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政治”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_公民权利论文

“微博政治”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_公民权利论文

“微博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微博问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11)12-0029-05

一、微博正成为执政党执政方式中的重要新手段

执政方式是指执政党执掌、控制和运用公共权力的途径、手段和方法。广义的执政方式还包括政党执掌和控制公共权力的体制和机制。从微博问政角度理解党执政方式创新问题,主要为党和政府如何运用新兴的网络媒介,领导和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务所采用的具体政策和手段,而一般不涉及根本制度层面上的党政关系问题。当前,作为现代传媒技术深入发展的产物,微博正以迅猛发展的态势与传统媒体抢夺受众,给执政党建设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微博媒介,已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目前,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体,正迅速地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政治舞台的新宠。随着微博这一“自媒体”的出现,个体网民话语权进一步得到加强,问政信息通过实时化、碎片化、关系链式的传播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微博也因此成为当下最为主流的问政渠道。如微博经历了郭美美事件和动车事件之后,把微博推向一个高峰。同时,微博的崛起,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政府管理产生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微博问政的价值,也正为执政党中一些敏锐的官员和有识之士认识并加以积极运用,成为执政党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微博问政在一些地方已渐成气候,党政官员参与几成常态。身处“微时代”,一些政务机构、公务人员也纷纷织起了“围脖”,与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相呼应。用“井喷”、“爆炸”、“遍地开花”、“蔚然成风”等词来形容当今政务微博的发展一点儿也不夸张。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2011年8月1日,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名官员和党政机构微博,其中副厅级以上级别的官员有266人,几乎涵盖各个部门和地区。在官员所开设的微博中,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伍皓,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等,他们的微博大都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受到网民热捧。

以上这些表明,微博的风生水起,不仅为公民参与政治铺设了便捷途径,激发了网民空前高涨的参政热情,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平台。一些党政官员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着执政理念,转变执政观念,积极学会利用这一先进的传媒技术,把握民意,实现领导,与时俱进地对党的执政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微博问政带来了党执政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政党的执政方式,是对政党执政规律的探索中最为引人关注的课题之一。创新党的执政方式是政党现代化和执政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党执政实践表明,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树立科学执政的理念与创新党的执政机制,是当前党执政方式创新的路径选择和突破点。微博问政,作为执政方式创新的载体和抓手,促发了政治生态的嬗变,给政党发挥功能增添了新的变数。

(一)催生了执政方式创新与变革的新思维

现代传媒技术的高度发展,要求执政党有更强的吸引和引导公众的能力。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深入,人们正在进入一个被许多人称为“信息社会”的新的社会。随着微博的崛起和迅速扩张,使得公民了解政治、表达意愿、行使权力变得比以往更加便捷,民主渠道大为拓宽,民众参政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在决策、沟通、处置乃至公共治理等方面将面临新的考验和思路。执政党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传统领导向“数字领导”(digitalleader)的转变,学会利用微博这一新生事物,直面民意,把人们吸引到自己的周围。在互联网日趋发达的今天,过去那种“我打你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简单地用“堵”、“盖”、“封”等利用和控制传媒的老思维已难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强调:“不变革的政党将会死亡。”[1](P59)一个政治上有头脑、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领导干部,应该及时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如学会网上调研、开设博客、与网民在线聊天、召开网络会议等本领,时刻关注社情民意,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不断更新执政理念,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提高执政本领。

(二)密切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90年来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沃土之中,历经磨难而不衰,良好的党群关系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党的宗旨和先进性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在传播形态方面,从传统向现代、从有线向无线传播过渡。这两种转型叠加起来,就决定了微博将成为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网络连接现实,网民源自公民,改善民生、密切民政关系,离不开新媒体。微博的异军突起为官民互动提供了网络新模式。微博问政提高了党的群众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平等、感性、可亲近等元素,在官民互动沟通方面有很大优越性,如畅通官民对话渠道、拉近官民距离、塑造政府机构亲民形象,有助于消解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从20世纪80年代的省市长热线,到今天的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是一个历史的进步。热线电话是点对点,而微博是点对面,更重要的是,微博是一种平等而迅捷的沟通,需要领导干部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学会与人民群众用生活化、口语化、个性化的语言沟通。“官话”、“套话”和“假大空”的话只能让群众感到面目可憎。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公共舆论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微博问政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汇集民智、分解民忧,排解民怨的“民意直通车”,突破了时空限制,建立了便捷渠道,架起了互动桥梁,成为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形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个民主”、“四种权利”,应该成为推进微博问政的基础。微博的价值不仅在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其背后更深的涵义是微博低门槛的准入为公民提供了更开放、更便捷和多元化的平台,提供了一个跨地域、跨阶层、跨行业的新公共领域。民主政治是参与政治,而且“民主体制内在地就是一种权利体制”,[2](P58)微博问政使公民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公民意识更加提升,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渠道更加拓宽。一句话,微博问政,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构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西方政治学把这种因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促进了民主的现象,叫做“媒介民主”,媒体也被人们称为“第四种权力”。媒介一方面为政党沟通民意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但另一方面媒介的高度发展,使得公民不再把参加政党作为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民众对于政党的独立性增强。面对新兴传媒,执政党“不是该不该对其进行控制,而是如何根据传媒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控制”,[3](P203)并积极引导和鼓励人们利用媒体行使民主权利。按照邓小平的说法:“党的工作的核心,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做主”。[4](P173)

面对新兴的公民表达利益的媒介,执政党应努力适应媒体社会,深入研究新兴媒体的特点和影响规律,善于正确领导新兴媒体,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引导,由过去“代替”型的“人民当家作主”,转变为“领导和支持”型的“人民当家作主”,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切实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最终使微博问政真正成为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的加速器。

(四)促进了党决策的科学化

决策是党履行执政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是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环节,也是党执政所要发挥的基本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执政就是不断作出决策和贯彻执行决策的过程。党的决策的正确与否,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应该来说,强化决策功能不是意味着提高决策权的集中程度和速度,而是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怎样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性,是各级党和政府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在网络时代,当之无愧的就是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咨询系统、评价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实现决策组织、决策过程、决策验证的科学化。

微博问政不仅能够集思广益吸取全党和人民群众的智慧,而且能够使决策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取得较为深刻的社会理解,从而使决策是建立在多层次、多学科的智慧网络基础之上,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网民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对社会的发展体验最深刻,意见最直接、最坦率,通过网络征求意见,对领导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网络问政近几年发展迅猛,主要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把网民视为民间智力库和智力资源。发挥网络的聚合、组织作用,可以把分散的、无序的社会各类专业人才组织起来,通过网络讨论会、网络调查、网络咨询、网络公示、网络信访等途径,可以极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我国既有的网络行政运行发展的实践证明,把高度的决策权力建立在科学的咨询论证和公众监督听证的基础上,改变那种“一言堂”的决策体制,这样的决策过程才能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从源头上确保权力不会发生异化,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五)助推了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

微博问政对党的执政方式和政府的行政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微博问政不仅实现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的信息沟通交流与政务互动,而且还使公众有条件对行政机关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等情况进行监督,促进阳光政府和善治政府的形成。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监督就必然出现权力异化,而且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党来说,社会监督尤为重要。亚里士多德说:“物多者比较不易腐败。大泽水多则不休,小池水少则易朽,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不易腐败。”[5](P163-164)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社会监督在遏制腐败方面的作用。

借助网络平台集聚和整合社会力量,有利于形成有别于传统体制内的社会监督机制。目前基本形成了网络公开或曝光→网络搜索追踪→网络舆论→网络集聚社会焦点和热点→相关部门感到压力→权力主体修正行为的网络监督运行态势。如从2010年网络舆论热点中的辽宁庄河千人市政府下跪事件、湖南凤凰少女受辱堕楼案、安徽马鞍山一局长打人事件等案件的发展经过和结果来看,也说明了上述观点。利用微博等网络形式,可以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一方面有助于公众对政府建言献策并实施监督,如公众通过微博等网络形式,可以严格地对一些领域的党政权力运作程序、事项内容、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经常性监督,最大可能减少权力暗箱操作,增加权力运行透明性;另一方面也促进政府落实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责任机制,通过内部督办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形式,把责任政府的内涵具体化和实践化,不断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法治实践。可见,利用微博等网络形式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推进党和政府各项工作遵循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其不至于偏离法治轨道,并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正视微博问政的不足,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我们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微博在推动民众参政议政、加强政府与民众交流方面的平台作用的同时,也要对微博问政的局限性保持清醒的认识,理性对待,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实现传统工作方法与新兴方式方法的互补,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坚实沟通桥梁,不断完善和推动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微博问政的局限性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多“政”少,易流于形式

微博问政是问政于民,问事于政府的有机结合,折射出的是参政议政模式的新变化,其实质是强化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但微博问政也仅仅是现实问政的一种形式、一种渠道、一种补充,人民所真正关心的是微博问政的内容和实质。即人民对官员和政府所要求的不仅是高调的亲民的姿态,而是要党和政府真正响应民意,情系民瘼,关注百姓切身利益,勤政、亲民,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有的官方微博只有“问”没有“政”,回复督办力度疲软,流于形式、疏于责任;有的微博长期“潜伏”、缺乏内容更替,成为“空壳博”、“僵尸博”;还有的微博为应情、应时之需,或处于“打酱油”状态。诸如此类的微博只能流于形式或喧闹一时,成为“花瓶”、“政绩秀”和“网络民主秀”,甚至成为现代版的“叶公好龙”;还有的政府和单位的官方微博,有意隐瞒客观事实,公布的信息虚假,角色责任缺失,这类微博折射出部分官员民意素质低下,民主作风缺位和民生情感缺失。这类微博不仅不会为民众所关注,而且也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使政府失去社会公信力。

(二)网络民意不足,话语权不均等

民意是公众共有的普遍的思想和意愿,网络是民意的聚集地,但绝不是全体的民意。美国学者凯茨和莱斯的研究表明,网民的构成通常受年龄、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不同因素影响。[6](P135-136)网民人数虽然众多,但终竟不是公民的全部。例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期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尽管数目这样多,但也并不是全体。另外,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还客观存在,网络技术和知识的完全普及仍然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门槛,这也导致网络民意的不足。因此,在重视网络民意的同时,同样要关注那些网下被忽略的声音。另外,即使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共意见的平台,但是交流不一定是平等的,因为,任何话语都是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甚至可以说话语本身是一种权力。[7](P89)作为弱势群体的普通民众在面对大众媒体的时候,在精英话语权、知识话语权、权力话语权的强势下,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掩盖,而那些名人博客、专家博客、意见领袖等却明显在话语权中占有显著地位,造成了网络话语权的不均等。

(三)信息易失真无序,致负面信息传播

微博的虚拟性特征,如匿名的特点,加上自发、散乱、无序的状态,复杂的海量信息如果缺乏有序的整合,很可能导致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尤其是一些假信息和假新闻,甚至谣言的滋生和蔓延,就会影响社会安全和稳定,给社会管理带来难度。另外,微博因其表达平台的自由性、信息发布的简短性,中间又缺乏必要的审查和监督机制,使得民众表达更为随意、更加直接,表现出的情绪更为外露。致使其言论可能缺乏自律,带有一定的过于情绪化的非理性成分,偏激的特征明显。尤其在对待公权和政府管理问题上,激烈的言论甚至“网络谣言”的散布,会对官民关系、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产生负面影响,尤其可能导致真实的民意被忽略。煽动性的、言辞激烈的评论往往被放大,给“网络暴力”、“网络审判”和“网络无政府主义”等留下空间。特别是某些利益团体利用网络信息的可操作性的漏洞,为维护其特定利益对网络信息进行控制,通过商业化专业化发帖、删贴,可能形成虚假民意。因此只有加快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才能保障利用微博获取真实民意、有效信息。

可见,微博问政只是政府和官员与群众互动、沟通的工具。一件工具能不能用好,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看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的好坏。简单地说,微博只是一种参政议政方式,能不能很好地利用微博问政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因此,微博问政就是要政府对民意的真正重视,并按照执政为民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人、财、物的调配和行政运行机制方面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建立更灵活更透明反应机制。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来不断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践行公开、透明、民主的施政理念,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作为融合多种媒介形态传播特点的微博的蓬勃发展,为民众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公平、快捷、透明、强大的网络舆论沟通交流平台,成为人民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公民权利的重要渠道,使得政策的制定、政府的工作流程等政治运行过程更为公开透明。对政党而言,微博问政,一方面它改变了民众获取信息和精英人物参与政治过程时对政党的依赖,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党对自己的政策的阐述权,削弱了其影响力;另一方面,它又是政党接触民众,纳民意聚民智,扩大自身影响,展示自身形象的有效工具。怎样与其打交道,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智慧。

一个真正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服务型政府,在面对微博这类新兴媒体是不会惧怕的,更不会惧怕来自网络民意的监督的。正好相反,政党要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交流、引导和表达功能,积极创造交流渠道,与社会进行沟通。[8](P85-86)政党要应该积极探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和方法改进工作方式,通过建立政党网站、开设个人或机构微博等方式,实现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需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执政党对微博问政的重视,彰显出党和政府直面民众、欢迎民众监督与沟通的善治姿态,以及全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透明政府的努力。

今后,为进一步扩大公民的微博问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党和政府必须本着民主、公开、透明的执政理念,规范、畅通保障公民“四权”的渠道并增强实效。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微博问政在改善党执政方式的作用,不断打破传统体制层次、程序和人为因素的羁绊和屏障,积极架设沟通官民的“直通桥”,把保障公民网络问政权利纳入宪法,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诉求表达渠道和形式,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资源保障。另外,党和政府在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网络素养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公民通过微博进行讨论、利益表达、发布信息、开展民意调查和进行网络监督等。执政党和政府要用真心做好网络表达平台,用真情让网民愿意表达,用真心接受网民监督,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开放度和公信力,不断健全收集、分析、交办、反馈、督查机制等,从而实现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利运行的通畅、充分、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2.加强微博问政的引导和规制,实现微博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微博问政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改变舆论生态,塑造共同经验,增加社会向心力,又可以腐蚀社会主流价值,消除社会经验,促使社会的分裂。对于执政党来说,建立科学的控制和引导机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2010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所作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必须根据媒体自身固有规律进行控制,不断“提高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监督”。[9](P123)面对微博这种新兴的网络媒体,执政党要学会利用微博达到与社会公众的良好交流与沟通,增强引导社会思想的主动权,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和作用。

首先,党和政府要积极加强微博问政的引导和管理。党和政府在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同时,还要积极遏制和消除微博问政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坚决批判和杜绝失实、低俗信息的传播;明确网站的监管责任和义务,强化网站监督网民的责任意识;坚决打击利用微博作推手,在幕后进行兴风作浪,制造事端,破坏干群关系和威胁国家安全的不法分子,促使微博问政的健康良性发展。党和政府既要鼓励和提倡公民自由的发言,也要引导民众加强自律,提高网络素养和辨别是非能力,以法律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理性、理智的表达。尤其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党和政府要建立科学的舆情评判机制,建立网络发言人和评论员制度,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误解和化解矛盾,做到未雨绸缪,积极回应,做到以事实、理性、思想的力量发挥影响力,使不良因素消弭在萌芽之中,防止“案件变事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其次,党和政府要促进微博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执政党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地位,其成员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学会利用网络媒体技术,经常利用网络倾听民声,并对群众的意见做到有问必回,做到微博问政常态化,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执政能力。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看到,微博问政虽然有便捷、亲民等优点,但对于现代民主政治、政制来说,它并不能代替现有的制度化和体制内的政制,它只是一种辅助性、临时性的议政参政方式。要想真正发挥这种媒介的作用,还必须使其与现有的制度实现融合和嫁接,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做到微博问政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问政链条,强化微博问政程序,完善微博问政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完善微博参与机制、沟通机制和网民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微博考核和评审机制,等等,只有将微博问政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微博问政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彰显,微博问政也才能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收稿日期]2011-08-25

标签:;  ;  ;  ;  ;  ;  ;  ;  

“微博政治”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_公民权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