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洛维夫人》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作,也是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最初尝试之一。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背景,直接背景是1923年六月的一天,达洛维夫人早上上街买花到晚会结束的这13个小时的所思所感。本文主要从存在主义的视角下来分析小说里的人物,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探寻价值和实现自由的途径。
关键词:存在主义 荒诞 自我 他人 自由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 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在国内外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研究主要是关于她的现代主义小说和女性主义思想。《达洛维夫人》是她的第四部作品,发表于1925年。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本里写到:“在这本书里,我大概有太多的想法,我想表现生与死,精神健全和精神错乱;我想批判这个社会制度,展示它是如何运转的,展示它最强烈的方面”。本论文集中从“生与死,精神健全和精神错乱”这一维度里蕴含的生存意识和个人存在方式进行论述,从存在主义的视域下分析主要人物的存在:克拉丽莎和赛普蒂莫斯。
一.孤独恐惧的个体
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先后次序。萨特认为,人先存在着,而后人才有本质。 第二重含义“就是这种先存在而后才有本质乃是人所独有的特性, 除人而外的其他任何存在都只能是本质先于存在”(叶艳2011)。因此我们会说赛普蒂莫斯的本质是疯狂的,孤独而绝望的,而达洛维夫人是孤独的,虚荣而冷漠的。
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大背景,故事发生在大战过去5年的1923年。战争的创伤,死亡气息和悲伤情绪还残存在人们心里,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世界是残忍虚无的。赛普蒂莫斯是游走在战争边缘里的孤独个体。大战已经结束,他的思绪和心态仍旧停留在战争中,他适应不了社会,于是他疯了。经常一个人自言自语,跟逝去的战友对话,狂热的画画,这些行为是他用来表达他存在的无意义感。这世界对他来说是荒诞绝望的,活着的最大自由就是面对死亡,最终,他选择自杀。正是因为人生虚无,“才需要人以自己的顽强追求予以充实,从而以自己的活动赋予世界以意义,直面荒诞,承担虚无,就显示出了人之为人的崇高价值”(马小朝1992)。
个体的存在,必然会有焦虑和恐惧。焦虑只与我本身有关,只涉及这样一个事实:即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涉及我自己。反之,恐惧却只关心那些作用于我的东西,那些来自外部的东西。焦虑是对自我的反思,人焦虑时他的中心是自己。恐惧是对世界的认识,因此,赛普蒂莫斯更多的是存有恐惧,而不是焦虑自我的世界。克拉丽莎的恐惧主要表现在彼得沃尔什不打招呼的拜访,女儿被历史老师占有,晚会在首相没露面的清冷场面。她的焦虑却是甚多的。当她听说布鲁顿夫人只邀请她丈夫吃午餐时,她焦虑了。“她开始慢慢上楼……仿佛她已关上房门来到外面独自站立,孤零零地,背景是可怕的夜空……她的大脑已不中用了,因为布鲁顿夫人没有邀请她”(伍尔夫2013:37)。她现在只看回忆录,不读其它书了;达洛维夫人焦虑的对象都是过去的自己……年轻时的克拉丽莎就被彼得认为是灵魂已死,她冷漠,拘谨,老年的克拉丽莎异化为晚会上的一个木头人,她活着的意义就是举行晚会而没有实际的目标。
二.个体与他人
“他人,即是地狱”,这句台词出自萨特的剧本《密室》。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人是自为的存在。这也同时说明他人也是自由的,并且他人的自由也是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存在就是对他人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小说里,克拉丽莎和彼得沃尔什,赛普蒂莫斯和医生这两对关系最能阐述这种冲突,相互作用的关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克拉丽莎作为彼得的前女友,分别五年后当他们见面时,克拉丽莎向对日常看到的人说到:“见到你太高兴了”(伍尔夫2013:50)。彼得想:“但是她太冷淡了,他想,只顾缝衣服,用剪刀”(伍尔夫2013:58),丝毫看不出曾经的亲密关系。但当她听到彼得回来是为了离婚娶一个印度女人时,她嫉妒了,“如果当初我嫁给了他,我就能整天享受这种欢愉了”(伍尔夫2013:58),然而一切都结束了。从这次会面我们能看出克拉丽莎对昔日的情人或者说是朋友是用一种冷漠烦人方式对待,她只想做他们的中心,去征服他们。
赛普蒂莫斯的出场,就是作为一位精神病患者出现在伦敦街头。“这么说没有任何借口了,什么病都没有,只有那份罪---他的麻木不仁,为此,人性已判处他死刑”“人性对这样一个坏蛋的宣判是死刑”(伍尔夫2013:116)。这是他说出自杀的缘由。赛普蒂莫斯依旧能看出生活里美好事物,他并不着急自杀。霍姆斯医生限制了他的独处,不让他自言自语,不让他充分享受他的自由。因此,他把他看成是一头逼着他走向深渊的野兽。他人与自我的冲突关系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他人需要的自由,其实是建立在限制和奴役我的自由,同时也压制了价值的实现。
由此,他人即是地狱,既表达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断抗争,否定,同时也说明他人对认识自我,规定自我有重要作用,我们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自由的。
三. 个体的自由与责任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说到:“就是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担担在身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萨特1997:688)存在主义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把人与物区别开来,维护人的地位,给人以尊严,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赛普蒂莫斯被一些评论家称为存在主义的英雄:本文作者认为,其中有两点原因:其一是赛普蒂莫斯认识到了那是个荒谬的世界;其二是他选择自杀来警醒麻木孤独的个体。战后世界是荒谬的;他的死给他带来了解脱和极致的自由,同时给达洛维夫人带来了思考,这算是他对世界所尽的最后的的责任。赛普蒂莫斯向往的世界是:首先,树木都活着;其次,不存在罪恶;再其次,爱,普天之下的爱。这一理想目标给活着的人们和后来的人们指明了方向,是战争赋予人的责任。萨特曾说过:“我想从一个处境自由的人着手,他不满足于想象中的自由,而不惜采取一个特殊的行动来获得自由,哪怕这个自由是极其残酷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使他获得最终的自由”(萨特1985:967-968)。所以赛普蒂莫斯选择自杀来获得他永久的自由。他的自由选择是对自己负责,并未承担起对周围人,社会的责任。
我们实现个人的自由必需依靠他人的自由,他人的自由既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又是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追求自由,在追求自由的路上要克服艰难险阻,要懂得利用他人创造的资源和机会,同时也帮助他人的自由的实现。
《达洛维夫人》这部经典之作散发出来的韵味,正如大本钟依然发出响亮的声音在报时,从20世纪20年代延续到21世纪。本文试着从存在主义这一角度解读了里面的人物,他们处在理性和疯狂中,他们在绝望中又能看到一丝希望,他们最后明白各自的自由是什么。借此文我希望人能在物质丰富和面对死亡时能冷静对待和做出自由的选择。
[参考文献]
[1]A.C.丹图:《萨特》,安延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2]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谷启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吕洪灵:《走进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经典创作空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马小朝,《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论批判》,《外国文学评论》,1992(4)
[5]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1997。
[6]萨特:《萨特戏剧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王小姣:《伍尔夫作品<达洛维夫人>中的存在主义倾向》,《剑南文学》,2011(3)。
[8]叶艳:《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安徽文学》,2011(5)。
论文作者:曾爱湘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2
标签:萨特论文; 自由论文; 存在主义论文; 夫人论文; 彼得论文; 莫斯论文; 弗吉尼亚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2月论文;