键问题。显而易见,凡是由女性校级领导(多为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心领导的妇女研究中心,即通过正式权力关系获取合法性的组织,具有政治上较大的安全系数,也同时能将妇女研究纳入学校主流工作之中,便于与系科之间的协调。不利的因素是,一旦该领导离任,中心将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另外,不管这些女领导是否具有专业职称,除了时间分配外,还有工作和职务的需要与兴趣问题,都很可能影响到妇女研究的学术和学科化进程。在没有女性领导兼任妇女研究中心主任的情况下,许多妇女研究中心的建立和维持是通过一种非正式关系与权力保持平衡,如一些中心的发起人与该校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第一把手)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私交或工作信任关系)。
理想的状况是既援引非正式权力关系又有体制上的正式关系。中心的挂靠必须明确且有制度保证,还须与分管领导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体制内的支持对于没有领导职业的一般教师主持的中心不但更重要,而且更需要待以时日。笔者所在的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就走过比较曲折漫长的路,现在已经走上发展的坦途。
这里,又涉及到权力关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控制”之内还是“控制”之外?控制只是相对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为个人和组织预留的空间越来越大,关键是拓展已有的空间。经验表明,完全拒绝“控制”的个人和组织,处于独往独来、我行我素的状况,即使干的都是好事,也可能招来人“烦”,即产生信任危机,这种“失控”的状况也不利于妇女研究中心的制度化建设。
2.民主性:内部关系与制度化建设
对妇女研究中心组织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组织内部的正常运行,从而不断深入推进研究和教学。目前,国内尚待创造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西方妇女学从跨学科的妇女学中心(项目)发展到建立独立的系科,走过30年历程,仍面临着体制建设的挑战。那么,对绝大多数处于“四无”(无编制、经费、设施、时间)状况的国内高校妇女研究中心来说,维持已属不易,发展更是步履维艰。半数中心苦于没有课题和经费,形同虚设。但是有经费是否就能保证体现女性主义平等参与和集体行动,建立女性主义学术和课程呢?这要看具体每个中心的运作。而运作的节点,目前主要依赖领导者的人格因素和所处地位。中心的核心是校级领导的话,内聚力比较强,在申报课题和取得境外资金方面也无障碍,开展研究和组织会议以维系中心成员比较得心应手。而以学者作为带头人的中心则因缺少行政权力资源,更多需要道德和人格力量,且需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运作——从选择、论证课题到找钱(既能获得经费支持,又不至于偏离学科和课程建设方向),已成为一种很大的压力。更大的困难是如何加强内部凝聚力。本来兼职研究人员已承受所在系科工作繁重的压力,再加上妇女研究的边缘地位常被指责为“不务正业”,参加妇女研究活动的教师已感受到压抑,如果中心的核心成员缺少民主平等作风和甘愿献身的精神,这个中心即使有课题经费也没有凝聚力;如果没有群体的研究,仍然沿袭传统的个体研究模式,那么与女性主义学术组织的群体活动方式和平等分享原则(包括机会、资源、信息等),互相鼓励、互促互动、共同成长(包括学术进步和自我赋权)风马牛不相及。妇女研究中心如果不能坚守这些原则,不但不会产生女性主义学术,相反将会带来的不利后果——组织的涣散甚至瓦解。在本土已处于边缘、脆弱地位的妇女研究中心,如果丢失上述原则和精神,传统父权等级精英权威价值观念必定会乘虚而入,从而重蹈父权等级之覆辙。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努力消解知识界的父权等级制,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坚持群体活动,在组织各种学术会议、开展田野调查、开设课程等方面,中心成员协调合作,在妇女发展研究、妇女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个人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作为组织者,注意级成员创造机会(包括出国和出席各种会议和培训),坚持课题责任制和自愿组合的双向选择、共同制定中心运作管理规则,甘愿日常工作的义务奉献,这应该算做一种个案。
但这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不能只凭藉群体的热情和领导者的个人人格包括献身精神。作为组织成熟的标志,制度化建设是一项硬指标,这对至今仍处于边缘的多数高校妇女研究中心来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制度化建设要与体制化、主流化、实体化相伴随。但目前可以做的是民主制度化的“操练”,比如在课题论证申报、课题参与上的民主决策;学术研究、财务上的透明公开。而中心管理上的规章制度化如奖惩激励机制的建立,还大有探索实验的必要。主流化和制度化应该同时进行,自觉突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机会和时间,推进妇女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除了上述运作机制的内外部关系,还有一些值得考虑的因素,如善于借助政策、寻找资源、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等都是不可忽视的。还有一点,也是笔者的体会:妇女研究中心若在中国生存发展,应该避免过激的口号和急于求成的行为。老庄的“柔道”和儒家的积极进取得以平衡,再注入女性主义学术倡导的平等精神,可望庶几可成。概括起来就是:用足国策(男女平等)、拓展空间(组织发展和研究领域)、援引靠山(得到主流与权力的支持)、四处找钱(物质基础)、广结善缘(不树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包括性别关系)、立场坚定(为妇女服务和开拓妇女研究学术)、旗帜模糊(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和包容平等的组织路线)。这也是我们在组织过程中的一些真切的体悟。
三、学术定位:担负起创建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使命
中国大陆目前有名目繁多来源各异的妇女研究组织。就这些组织的源出、性质、任务和作用而言,可分为两大类:(1)主流、专职的、 关注现实问题,为决策提供根据的实证性干预行动类应用研究组织(妇联、社科院和党校等的研究会、学会和中心);(2 )目前仍处于兼职业余边缘地位以拓展学术领域、注重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的基础研究组织(高校妇女研究中心)。这一格局从80年代中期就开了端倪,然而在世妇会前后成立的妇女研究中心,更多地将目标定位于运动和行动的层面,忽视自己的颠覆传统学术和重构女性主义学术的使命,甚至放弃这种责任。这种倾向也许与迫于生存,难以排拒项目资助导向有关。因而,至今为止,高校妇女研究中心多是问题的、决策的、行动的研究压倒学术的、学科和课程的开拓和建设的这一状况亟待改变。
两类妇女研究组织各自应有的定位,打个比方来说,应是“并蒂莲”和“连理枝”的关系,这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在共同的目标之下,既分工定位,又密切合作:妇联、社科院等系统为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关注现实,提供决策根据,这需要新的观察和解释的工具。学科性的基础的研究应该不断创造具有解释力的新概念、假说和方法,使应用的研究更具有穿透力、适用性和科学性;而高校的研究中心在继续发扬关怀现实的学术良心的传统的同时,将在理论创新、学科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优势,将研究和教育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并服务于改善妇女的地位与生活质量。
自觉将妇女研究中心的使命定位于妇女学科建设的中心并不是很多,最早建立的郑州大学妇女学研究中心是唯一以“学”命名定位并以开创性地编撰“妇女研究丛书”开风气之先;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从成立开始,就为自己定位并确定如下的任务:
(1)从事妇女和性别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2)培养从事妇女研究和教育的人才;(3)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协作;(4)出版妇女与性别研究的学术著作及妇女教育方面的教材与读物;(5 )进行校内外妇女教育、教学和咨询等活动。
近10年来,该中心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既定目标开展的。在学科建设方面,以妇女史、妇女发展作为重点,于1991年、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分别举办“中外妇女史讲习班”、“中国妇女与发展国际研讨会”、“农村妇女发展研讨会”和“妇女史学科建设读书研究讨班”等,所有的会议研讨都纳入一定的学科背景,而不是就问题谈问题。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还没有条件招收研究生,但中心成员很自觉地通过各种会议、培训、田野调查、研究写作、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中心与国外妇女研究组织和同行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和中华海外妇女学会的合作已成为传统,多次合作举办会议、翻译出版著作,现在又合作开展在高校发展妇女和社会性别学课程的研究课题;中心创造一切条件使成员走出国门,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在出版方面,中心先后有10多种著作、教材和会议论集问世, 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从1988年以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从未中断课程开设,尽管多数情况是公共选修课,只有少量的专业课程,如妇女史课程,但已经见到在高校推进妇女和社会性别学的前景和紧迫性。
高校妇女研究中心在中国大陆应运而生,艰难成长,任重道远,必须不断探索前进的目标和发展的策略。学科和课程建设的定位、体制化的运作和合作的模式是迈向新台阶的必由之路。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从2000年开始,将要探索实践这一新课题:一项将延续数年、跨省区校际,联合十多家妇女研究中心、涉及几个学科、跨学科从研究到教材编写、课程开设的大型课题——“推进和发展中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将要启动。在调查实施中,庶几可以实践上述的理念、方法和策略,也将丰富中国高等院校妇女研究中心民主化体制化建设的经验。
附录:
中国大陆高等校院妇女研究机构一览表
(按成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发起人 现负责人 人数
研究方向与
及职务
主要成果
郑州大学妇 1987年
李小江 李小江 妇女学学科建设,主编
女研究中心 5月 教授
"妇女研究丛书",出
版学术著作,组建妇
女博物馆等。
浙江大学妇 1989年 童芍素 童芍素教
9
女性教育、妇女心理
女研究中心
3月 授党委副书记、妇女参政、妇女权益
保护、家庭经济与家务
劳动等.出版专著9种
北京大学中 1990年 齐文颖 何芳川(男) 25 妇女文学、妇女史学
外妇女问题
10月
郑必俊 教授副校长、妇女与法律、 妇女社
会学、妇女教育学、妇
女心理学、妇女人口学
及环境及学科.出版妇
女研究论文集和妇女研
究动态刊物.
中央党校妇 1992年 赵耀(男) 赵耀教授 8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
女研究中心
3月
社科部主任 论、妇女地位素质与发
展、妇女参政.著述有
《当代政坛女杰》、《
女性领导干部成长论》
等.
天津师范大学 1993年 杜芳琴 杜芳琴9 中外妇女史、妇女文学
妇女研究中心 1月教授 、妇女教育学、妇女伦
理学、妇女与发展等.
出版专著译著10种,现
致力于妇女学学科课程
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 1993年 宋大敏 宋大敏政 60 主要成果:《妇女工作
妇女理论研究会 9月工师校工会 的理论与实践》、《女
副主席性实用讲演与口才》、
《论女性研究的意义》
等.
中央民族大学 1993年 郑玉顺 郑玉顺副 20 建立妇女问题咨询中
少数民族妇女 教授党委 心,进行"面向21世纪
研究中心 副书记中国少数民族妇女、
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1993年 沙莲香 沙莲香教 25 农村妇女教育与健康
女性研究中心 授博士生 、城市妇女就业与健
导师康.开设女性学课程,
成立女子流动学校.
成果有著作《一个贫
困村的变迁》等.
延边大学妇女 1993年 崔明淑
蔡美花
以朝鲜族妇女为重点,
问题研究中心
11月 梁玉今等 教授 开展多学科的课题研
究、教学.出版《女
性研究》专辑(1-2),
正在进行" 女性与家
庭研究"项目.
东北师范大学 1993年 张明芸 张明芸教 12 以女性教育和家庭教
妇女研究中心
11月
授党委副 育为主要研究方向,
书记开展女性教育、中外
妇女比较研究、婚姻
家庭研究.出版了《
社会进步与女性发展》
等著作.
武汉大学妇女 1994年 罗萍 罗萍教授社 42 以女性文化建设与妇
研究中心
12月 会学系主任 女学学科建设研究为
基础,开展女性价值
观、宗教信仰、权益
保障、参政等研究,
出版《女性与社会》
等著作.
中国农业大学 1994年傅泽田(男) 6 探索农村妇女发展与
农村妇女研究所 1月 教授副校长 社会经济进步的关系,
解决农村妇女面临的
实际问题.成果有《农
村妇女参与村乡社区
发展作用与存在问题》
等著述.
海南大学妇1994年 李平 李平教授社 25 关注特区妇女角色的
女研究中心 1月 科部主任演变.成果有《世界
妇女史》、《性与美
的困惑》等著作和两
届《海南国际妇女研
讨会论文集》等.
河北大学妇1994年 张艳春 张艳春高 24 举办女性素质工程培
女研究中心 3月
级政工师 训班.出版书籍《女
校工会副 性妙语大全》、《中
主席国女子和女子教育》等.
新疆大学妇1994年 刘云 刘云教授
15
新疆当代妇女问题研
女研究中心 5月 学报编辑部 究,包括参政、 法律
主任、地位、就业、婚姻家
庭、生育、教育、老龄
问题等.成果有《西部
女性风采》,《新疆妇
女进步与发展》等著作.
南开大学妇女
1994年 谭琳 谭琳教授 20 主要研究领域为妇女与
与发展研究中心 6月人口与发展研
可持续发展、社会变革
究所副所长与妇女,妇女文学、史学,
艺术与妇女等.
复旦大学妇女 1994年 彭希哲 彭希哲教授女性人口学、妇女就业
研究中心
5月(男) 法学院院长、生育、婚姻家庭、老
年妇女等.成果有《中
国女性人口》、《妇女
参与起点》、《就业人
口的迁移与流动》等著
作.
南京师大金陵妇 1995年 李振坤 李振坤教 148 妇女与教育、妇女成才
女发展研究中心 4月 授(退休) 研究、婚姻研究、少数
民族妇女研究、中外妇
女比较研究.正在进行
的课题为"面向21 世纪
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 1995年 武国玲 武国玲党 女性/女童教育,两性心
妇女研究中心
4月
委副书记 理、女大学生、女知识
分子研究,女性文学批
评,妇女史等,出版《西
北高等妇女教育考察报
告》等著作.
西安交通大学女 1995年 朱楚珠 朱楚珠 13 女性人口、妇女参与发
性人口研究中心 4月教授
展研究.发展《中国女
性人口》、《妇女参与
的起点》、《走出H 沼
泽地--多孩生育的思
考》等著作.
山东大学妇1995年 庄平 庄平教授 9
妇女教育与妇女就业状
女研究中心 4月
况相关性研究,社会保
障制度与妇女就业等研
究.召开"当代中国知识
妇女地位讨论会等".
华中师范大学妇 1995年 龙静云 龙静云 7 女知识分子研究,妇女成
女理论研究中心 4月教授 才规律研究,妇女哲学、
道德研究,妇女史、文艺
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课题有"中国女知识分子
的社会地位"等.
湖北大学妇女 1995年 宋瑞芝 宋瑞芝 主要从事妇女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中心
5月教授.著作有《中国妇女文
化通览》、《中国著名
妇女传》.完成的课题
有"中国女性"、" 万国
女性"等.
吉林大学妇女 杨玉新 杨玉新妇
问题研究会
委会主任
华中理工大学 1996年 黄慧芳 黄慧芳5 致力于理工科大学女教
中国女子教育
6月教育职工及女大学生的工作
研究中心 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和
感受等研究.成果有《
巾帼风采启录》著作及
与加拿大合作进行" 中
国妇女的高等教育参与
"课题研究等.
四川大学妇
1996年 饶用虞 饶用虞教 9 妇女教育、职业,妇女与
女研究中心6月(男)
授原党委 环境、妇女与宗教,妇女
副书记 参政、权益、 西南民族
妇女,妇女历史现状比较,
中外妇女比较等.
大连大学妇
1996年 孙玉秀 孙玉秀党 侧重研究大连地区妇女
女研究中心 7月 委副书记 的历史现状.主要成果
为《世纪呼唤女性》、
《女性世界论坛》等著
作.现正进行"女大学生
综合研究"、"社会性别
研究"等项目.
中华女子学院女 1997年 孙晓梅 张李玺教 开展女性学与信息交流
性学与信息中心 授常务副院长
研究,培训女性研究人
才.成果有女性研究系
统教材等.
广西医科大学 1998年 刘华钢 刘华钢 5 致力于女性身体和心理
妇女研究中心
11月
副校长 健康研究、 女性美学研
究、婚姻家庭、 青少年
和幼儿教育研究.完成的
课题有"土瑶妇女生育健
康文化"等.
上海师范大学 1998年 黄慧珍 黄慧珍
妇女研究中心 12月教授
上海大学妇1998年 胡申生 胡申生
女研究中心 12月
(男)副教授
辽宁师大妇
1999年
杨民杨民
女研究中心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1999年 杜公卓 杜公卓副
妇女研究中心 12月(筹) (男) 教授副校
长副书记
上海交通大学 1999年 胡近 胡近教授人
妇女研究中心 12月(筹)
文学院院长
制表据“中国妇女研究会资料”(中国妇女研究会筹备委员会)1999
.12月。
“妇女研究·婚姻家庭简报”(上海市妇女学学会·上海市婚姻家
庭研究会)1999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